民间庙会,传承还是消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4日03:59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 编者按:3月29日,下关天妃宫妈祖文化庙会,被列入我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月26日,同样有着久远历史的栖霞尧化门庙会,却被以“改善市容市貌”、“优化人民群众生产环境”等缘由停办。

  传承还是消亡?在城市化进程的强大力量面前,传统民间庙会正经历着一场命运抉择。然而,有权投出这“命运一票”的,又该是谁?

  杂乱无章,尧化门庙会停办

  75岁的黄田鹏老人百无聊赖地坐在路边。这种无精打采状态,已经伴随他好几天了。3月26日那天终于没能举办庙会,让老人至今仍感失落。他时常感叹,他经历了快一辈子的习俗中断了……

  这个习俗,就是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赶“尧化门庙会”。

  停办庙会,老居民在失落中唏嘘

  “尧化门庙会”被停办的消息,最早来源于当地有关部门发出的一则《通告》。

  3月12日,一则《通告》被张贴在栖霞区的各公共场所:“为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优化人民群众生产环境,经决定,取消在尧化门举办的庙会。”

  这则《通告》,引起了黄田鹏的担心。但他还心怀希望,希望这悠长的乡土习俗,能改变这则行政通告。

  可事实无情。没有专门的场地安排、前来参加庙会的商贩被劝阻……到了3月26日,即农历二月初八那天,“尧化门庙会”终于没能举办。

  停办庙会引出的小小风波很快消散。留给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更多的是不可名状的失落。

  家住尧化门老街的黄田鹏老人并不清楚“尧化门庙会”到底有多久历史。只是从他记事起,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就是当地人期待的日子。这个庙会起先一直在尧化门老街举办,几年前迁到了尧化门二号路。一年一度的庙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场面之盛大,令他无法忘怀。

  但与黄田鹏这样的老居民相比,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张平,并没有太多的失落情绪。人多、热闹、嘈杂,是庙会留在张平记忆里的笼统印象。对这个年龄段的他来说,庙会的存在或消亡并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

  庙会更像大集市影响环境和交通

  前些天,尧化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前富,一直在协调处理庙会停办事宜。3月26日,他一整天都在现场,担心有居民或商贩对停办庙会产生激烈反应。

  让王前富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对一年一度的“尧化门庙会”,王前富并非没有感情。可每年庙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让他头痛不已。

  王前富向记者举出众多“庙会弊端”。每逢庙会,七八万的人流量让交通瘫痪,周边的政府部门、企业、学校等无法正常运行;大量治安问题出现,偷盗、诈骗、赌博等时有发生;不健康表演团体频现,假冒伪劣产品猖獗;环卫压力巨大,仅垃圾就要拖走上千吨……在他看来,这个民间庙会更像个混乱的大集市。

  据悉,“尧化门庙会”并不是栖霞区取消的首个民间庙会。去年,该区就停办了辖区内迈皋桥、燕子矶、仙林等地的庙会。目前,只剩靖安、龙潭两区域内还存在民间庙会。

  “庙会停办线路”勾勒出栖霞区的发展版图:庙会停办区域,是该区城市化推进迅速的地块;而庙会存在区域,则依旧是保留农村风貌的地块。

  对此,栖霞区政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该区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民间庙会已显得不相适应,成为损害市容市貌、困扰城市管理的“顽疾”。因此,在城市化明显地区取消庙会,势在必行。

  民间庙会面临“生存危机”

  历史上,民间庙会无比兴旺过。如高淳地区曾有31个民间庙会,江宁有28个民间庙会……这些庙会流传时间之长,影响面之广,在民间习俗中首屈一指,形成极具特色的“庙会文化”。

  可如今,我市各区县的民间庙会,都面临着“生存危机”。

  记者得知,在城区或近郊,民间自发的庙会近乎绝迹;远郊县的民间庙会,在城市化浪潮的逼迫下,可谓颓态尽现。如栖霞“蒋王庙庙会”、溧水“蒲塘桥庙会”、江北“泰山庙会”……这些乡土史上大名鼎鼎的民间庙会,或名存实亡,或风光难现。

  是传承还是消亡,是发展还是取消?在城市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民间庙会是否还有存在的文化基础?有关人士认为,在民间庙会的前途命运上,相关地方部门在做出行政决策前,更应该进行一些深度思考。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露明———

  庙会乡土习俗应得到保护继承

  “尧化门庙会”停办3天后,传来下关“妈祖文化庙会”被列入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消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露明表示,我市还有几个民间庙会也有申报“非遗”的意愿。

  3月29日,我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其中天妃宫“妈祖文化庙会”,作为“民俗”项目列入保护名册。王露明说,这些省级“非遗”,都处于濒危状态,亟待加强抢救性保护。

  据他说,与下关“妈祖文化庙会”同时申报省级“非遗”的,还有溧水“蒲塘桥庙会”。此外,江北“泰山庙会”、栖霞“蒋王庙庙会”,也都有申报“非遗”的意愿。

  一边是下令取消,一边是挖掘保护,迥然不同的遭遇,让民间庙会的命运成为关注焦点。

  对民间庙会生存状态颇为关注的王露明表示,传统庙会是“文化”与“物质交流”的结合。虽然商业繁荣使庙会的物质交流功能削弱殆尽,但乡土习俗、文化内涵依旧传承不息。

  他认为,目前民间庙会的混乱局面只是表象,相较千百年形成的文化习俗是次要的。作为非物质的民间民俗文化,民间庙会应该得到保护和继承。只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并加以创新和引导,就会大为改观。如以混乱为由停办民间庙会,并不明智。

  市社科院院长助理陈如———

  应挖掘民间庙会的文化内涵

  是停办还是保护?在民间庙会的前途命运上,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市社科院院长助理陈如表示,在农村发展的转型期,更应注重挖掘民间庙会的文化内涵,为城市化建设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陈如说,目前,栖霞等传统郊区,其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出现了“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两大趋势。

  对政府管理部门来说,“农村城市化”趋势,要求实行城市管理;而对普通民众来说,“农民市民化”趋势,要求舍弃旧有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学习符合时代变化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因此,农村传统民间庙会,往往被作为区分城乡身份的分割线。但在传承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农村传统文化有着无可替代的特色与优势,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也是保持农村归属感的文化根基。可因为挖掘保护不到位,一些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和节目,正处于濒临失传和消亡的边缘。

  陈如表示,虽然民间庙会的经济功能日趋淡化,但它凝聚着乡土民情,其社会交往、文化习俗的功能更为突出。政府部门完全可以盘活这种文化资源,形成个性鲜明、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色。这样,民间民俗文化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壮大。

  新闻链接:外地停办庙会引发网民热议

  “栖霞尧化门庙会”被停办,折射出民间庙会的“生存危机”。据了解,外地不少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也曾有庙会被取消。对庙会停办,网民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观点一:城市管理不能“一刀切”

  庙会中确实存在一些庸俗甚至不健康的内容,给居民的生活生产造成不便。但是,地域特点明显的民间庙会,已成为宝贵的习俗文化。简单的“一刀切”,并非良策。城市管理部门应对庙会进行引导和规范,化害为利,打造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品味的群众节日。

  观点二:庙会取消要听民意

  对居民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土著”居民来说,一年一度的庙会已成为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现在,城市管理部门以“伪劣产品泛滥”、“治安压力大”等原因,猛然停办传承千百年的民间庙会,会伤害这些居民的感情。因此,对这个问题上,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慎重决定。否则,城市管理部门的出发点再好,也会引起“因噎废食”的误解。

  观点三:民间庙会要创新传承

  旧时,庙会充当了集市的角色,为人们提供了物资交易的机会。如今,庙会的集市功能已经淡化,但因没有创新发展,民间庙会沦落为小商小贩聚集的场所,难免脏乱差。因此,比取消停办更好的办法,就是要凸显民间庙会的文化、娱乐、交流功能,即保留庙会的传统形式,又赋予庙会新的内容。

  观点四:庙会消亡是时代必然

  民间自发的庙会,其实就是物资交流会。如今商业发达,庙会的交易功能微乎其微。从这个意义上讲,庙会的消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从文化意义上来说,这些民间庙会并无太多的文化积淀,取消也不可惜;此外,失去实际功能的民间庙会,还衍生出偷盗、赌博等治安问题,更有停办的必要。本报记者殷骏

  (编辑小娜)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