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娟父亲端洗脚水要顶在头顶上(图)(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4日09:29 国际在线

  邻居劝架。老杨总会说:“小孩子嘛,发个小脾气很正常,这是我们家的家务事,请你们不要管。”

  而大多时候是杨勤冀一个光头老汉在慢腾腾地走路,看上去没精打采的,“脚都抬不起来”,见人总是笑嘻嘻的。经常,老杨提着一家三口的饭往里走,在邻居的印象里,这一家很少自己做饭,常常买饭。

  这几日,众多媒体的造访已经让这个院子的居民唯恐避之不及。“前两天,大家都还在议论,这两天都淡了,各忙各的了。”社区医院的一位大夫说。

  在邻居的回忆中,老杨是个好人。“老杨一辈子教书育人,教了那么多的学生,就是不知道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老杨生前是兰州市31中的语文老师,曾多次荣获省市先进教师称号。

  自从媒体报道后,老杨一家开始被邻居注意,这家人一走过,就有人窃窃私语,“这就是女娃追星的那家”,然后笑着四下散开。

  爱开玩笑的张师傅为这还被请进了派出所。一次,见到杨丽娟在发呆,他打趣说“又在等刘德华啊”,结果杨勤冀报警称有醉汉骚扰他们家。

  甘家巷社区居委会的一位主任向记者证实,老杨曾亲口讲述自己的遭遇:给女儿端洗脚水都要顶在头顶上,像太监一样毕恭毕敬,女儿洗完脚,老杨身体躬到90度退出来。

  而在杨丽娟和她母亲向记者的讲述中,老杨因为结婚晚,又中年得女,“疼爱是有的,但绝对不是溺爱”,陶菊英称自己给了老杨莫大的鼓舞,“老杨的荣誉有一半是我的功劳”。

  听到老杨跳海的消息,与杨家做过多年邻居的吉师傅连连感叹:“怎么接二连三的怪事发生在老杨家?”

  杨勤冀曾向吉师傅诉苦,女儿只知道喜欢刘德华,也不出去工作。“老杨曾托熟人给娟娟找过工作,但过不了几天,她又待在家里了。”

  在吉师傅眼里,老杨人挺好,“就是懦弱,是个书呆子,女儿有什么要求,他都答应。”

  “媒体太残酷了”

  此前较早报道杨丽娟事件的当地媒体的一位记者说,他采访杨勤冀时杨显得很乐观,因为他想当时包括央视在内的全国各大媒体的介入,一定可以让他女儿见到刘德华。这位记者认为杨丽娟悲剧的根源就是杨勤冀对杨丽娟的教育失当,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放纵女儿将近30岁还不能自食其力。在采访中他曾多次劝说杨父让杨丽娟出去工作,但杨父表示这是俗人的想法,他告诉这位记者他的女儿不同于常人。

  这名记者还透露,杨勤冀曾说过,杨丽娟事件扩大了甘肃的知名度。当时他听到这话感到非常吃惊。

  该记者认为,在杨勤冀一家跑到香港这件事中,媒体的责任更大。因为之前将近一年的炒作,使得杨勤冀对去香港见刘德华表现得更加狂热。当时杨勤冀说,这次刘德华一定会见他女儿。

  杨勤冀起初和媒体打交道大多都是用写信的方式。在这位中学高级语文教师的文字里,详细记述了他的家庭和多家媒体交往的经历。

  “媒体说的、写的,给了我们巨大压力。”本来寄希望在媒体的干预下,圆女儿的梦,让女儿见到刘德华。可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媒体并没有顺着他的思路去做,而是渲染杨丽娟“不见刘德华,今生不嫁人”。他想不通:“为什么角度最后都偏了呢?”

  媒体一度给他点燃了希望。去年3月,地方媒体报道,网络转载,并有一批媒体跟进。当地媒体更是联合一些媒体和网站启动了名为“圆梦行动”的计划。

  万万没想到的是,刘德华斥责杨丽娟“不忠、不孝”,通过经纪人向香港报章表示:“如果他的歌迷利用不正确、不健康的方法与他见面,他决不理会。”

  杨勤冀曾向熟人说:“现在媒体都炒着呢,全国都知道了,就有政府管呢,与我无关了。”

  有时候,杨勤冀也会把媒体报道失实的部分列出来,希望有机会澄清。在北京时,一家人也曾求助于媒体。北京某电视台承诺“我们台有实力能联系上刘德华,见是肯定的”。也有某编导对杨勤冀说,“他要不见,全国封杀他。”

  在杨勤冀生前的文字里,记者还发现了他控诉媒体欺骗行为的信件。在信件中披露,某记者曾带刘德华的“超级模仿秀”见过杨丽娟。杨丽娟的母亲陶菊英向本报证实,“(模仿秀)一点都不像,我只是出于礼貌说有一点点像。”在文字中,杨勤冀还披露,他曾打算控告某记者造谣诬陷,咨询过律师,但因为没有凑够诉讼费只好作罢。

  “我最后悔的是当初不该主动找媒体报道。”往事不堪回首,陶菊英提高音调。

  3月30日,杨丽娟返回兰州,接受媒体采访时情绪激动地说:“媒体太残酷了,他们只关心自己的事,之后扔下我们就不管了。”

  4月2日,杨丽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对媒体再也不相信了。”

  “社会应有感知痛苦的末梢神经”

  兰州安然世纪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兰国强,曾两次近距离接触杨丽娟一家,力争建立某种信任关系,试图进行心理干预。他建议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起码排除精神病的可能性。但杨家拒绝了。

  兰国强将杨丽娟诊断为“钟情妄想症”,他认为杨丽娟的精神状态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他分析说,由于教育方式不得当,加上家庭过分溺爱,导致她思维狭隘,没有自制力。

  兰国强同时指出,作为孩子的杨丽娟感情淡漠,不能和人“共情”,即感受他人的感受并互相支持、安慰,没有学会理解别人。很可能是因为情感断乳期没有过渡好造成的。

  “社会应该同情他们一家的处境,但他们的行为是不能同情的,不能‘集体无意识’。”兰国强认为,从科学的角度看,杨丽娟应该去医院检查,由母亲规劝孩子接受现实。

  兰国强介绍,以前曾发生过和杨丽娟事件极其相似的典型案例,一位38岁的女教师经过心理治疗恢复正常了。

  据他介绍,在国外有完善的心理健康保障体系,而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心理危机干预是缺失的。“我们的社会应该有感知这种痛苦的末梢神经。”

  2006年,杨丽娟曾表态愿意善待父母,出去找工作。兰国强认为,如果及时干预并让她接受治疗的话,杨家不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后果,至少会淡化。

  对此说法,此前较早报道此事的兰州某媒体的记者表示赞同。他发问:“在杨丽娟辍学追星的13年里,我们的社会对她进行过正确的心里干预吗?”他坚持认为,如果在杨丽娟追星的最初阶段,有关部门能够对她不接受义务教育的行为进行纠正,要求其继续接受教育,或者对她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救助,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页] [1] [2]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