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好孩子就是英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4日09:39 扬子晚报

  一个在黄海之滨,一个在黄土高原,这是一次跨越千里的“牵手”。

  3月27日,在如东与会宁缔结友好县之际,如东11名教师奔赴会宁进行为期两年的支教。4月1日,会宁的50名教师也来到如东挂职、学习。支教,更是两地教育的交流与对话。记者追随支教老师一行从如东来到会宁,记录他们初到西部的一日生活。

  “离会宁还有21公里,我的眼泪就流下来”

  3月28日一早,11名如东支教老师从兰州出发赴会宁。2个小时路程,沿途所见都是看不到绿色的黄土高原。一路上,尘沙随风而起,他们遭遇了今春第一个沙尘暴天气。

  11位支教老师被安排在东关小学、北关小学、会师初中、枝阳初中等会宁的四所学校。

  “当我听说离会宁还有21公里,我的眼泪就出来了,毫无缘由。”来自如东于港小学的数学老师吴丽华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其实在出发之前她就流过一次泪,那是她上网查会宁的资料,看到介绍说“会宁最好的建筑是学校”的时候。

  “下飞机,感觉自己就像是会宁的老师回家了,一下子成了会宁的一分子。”28岁的顾亚琴是支教队伍里最年轻的老师。这位宝宝只有22个月大的母亲说,“在这里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我感觉肩上的责任很沉重,我不能给如东人丢脸。”

  “我到会宁来,先做学生,再做教师。”此次支教队伍的党支部书记,来自马塘小学的傅贵成对记者说。他支教的学校是东关小学。这所有3000多名在校生的小学,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目前有3位特级教师。尽管在欢迎仪式上,傅贵成标准的普通话令东关小学的师生们大为赞赏,但傅贵成自己觉得很有压力。“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会宁在教育上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说明这里的教育理念一点也不落后,说明这里的教师有很多高手,他们确实值得学习!”

  3月28日下午,原如东靖海初中的副教导主任缪林走进自己支教的会师初中初二(四)班的时候吓了一跳:班上有80多个学生!最前排学生的课桌紧挨着黑板,老师的讲桌被挤到了教室右侧的窗台边。“我讲话后排的同学能听清吗?”“能!”学生们响亮地回答。“我在原来的学校教的也是初二(四)班。这说明我跟你们班很有缘分。同学们支持我的工作,以后我们好好相处,好吗?”“好!”又是响亮的声音。“在如东,一个班只有四五十个学生。而这里每个班每门课的课代表都要两个。因为作业本太多,一个课代表抱不过来!”缪林说,“会宁虽然条件艰苦,但县里对教育的重视,学生们刻苦学习的精神,都让人感动。”

  “我觉得东部的学校,信息化的手段在课堂上用的多。在我们学校,多媒体还不太常用。”会师中学初二物理老师李斌霞如此评价东西部教育的差别。她说,“我们要向如东的老师们请教,该如何进行探究式、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愉快地把知识接受下来。”李斌霞2001年从兰州师专毕业后就回乡任教。“我们一个老师要带三个班,一天要上3-4节课。老师早晨六点就得起床,晚上上完晚自习回家得8:30以后了。”李斌霞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工资能加高一点。”目前,她每月的工资在1000元左右。

  “勤奋才能走出大山”

  时间:3月28日中午

  地点:会宁的标志性建筑会师塔下

  如东县教育局局长周桂官与会宁县教育局局长李宗孝面对面坐到了一起,他们自然想好好交流一番教育思想。

  李宗孝:会宁地瘠民贫,这里不是十年九旱,而是十年十旱。在这样的条件下,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在会宁县,上至县委书记,下至学校领导,再到学生家长,最关心的就是教育。全县财政收入一年2000万元,其中一半用于教育。

  2006年甘肃高考成绩600分以上的学生,我们占了十分之一。取得这样的成绩,缘于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周桂官:读书塑造人生,知识改变命运,在如东也一样。如东连续多年在江苏高考中名列前茅,靠的是教师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特别肯钻研、特别善协作的精神。

  教育要让群众满意,首先要让城乡孩子享受差不多的教育资源。现在,通过撤并,全县小学由原来的228所变成80所,优势教育资源得到放大。为了缩小城乡孩子在信息化上的差距,最近几年,我们新添置了4300台电脑。如今,如东乡村学校的电脑配置反而超过城市学校。

  李宗孝:会宁教育的硬件设施还不行,到现在还有不少校园危房。我们举债办教育,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目前欠账6000多万元。另外,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现在小学里还有代课的老师。校聘的老师每个月只能拿70元钱。他们年龄偏大,不适应新课改。

  周桂官:我跑了会宁的很多学校,感受是“震撼”。在一所学校,我遇到一位物理老师。没有实验器材,他就自己动手制作。这位老师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呢!我决定把他请到如东给我们的老师上上课。

  李宗孝:在西部,把孩子们送进大学,送进好大学,是家长们最大的愿望,也是我们的目标。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学习,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勤奋是成才的唯一途径。会宁孩子知道家长供自己上学不容易,所以特别珍惜在校的时间,早晨还没打起床铃,学校里就满是学生。

  周桂官:对于素质教育,我同意你的观点。素质教育不能脱离课堂,不能离开知识的学习,否则就偏离了方向。今天的孩子是豆芽菜,最大的问题是身体瘦弱,心理脆弱。如果说要搞素质教育,那就得加强心理品格教育,培养“阳光孩子”。

  办好教育不能喊口号,要从细节开始。看一个校长是不是好校长,就看他的听课笔记有多少;不会写字是今天孩子的一个大问题。抓学习要从写字开始。写字,培养的是孩子的耐心;抓劳动从扫地开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学校要培养出孩子的好习惯。

  “教好孩子就是英雄”

  对比如东和会宁,记者感到,两地尊师重教的氛围都特别浓厚。

  在会宁采访,记者遇到一位姓李的出租车司机。她家两个孩子上学,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李师傅说,在县城打出租车,无论多远都是2元钱。县城有上百辆出租车,竞争激烈,她每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但对两个孩子,她说,“不管怎样都得让他们上学,要不他们能干啥呢?”

  “会宁人比的不是谁家的房子好,而是谁家的孩子读的大学好。”会宁教育局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会宁只有五种人(聋、哑、傻、瘫、精神病人)不上学,剩下的都上学,家长们都普遍认为“不上学不如人”。

  在会宁八里复兴村,王大爷在全村最幸福、最受尊重,因为他的两儿一女都是大学生。然而,十年前,他是全村最苦的,几个孩子都上学,他们夫妻俩年纪又大,吃饱饭都不容易。但夫妻俩咬紧牙关,妻子一人全力种田,年过半百的王老汉四出打工,硬是供儿女读完了大学。

  记者也发现,在这两个县,教师都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优秀的教师,在家长们看来,能教好孩子,就是英雄。周桂官说,在如东,教师们不是把教师当作一个职业,而是看成一份事业来追求。李宗孝也告诉记者:“我们的老师待遇很低,但他们甘于清贫,乐于奉献。”他随便给记者举了两个例子:会宁一中的年轻女老师雷玉芬,丈夫有病,孩子又小,家庭负担重,但她每天早晨5点多就到学校,晚上10点多才回家,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乡村小学老师柴泉隆,已经60岁了,当了整整30年的民办老师,在他宿舍的门背上写着一行毛笔字:“愿为人梯无怨无悔。”

  唐静,原如东掘港双语小学少先大队辅导员,此次支教的学校是会宁东关小学。从3月初报名参加支教,她就开始用博客记录自己的点滴心情。

  3月2日

  好像突然之间就决定了,去甘肃会宁,一个遥远的异乡,一个人们口中极端贫苦的大西北。

  支教!

  ……

  两个孩子悄悄地向我招手,笑嘻嘻地告诉我,“唐老师,我感觉我的眼泪快要流下来了。”也许他们还未曾体验过离别的滋味,无法细述内心的感受,甚至将流泪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情。但是我明白那是不舍,心中黯然,不知何时能再听到他们给我的悄悄话。

  晚上,一位孩子的妈妈打来电话:去了那边,可一定要写信回来,孩子说要给你写信呢。

  ……

  3月27日

  终于决定了出行的日子。

  3月27日。

  这该是让我铭记一生的日子吧。

  一段值得记忆的生命旅程的开始?一种新的生命体验的开始?

  如果说兴奋之后是平静,而此刻透过平静的表面,内心开始有一丝不安,隐隐的。

  告诉QQ上一个好友我的不安:人生得意非关名利,只怕两年的时光付诸流水,却依旧做不好。他回过来一段话:人生是一段漫长的旅程,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

  不如轻松上路,纵然不能做最好的自己,至少是追随我心的选择。

  4月1日

  终于有时间坐下来,打开手提。

  一时间,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要倾泻,有太多太多的感动想要表达。来了会宁之后,许多人似乎脆弱了许多,总是轻易地被打动。

  ……

  课堂上,看了一段录像后,老师问:你觉得那个孩子幸福吗?

  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很幸福,因为他能填饱肚子。

  另一个学生说,我也觉得他很幸福,他放学回家能吃上苹果。

  曹老大、邢老二、冯老三跟着他们的新校长从二十里外的山村回来,说了这样一件事:

  他们问山村的孩子,你们觉得最幸福的事是什么?孩子们无不回答:最幸福的事就是读书。

  无语震撼!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