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村庄59年的精神守护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4日10:50 河北日报

  ■寻找身边的感动 59年前,23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牺牲在即将胜利的曙光中;59年来,昌黎县龙家店镇汪上村村民用最朴素的传承坚持祭扫、守护烈士忠骨---

  ■一份战火中的烈士名单

  “烈士”两个字,对于82岁的王文彬来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是他亲手埋葬的23位年轻战士的面孔。

  在昌黎县龙家店镇汪上村,对于近60年前的那场激烈战斗,可谓家喻户晓。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在望。解放军某部担任了一项重要的战斗任务。那年6月24日,枪声在距离汪上村不远的火车站响起。

  当时,这支部队的后勤部和卫生所驻扎在汪上村。战斗打响后,村民们有的为解放军带路,有的帮助运送伤员。曾经和战士们一同爬壕沟给前线送饭的村民王文彬,承担的是埋葬牺牲官兵遗体的任务。那一张张曾经熟悉的年轻的面孔,从此成为他记忆中永恒的定格。

  在这场战斗中,有23名官兵牺牲,而棺木只有两口,不足的部分只能用贫苦人家捐献出来的板柜。王文彬和村民们亲手把一个个曾经生龙活虎的躯体安葬在村东的一片洼地里。在每一座墓前,他们都立上了一块木牌,上面镌刻着烈士的姓名。王文彬真切地记得,牺牲的连长叫夏风祥,排长叫封跃先,还有战士郭玉忠、朱兴山……这些战士大多来自山西。

  掩埋了这些年轻的生命,王文彬也从此自觉地担负起了一种使命。因为他知道,这些年轻生命的逝去是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天下的穷苦人都过上好日子。

  战斗结束后部队要开拔了,临行前部队首长将一份烈士名单留在了汪上村干部的手中。接过这份名单,汪上村的父老乡亲开始了几辈人传承近60年祭扫、守候烈士墓地的使命。

  ■一个村庄的集体守护

  从1951年清明节开始,汪上村完全小学每年的清明节都要组织全体师生祭扫烈士墓,讲述革命英烈的事迹,向烈士们敬献花圈,每个学生还要写出活动感受。

  5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学生已经成了校长,而对烈士的纪念活动却一直坚持了下来。

  “从来没有人要求我们这样做,但每任校长都自觉坚持了下来。”现任汪上村完全小学校长的王全民说:“这就像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一样。”

  从1951年至今,汪上村村委会班子换了9届,小学校长换了7任,但是坚持祭奠烈士的行动从来不曾停止过。

  “50多年来,我们村有多少人参加过这样的祭扫活动,谁也说不清楚了,但是每个在村小学上过学的人都接受过这种传统教育。”王全民说,他今年54岁了,担任校长已经6年,在小学阶段,他每年都参加祭奠烈士的活动,并从活动中深受教育。在他的手里有一份名单,是历任校长传下来的,那份名单,就是牺牲在这里的烈士的名单。他说他还会将这份名单传下去。

  村民王树林年过花甲,曾经是汪上村小学的一名学生,参军入伍后,他惊讶地发现自己所在的部队竟然就是参加过汪上村战斗的那支部队,经多方查证,他找到了关于那场战斗的确切史料。

  自此,王树林心中更多了几分对英烈的崇敬。去年清明节,他辗转回乡准备祭扫烈士墓,当他来到村东,不禁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汪上村几百名师生抬着花圈,扛着铁锹,来到烈士墓前举行吊唁仪式。奏哀乐、默哀、校长讲话、少先队员发言,场景庄严肃穆。得知王树林老人曾在这支部队服役时,师生们便上前邀请老人讲话。老人哽咽了许久,滚烫的泪水夺眶而出,他深深地给师生们鞠了三个躬,只说了一句话:“这么多年,你们从来没有忘记这些烈士,作为这支部队的一员,我谢谢家乡的父老乡亲!”

  ■一个不朽的精神传承

  炎炎夏日,村民们乘凉聊天时,最爱讲、最爱听的就是59年前的那场战斗和那些牺牲的烈士们的故事。村支书徐学贵说,村里的小青年打架了,家长便带着他们来到烈士墓地,用烈士的事迹教育他们:“看看这些牺牲的战士,人家在你这个岁数已经为国家作贡献了。”

  青山不语,大地无声,长达半个多世纪对革命英烈的缅怀和景仰,也留给了汪上村人巨大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也激励着他们不断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半个世纪以来,汪上村多次获得各种荣誉称号。徐学贵说,村民道德风尚好,在村里开展各项工作都很容易。

  半个多世纪以来,烈士的墓地始终保存完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雨水较多,村民们担心处在低洼地带的两座烈士墓会被水淹没,便建议村里将两位烈士墓迁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在村里的组织下,两位烈士的墓地顺利迁移。

  曾经亲手掩埋烈士们的王文彬老人,经常会到村东的烈士墓地走一走,看一看,给烈士墓培培土,拔拔草,然后长久地伫立。想着那些年轻的生命,再想想今天衣食富足的生活,老人经常会热泪盈眶。从青年到暮年,这一片墓地王文彬去了多少次,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时光荏苒,村里亲历那场战斗的老人已经所剩无几。今年3月9日,已经82岁的王文彬老人同村里的另两位老人徐浦、王宝林来到县有关部门,呼吁将这里的烈士墓保护起来,王文彬老人说:“我今年已经82岁了,是村里唯一能认出哪位烈士埋在哪里的人,万一有一天我走了,村里就不会有人知道得这么详细了。那些战士从那么远的地方到咱这儿来,牺牲在这里,不就是为了我们今天能有很好的生活吗?我们今天的生活多好啊!要啥有啥,我们不该忘记他们啊。”王文彬等人的呼吁得到了县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筹备烈士墓的修缮事宜。

  告别汪上村和这一片烈士墓地,当我们向王文彬承诺一定要把他的心愿写出来时,老人老泪纵横,他手指着身后的22座坟茔(一位烈士的遗骨已被亲人迁走)说:“我替他们感谢你们了!”

  □本报通讯员 郭若梅 李蔷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