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母出殡 养子身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5日06:07 杭州日报

  

养母出殡养子身亡
焦俊 画

  ■八旬王奶奶因病去世,她的养子、53岁的朱峰,突然在她出殡前几小时,死在通往坟茔的山路上

  ■村民在朱峰身边发现了农药瓶和剪刀,还找到了他的两封遗书,他为何要选择在这个时候自尽

  ■有人说他为了尽孝,也有人说他是“疯子”,死得太不值得,《新闻故事》追踪朱峰死亡之谜

  通讯员 舒清海 热线记者 孙磊 楼时伟 报道

  清明时节,在武义刘宅村的一座坟山上,阿静和她的母亲还有妹妹,跪伏在一堆新土上恸声大哭,久久不愿离去。在这个母子合葬的坟墓上,纸钱四散飘摇,几缕青烟随风而去,悲伤的一幕又浮现在她们的眼前。

  那是今年1月15日凌晨。村里一户人家摆放着花圈,朱静的奶奶王花菊因病去世了。

  “阿静,你爸爸在不在家里?都要出殡了,我们找不到他。”几天来一直操劳奶奶丧事的朱静,累得瞌目充懵懂,当天回自己家睡觉,半夜三更突然接到叔叔的电话,吃了一惊,听得出来,叔叔紧张得有点结巴。

  “他会不会是去爷爷的坟头哭了?”朱静清醒过来,脑子里飞快地搜索父亲可能去的地方。

  “阿静,我真怕他去寻短见啊!”一旁的母亲惊醒了,她像是有预感似的哭了起来。

  家家户户的灯渐次亮起来,全村人倾巢出动寻找朱峰,田坂,溪口,老屋,树林,都没有人影;但在村里的祠堂墙壁上,突然看到四个一米多见方的大字:忠、孝、廉、节。

  看着这些墨迹未干的字,所有的人都有了不祥之兆,大家急忙分头奔向山上——就在通往村里坟山的小径边,人们发现了53岁的朱峰——他身旁是一只农药瓶,怀里有把剪刀,人已经没了气,手上袖子上都是墨迹。

  “阿爸!阿爸!” 朱静撕心裂肺,扑上去抱住父亲,哭声刺破了山村即将破晓的黎明。

  安排后事分外蹊跷

  朱峰的死,经公安部门调查,结论很快出来,系自杀。

  村民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以:他好好地在县人民医院当男护工,两个女儿也都嫁得好人家,风调雨顺的日子,好端端地干吗要自杀?

  出事当天,有人在村里公告墙上发现了朱峰贴着的两封遗书:

  第一封遗书是写给弟弟、弟媳等人的,上面的意思是:他是刘连火的长子,是刘宅村村民,死后希望把他的骨灰撒在父母的坟前或坟后,不要拿到郭村去,对此任何人不得阻止干扰,还有丧事要简办。在遗书中,他还特意关照弟弟顺南,要好好地待嫂嫂。

  朱峰为什么对自己的后事作出这样的安排?他明明姓朱,为什么说自己是刘连火的长子?他和郭村又有怎样的干系?

  原来,朱峰的生父早年在乡下做郎中,后来到当地卫生院工作,先后娶过四个老婆,朱峰是第三个老婆所生。53年前,他还在娘胎时,母亲就被婆婆休掉了。落地后,生母把身上还带着脐血的他抱还给前夫。家里没有女人,朱郎中的父亲抱着血身未洗的婴孩,准备送人。这一路走着,途经刘宅村王花菊家门口时,孩子哇哇大哭,要找奶吃。

  此时的王花菊,刚夭折了一个婴儿,身上还有奶水,看见有人要送掉,就忍不住抱来喂几口,孩子不哭了。

  旁人见状,就怂恿王花菊把孩子领养下来。王花菊喂着奶,爱怜地看着婴儿,嘴里却支吾着:“我以前生了两个孩子都养不下来,死掉了,这是别人的孩子,我怕又养不活,我担不起这个责任啊!”

  朱家老爷子看婴儿在她怀里吮着奶,很愿意送给她抱养,就这样,王花菊收下了孩子,起名刘顺丰。说来也怪,自从顺丰领进门,王花菊又生下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养活了,所以她很宠爱这养子,说他是带头鸟,把弟弟妹妹都带来了。

  顺丰在王花菊那里生活到11岁。有一天,生父付给王家100元钱,突然提出要将他领回家去。顺丰死活不肯,养母也泪流满面,但孩子不是自己的,总不能强留。好在两家路不远,孩子常常跑回刘宅村看王妈妈。在他心里,喂了自己第一口奶的王花菊,无异于亲生母亲。回朱家后,刘顺丰改名朱峰。

  养母去世他走绝路

  朱峰的另一封遗书是写给工作单位的,大致意思是:我于2006年3月2日到医院工作,科室的党员、主任、医师、医生、护士、实习生、工友及住院家属人员都叫我老朱,大家这样尊重我,我是笑在面上,喜在心头!人有人情,有句古话,死爹死娘太寻常,死儿死囡割心肠,我是不让养母割心肠,而活在人间。我这样一走,对不起贤妻王竹兰,对不起两囡儿和亲戚朋友。最后,他还祝医院职工和领导天天平安。

  两封遗书的落款都是:“真名:刘顺丰,假名:朱峰”,以表示自己是刘家的人。

  朱静回想起来,父亲生前确实经常提起:养父已经离世,养母王奶奶要是走了,自己也要跟着去。可是谁也没有料到,他的一句笑话居然成了现实!认识朱峰的人都为他叹息,认为他做得太绝了,连他的女儿也对父亲的做法很不解。

  那么,朱峰真的是为了尽孝道而自尽的吗?会不会是他和老婆的关系出了问题?还是在经济上有什么剪不断理还乱的麻烦?我们明天接着说。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