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呼吁更多人来扫烈士墓(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6日00:32 大连晚报

  

呼吁更多人来扫烈士墓(图)
清明期间组织学生去扫烈士墓的学校越来越少了

  记者调查发现,在许多学生心目中,“烈士陵园”是个陌生词汇

  呼吁更多人来扫烈士墓

  昨天下午,当新甘井子小学40余名孩子走进五二三厂烈士陵园时,记者能够明显感觉到孩子脸上的肃穆与庄严。抽象的英雄化身为具体的纪念墓碑,期间的教育意义不言而喻。遗憾的是,像新甘井子小学这样,在清明节期间祭扫烈士墓的已经越来越少。曾经是我国中小学生缅怀先烈、寄托哀思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传统,正渐行渐远。

  两代人的记忆完全不同

  35岁以上的市民都有关于烈士陵园的记忆。市民章女士告诉记者,小时候学校几乎每年清明节都会组织大家去祭扫烈士陵园。小白花多数是自己动手制作的,端正地佩戴在胸前,白色衬衫、黑色裤子,加上红领巾、少先队队旗,队伍十分庄严。步行几公里,来到烈士陵园,在墓前举手宣誓:“继承革命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做革命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多少年过去,这一幕依然清晰而深刻,每每想起都会有一种神圣的感觉。

  但章女士11岁的儿子——我市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却没有任何对于烈士陵园的印象。儿子不知道“烈士”的定义,不清楚烈士墓碑是什么样的,更不知道为什么要为长眠地下的英雄扫墓。因为他从来没参加过这样的活动。至于“清明节”的含义,他给出的答案是“给老祖宗烧纸的日子”。

  记者调查发现,这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在大部分的家庭里,关于“清明扫墓”,尤其是祭扫烈士墓,两代人存在着完全不同的理解。

  两点原因使学校不愿组织扫墓

  今年清明节,一条消息引起了众人关注:太原市教育局发出通知,要求全省中小学一律不得扫墓。事实上,中小学校不组织学生清明祭扫烈士墓已非个别情况,而是大部分学校的共识。记者随便问了我市几所学校,答复都是“没有祭扫烈士墓的计划”。在石道街附近,记者问几名中学生:“清明节,你们会去祭扫烈士陵园吗?”他们的回答是:“不会呀,老师没领我们去过!”记者再问:“知道大连的烈士陵园在哪里吗?”他们摇头。其实,烈士陵园就在距离他们不远的山上。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学校长告诉记者,学校之所以不愿组织学生扫墓,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为安全考虑,二是出行必须收取费用,这两点可谓各学校的“高压线”。上千人的队伍拉出去,一旦出现问题很难交代;加上集体活动不可能不收费,租车、午餐、鲜花都需要花钱。这位校长表示,既然没有明确规定去扫墓,他们也就不费那个劲了。

  明快歌声告慰英灵

  昨日,新甘井子小学参加祭扫烈士墓的孩子不过40余人,与全校千余学生的总数相比,只是部分代表。尽管如此,学校也非常重视,与甘中社区、海燕社区合作,请来74岁的老党员张济为孩子们讲传统。

  记者看到,这一烈士陵园面积虽小,却修整保护得干净整齐。张老介绍说,两个墓里分别安眠着两位烈士——吴屏周和安疆。他们分别在1947年9月、1948年4月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为中国的军工事业奉献了生命的全部。70多年来,战友们与后代始终记得他们,每年都会来此扫墓。记者同时获知,两位烈士牺牲的时候,他们的顶头上司就是著名的“中国保尔”吴运铎。在1947年9月那场炮弹试验中,吴运铎因爆炸失去了胳膊,此后离开大连。

  张老讲述烈士的故事时,孩子们都瞪大眼睛认真地听。他们在献花之余,更用明快的歌声告慰先烈。一位六年级的女生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来烈士陵园扫墓。新甘井子小学李校长表示,希望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走出校园,通过切身参与和感受,引发思想与心灵的激荡,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图片说明:

  孩子用自制的白花寄托哀思。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