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黄陂区因地制宜培育特色支柱致富农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6日16:44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武汉4月5日消息(记者左艾甫 通讯员李建勋 胡沛 冯涛) 武汉市黄陂区通过编制试点村农民致富产业规划,因地制宜培育特色支柱板块,带领农民走上致富路。

  辛苦了一天的黄陂区蔡店乡刘家湾村民郭凯在自己的“粗茶淡饭”农家乐餐馆里盘点当月的营业收入,纯收入竟达到6千多元。他高兴得合不拢嘴,“以前在武汉打散工每月收入才几百元,有时还不能按时兑现。现在好了,区里的干部为我家制定了致富规划,还免费上门为我培训烹饪技能,现在我在家门口当老板,吃上了“旅游饭”,年收入可达七万多元,晚上睡着了都要笑醒!”

  黄陂区是武汉市最大的远城区,共有611个行政村,农业人口达92万,农民增收致富是关键。黄陂区在制定规划的上充分考虑到突出因地制宜,注重彰显地域特色。该区规划、农业、林业、民政等职能部门的干部深入村组农户家中征求意见,将全区611个村全部纳入总体规划,由农业局牵头,初步明晰了84个村产业规划,为试点村农户致富门道一户一卡建档。南部地区把握开放开发前沿阵地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集中建设中心村湾,逐步形成南部城镇群体带,为最终融入武汉中心城区打好基础;致富门路则围绕项目引进、天河机场扩建、汉北铁路编组站建设等来培植,重点发展工业、物流配套服务业和打工经济等产业。北部地区依托旅游景区和景点,建设生态旅游特色村,发展“农家乐”。东、西部围绕农业开发、庄园经济发展专业村、特色村,努力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在此基础上,黄陂区涌现出了一批湾村风格和产业特色鲜明的典型示范村。蔡店乡桃花村结合当地实际,引进外来科技人员,发展芦笋特色种植,昔日的贫困村成为芦笋村,5000多亩芦笋让当地农民甩掉了贫困帽子,人平年收入达5000多元;祁家湾街的李桥村,采取迁村腾地、土地置换的办法,集中新建农民住宅,发展白灵菇、茶树菇种植大棚1000多个,农民就地进城、就地打工、就地致富的目标可望实现;蔡榨镇长岭岗村和红岗山利用六城会商机,因地制宜发展有机茶生产,种植、加工茶叶成为当地农民致富门路,4000多亩优质茶园成了农民的“摇钱树”,“红岗山”牌茶叶更是被六城会指定为专用茶,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茶叶村”。十里棚、油岗、张河、腊梅、伍家港、甘铺等村,因地制宜,整旧如旧,建新仿旧,凸现出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

  有了好的致富门道,还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来实施。该区按照“农户致富门道卡”上农户的需求,缺什么就补什么。针对需求,该区积极整合职教资源,改善培训条件,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等各类免费培训,扩大补贴标准,并深入田间地头有针对性的为农民们提供免费培训,为农民培训转移提供更大的支持和便利。

  据悉,两年来,武汉市、黄陂区两级政府共投入补助资金1.48亿元,其中黄陂区投入资金3千万元,在84个试点村道路建设、农业设施新改建、改水改厕建、绿化、电力改造等十大项目方面,通过实施“四通、四改、一化”和“一场一室”的建设,试点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广大群众有口皆碑。今年春节许多外出打工回来的人认不出自己的“湾子”。

  试点村通过两年来的产业规划实践,84个试点村722个自然湾的32857个农户,129801人得到了实惠。他们不仅发展了自己的支柱产业,还转移劳动力41924人。84个试点村农民现金收入平均增长22%以上。

  记者了解到,2007年黄陂区新增创建村104个,该区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创建村的产业发展规划、村湾建设规划和绿化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等工作,到年底可基本完成“四到家园”各项任务,又将惠及922个自然湾,38700农户,164264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