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之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7日06:07 杭州日报

  

孝子之死
焦俊 画

  新闻闪回:从女儿朱静口中,我们得知朱峰生前铺路造桥,扶贫济困,做了一辈子好事,是一致公认的好人,但也有人说他有些“神经”。

  家史坦言 博客追思

  通讯员 舒清海 热线记者 孙磊 楼时伟 报道

  郭村是朱峰生活居住的地方,我们又跟着朱静来到这里。房间内摆设十分简陋:一辆摩托车停靠在厅堂一侧,蒙了一层薄灰;灶间清爽干净,碗盏都收拾在厨柜里;卧室床边的墙上,贴着两张手抄的纸,一张写满家中各人姓名、联系电话,一张列出了金华地区汽车始发、末班时间。

  “你们看我爸爸的房子就知道,他是个条理分明、心思细致的人。”朱静说,父亲对他养母的孝顺是出了名的,出事前,在医院做护工碰到来看病的村里人,常常会让他们捎钱给她。怕老人家眼花把百元大钞搞错,父亲总是细心地将钱兑成面额十元五元,放在信封里。这样的人,怎么会是“有神经”呢?

  唯一让朱静觉得有些不对劲的,是王奶奶临终前的一个细节:“那天,我在一旁守着,爸爸在医院值班,后来奶奶断气了,我急忙打电话告诉他,但我的感觉他却很平静,只是说‘没事,你是长女,帮我送一下奶奶’。”哪儿不对劲,当时的朱静也说不上来,但后来,她从父亲留下的一份遗物上隐约找到了答案。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这份遗物就是朱峰生前写就的一万多字的家史,几叠手稿,纸已微黄,小隶誊写,工工整整。

  翻开家史,纵横一览,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朱峰对养父母的拳拳孝心呼之欲出、展露无遗。而从出生之日起,他就被生父抛出朱家门外,整整11年没有得到他的关爱,11岁回去后生活也很不愉快,这段灰色遭遇,在他心中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直到成年后仍耿耿于怀。他至今不知生母在何方,心中的“怨恨”无法向人述说,令他始终与生父有着成见和隔阂。而多年来,他却在养母那里,找到了母爱和温暖。也许,正是这种“怨”和“孝”长期交织在一起,慢慢地让他滋生了“随母而去”的念头。

  对父亲的死,作为女儿的朱静有许多话要说,她开设博客,写下了无限的追思:

  “爸爸,你可知女儿的心很痛很痛,嗓子哭哑了,眼泪流干了,也唤不醒你!你如何抛得下我们,如此狠心……”

  老父说他有点癔病

  对儿子的死,朱峰的生父是怎么看的?作为一个乡村医生,他会有什么说法?在朱静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老人的家。老人已75岁,虽然耳朵有些背,头脑还比较清楚,气色也不错。谈到这个离他而去的儿子,老人一声叹息,显得无法理解。他不停地嘀咕:几十年来,别人的胳膊都朝家里的,只有我这个儿子朝外的。

  老人跟我们说起了发生在朱峰身上的一件陈年旧事:当时家里的一只手表不走时了,他摇了几下还是不走,一生气,就把手表砸了,当时,一块手表要好多钱,许多人看了都心痛,他却无所谓。从医学的角度看,我觉得这有点像是犯癔病。”

  何谓癔病?我们回来查了资料。有一种解释,这是神经症的一种。它包括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神经症性抑郁、疑病症等。癔病最常见的症状是,抽搐、不能说话等。

  但走访了许多村民,大家都说,从来没有看到朱峰突然发脾气和胡言乱语,也没有失常出格的行为,只是性格有点偏执。

  由此看来,朱峰这一生,是行善做好事到了极致,甚至到了令人无法理解的地步,就连亲生父亲也不例外。他的品质有口皆碑,而这种随母而去的糊涂做法,则是他对生命价值理解的偏差,我们认为是不值得,也是不可取的。

  一位关注这起事件的心理医生分析,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尽孝”,是朱峰长久以来念念不忘的事,客观地讲,他的性格中,明显带有偏激的成分。从他自尽前,连夜在祠堂墙壁上赶写“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来看,他对生命的认知,依然墨守于封建时代那种禁锢人性的陈旧观念当中。

  好人朱峰走了,但如此一走了之,就真的是“尽孝”了吗?他这样做,留给家人的是无限的悲伤。他的妻子,本应颐养天年,如今却怕睹物思人而外出打工;他的女儿,千呼万唤唤不到父亲,只能写博客寄托思念;他的养母若地下有知,又如何能心安!

  善待自己的生命,好好活着,才是对逝者最好的追念啊!但愿,朱峰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