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榕城300年古今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8日02:00 东南快报

  300多年前的福州究竟是什么模样?一幅从荷兰带回的古画给出了较为可靠的答案。1998年夏天,加拿大博物馆汉学家鲁克恩先生,携带着这幅似地图而非地图、似山水画又非山水画的古画(相片拷贝),前来福州为它探古寻源。

  福州的文史专家们眼前一亮:之前连他们也从没见过这幅画!经专家曾意丹考证,最终确认这是一幅清代康熙年间的福州城台景观图。

  最近,家住文儒坊的老画家郑子端依据原画为蓝本,再融入自己的一些考据成果,重新绘制了《福州城台景观图》。300多年来,福州城的古今变迁,从这幅画中可见几许端倪。

  

见证榕城300年古今变迁

  

见证榕城300年古今变迁

  郑子端重绘的《福州城台景观图》,展现着福州城的万千气象

  (注:未经郑子端许可,不得随意转载《福州城台景观图》。)

  

见证榕城300年古今变迁

  镇海楼是城台地区的龙头

  前日,记者来到文儒坊郑子端家中。一进门,从小在台江长大的记者就被这幅重绘的《福州城台景观图》深深吸引,因为画上的老地名、老建筑,有不少仍保存至今。记者的心情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亲切!

  “我觉得画中的福州城台地区,就像是俯瞰下的一条龙:屏山上的镇海楼是龙头,白塔、乌塔是龙角,从府城一直延伸到台江的长衢(今八一七路)是龙身,而南端的万寿桥便是龙的尾巴了!”郑子端对这幅画的恢弘气势也是赞叹不已。

  “清代康熙年间的镇海楼究竟是什么样子,由于照相技术还没有发明,人们原先并不是很了解。”郑子端先从画面上最北的镇海楼介绍起,他说:“而在这幅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那时的镇海楼是两层楼,灰瓦、红柱、白墙,高约二十余米,重檐歇山顶,楼屋面翘角处用红笔勾勒犹如4个拉丁字母。”

  据郑子端判断,这应该是康熙初期第三次建造的镇海楼,“而镇海楼在康熙年后还重修了数次,最后在“文革”中被毁。感谢这幅画,我们还能幸运地见到比清末老照片中更为久远的镇海楼。”

  

见证榕城300年古今变迁

  

见证榕城300年古今变迁

  “大桥”、“小桥”如今大不相同

  郑子端指着画中的万寿桥(解放大桥前身)解释说:“今日的解放大桥是跨江墩岛而过的一座整桥。而在《福州城台景观图》中,中洲岛把过江大桥分成了两部分——万寿桥与江南桥,属于罕见的桥连桥,画中两座桥的桥墩、栏杆都不一样。”

  10多年前,解放大桥还没有修葺时,郑子端亲眼见过大桥两段的桥墩与栏杆确实不相同,证实了景观图细节的可信度。

  万寿桥还有另外一个土名:大桥。大桥与中亭街北街口的“小桥”相对应,即景观图中所画的沙合桥。

  前日,记者来到八一七中路探访小桥,看到一座很短的水泥桥横卧在小河上,稍不留神就走过了。路人说这就小桥(沙合桥)。一位老人还用福州话向记者念叨一句民谣:“小桥左边摆鲜果,安民崎顶挂估衣(旧衣)。”

  “说到中亭街,景观图中还真有一座红色的‘中亭’,两层楼,面立西侧。”郑子端说,“变化极大的还有中亭街旁的苍霞,原来是一片沙洲绿地,现在那里早就高楼平地起了。”

  追寻一些地名的来源

  郑子端说,为了重新绘制《福州城台景观图》,他常常睡到半夜又忍不住起床,边喝酒边作画。“有一次,我在原图中看见大庙山(今福州四中)上画着几个古人,于是我画到这一部分时,也描绘了几个人物。”

  郑子端说,“后来发现,原图大庙山上并没有画着古人,是我看错了。”不过,他认为添上这些古人,反而突出大庙山作为“全闽第一江山”时游人熙熙攘攘的盛景。

  今日的洋中一带,过去叫“染布埕”,图中画着一排篱笆围着一间染房。郑子端的舅舅家就曾住在附近,据老人回忆,解放初期四周还有不少田,但染布业已经开始衰落。

  “粪倒楼”,在今天的轮工一带。图中码头上停泊着粪船,几个古人正在忙着用扁担挑大粪。据说,这粪可不是随便倒在江里的,而是送到乡下农田施肥。

  一真古庵,在今天的横街附近。在景观图中,它与紧挨着古驿道的状元墓一起成了田野中的风景点。古庵早就不存,但人们在回忆用数字命名的福州地名时,还会记得这个地方:一真庵、二桥亭、三叉街……九狮庙、十锦祠。

  在想象中俯视福州

  景观图中插着一根红色长旗杆的宽阔南校场,便是今日的五一广场。清代时,南校场是八旗练兵的地方,辛亥革命后一度成了体育场。

  “看,南校场中央画有一座阅武堂,大约是现在于山观礼台的位置。”郑子端来到实地,对着景观图一一指点:“红色旗杆插在如今的广场草地位置,旗杆南面还有一面麒麟墙,据说与‘城南五虎’传说有关。”

  300多年前的《福州城台景观图》中,画家仿佛坐了热气球升到百米高空似的,游刃有余地将包括南校场在内的福州城南诸景如数画了下来,作图的比例也颇合乎科学。

  “难道当时画家真有热气球可坐,才能画得如此准确、详细?”记者追问之下,郑老哈哈大笑。原来,据文史专家推测,那位画家应该是站在一个想象的高度俯视,绘制出了《福州城台景观图》原本。

  正如唐希在《鸟瞰三百年前的福州》一文中所述:“他(画家)的思维从烟台山升空停泊在龙潭角的上空,用丹青,以笔墨记下了他所‘看’到的城台景观。”

栏目主持:王进 李新志 刘彬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