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之厚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8日04:58 山西新闻网

  

双城记之厚度(图)

  对于同一座城市,一千个人眼里可能有一千种气质。

  作为一个奔波在两个城市之间工作生活的我,埋头于平凡人的日子,也许尚没有触摸到这两座城市真正的灵魂和最核心的精神。作家蒋韵在《我的内陆》中曾这样说道:“对一个城市的爱,苏醒得其实很艰难,那是一条漫长的路途……”。事实上,了解一个城市的精神特质,也很艰难。对于一个生活其中的普通人而言,如果你不去查阅这个城市的历史,那么,你每天触摸到的只是她最靠近你个人生活的一些元素。也许,是一条街道,是一个景物,是一种传说,是一种小吃……

  地理名词

  海子边――北门口

  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太原的海子边,店铺林立,热闹和繁华不亚于如今的服装城。那年头,人们对品牌的认识几乎为零,逛街的快乐就留在那条弯形的窄街上。约三五好友,在大大小小、鳞次栉比的商铺间流连徜徉,总有一些惊喜和收获。一条牛仔裤、一件单风衣、一条花丝巾或一个毛茸茸的小狗玩具,很多已经蒙尘的物件都印着一条街道的记忆。

  同样的年代,在榆次,也有一条步行街,位于北门口附近。街道不宽,铺面散漫地排列着,前面摆了地摊,把逼仄的街道充斥得更加拥挤。挤有挤的乐趣,起码有其他街上没有的人头攒动,可以感受城市的繁华;挤有挤的不快,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难免有偷儿的眼惦记你,有第三只手伸向你的腰包。如今,这条街道不复存在,变成榆次老城的一部分,游逛于古朴的明清街,真有回到当年步行街的味道,街道依旧,却无嘈杂的人语声、吆喝声。

  迎泽公园――儿童公园

  汾河公园、珠琳园、绮春园、墨艺苑、青年园、滨秀园、饮马河公园……太原市到底有多少公园?恐怕连老太原也有点数不清,但无疑,迎泽公园依然是市民们最爱去最熟悉的公园。迎泽公园是太原市内最大的公园,迎泽湖水面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1954年起,市政府发动全市人民义务劳动,清除垃圾污水,挖湖堆山,修建园林。1957年6月1日,公园正式开放。2002年7月1日,公园拆墙透绿,免费向市民开放。近年来,公园内开发的湖心岛别有一番情趣,南湖游乐场也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每到节假日,太原市民会扶老携幼来采青游园、泛舟湖上。对太原市民来说,如果说到休闲二字,那么,半个世纪以来,迎泽公园里的欢声笑语最多也最为悦耳。

  榆次儿童公园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园中只有猴子、野鸡等几种动物。那时的榆次比较好的马路只有顺城街一段,还有百货大楼一座现代的二层建筑和北门口一个交警。所以外地人戏谑地给榆次总结为“一个警察一只猴,一条马路一座楼”。半个多世纪过去,儿童公园中当年所植的各种树木,现已参天蔽日。儿童公园现属榆次老城北部公园区,在老城开发过程中,许多散落各地的残碑、断柱、石人、石兽被搜集起来,安置其中,供游人欣赏。

  山西大学――晋中学院

  有位作家曾经和我说过,她感觉太原的南华门是太原市最有人文气息的地方。她说,作家代表了一个城市的良心,而那条街上就聚集了山西最著名的作家们。而在我眼里,太原最具人文气息的是山西大学,这所著名的学府前身为创办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是我国创办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曾与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一起开辟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山西大学形成了“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文化传统和“勤奋严谨、信实创新”的优良校风。

  晋中学院的前身叫晋中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北大未名湖畔最美的风景是那些耄耋教授的身影,而榆次也因为有了师专而有了一种知性的美、含蓄的美、学术的美。

  晋祠――常家庄园

  晋祠在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始建于北魏,曾是西周武王次子、晋国开国君主姬虞的祠堂。祠内有难老泉、周柏、侍女像,号称晋祠三绝。

  难老泉的长流水,伴随着精美的传说,世代流传,经久不衰。那个桐叶封侯的故事,那个唐王李世民起兵反隋的丰功伟绩,那个曾为门神尉迟敬德别墅的十方奉圣禅寺,那些精美绝伦的侍女塑像……现在晋祠的建筑,除主殿圣母殿和“鱼沼飞梁”是北宋遗物外,其余都建于金、明和清代期间。历史积淀深厚的晋祠承载着龙城2500年的辉煌往昔。

  常家庄园位于榆次车辋村,离市区约30分钟车程。常家庄园气势恢宏,幽雅精致,号称“中国儒商第一家”。有中国最大的民间祠堂,最大的家庭书院,最大的绣楼,最精美的砖、木、石雕,最典型的汉纹帛彩绘,最丰富的私家藏帖和家族书画珍品。庄园整体展现出的是一个华夏居民的大观园、传统文化的全景图。

  与宅院相应的还有百余亩集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园林――静园,在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男主人公与表妹在杏园的浪漫情景就拍摄于常家,美轮美奂的景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历史人物

  狄仁杰――寇准

  太原狄村,出了个海内外闻名遐迩的千古名相――狄仁杰。从电视剧《神探狄仁杰》《护国良相狄仁杰》中,我们认识了这位睿智机敏、刚正不阿的名臣。至今,狄村尚有一株古槐,枝叶繁茂,世代相传为狄母手植。而古槐旁仍有石碑一通,上刻“狄梁公故里”。

  榆次有条寇家巷,据说是北宋名臣寇准的故居,其实,寇准的家乡说法不一,但作为榆次人都愿意相信寇准是“咱榆次人”。这位名相曾任参知政事、集贤殿大学士,宋真宗时任平章事(即宰相)。榆次老城的城隍庙是山西省年代最久的城隍庙之一。明清时期,传统中国的每个城市都建有城隍庙,庙中所供的城隍神多数是无名无姓的凡神,榆次的城隍神,祭祀的便是这位受人尊敬的寇老西儿。

  戏剧名角

  丁果仙――程玉英

  晋剧发展200年来,人才辈出。被称为“山西梆子大王”的丁果仙就是太原人,原名丁步云,艺名“果子红”。她祖籍河北,小时因家贫被卖入太原丁家,7岁开始学艺,始学青衣,后改须生,9岁清唱卖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18岁就一炮走红。她创造的晋剧须生“丁派”唱腔,对晋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榆次近郊的郭村,一座清静雅致的小院,住着另一位晋剧名角程玉英。退休前,她曾任晋中艺校校长。上世纪30年代初,随师在太谷锦梨园与盖天红、三儿生、丁果仙等同台演戏,以《武家坡》《火焰驹》《清风亭》等风靡剧坛。随后,又与丁果仙等人进京演出,受到马连良大师的指点,演艺大进,被北平观众誉为“山西两个女戏王”。在三晋大地上,至今还有“宁愿跑掉了鞋(hai),不要误了程玉英的嗨嗨嗨”的美传。

  民间小吃

  徐沟灌肠――榆次灌肠

  上世纪80年代,清徐人最早打出了“徐沟灌肠”的字号。清徐人开的灌肠店在大营盘附近一溜儿排开,吃灌肠的客人把屋子挤得满满的。当时太原人把吃灌肠当作一种时尚,为了请客吃饭,有的人住在太钢也要坐公交赶到大营盘。现在,“杨记灌肠”、“贾记灌肠”都可以算是太原灌肠市场的老字号了。

  榆次灌肠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榆次“三宝”之一。灌肠分红、白两种。红灌肠用鲜猪血与面和成;白灌肠不用猪血,故呈灰白色。

  据说民国初期大乘寺街范庆林的灌肠最为有名。他制作的灌肠,每片先成团而后放开,不变不裂,故有“范一品”之美称。如今,在榆次街头,仍能看到三三两两的人停下匆忙的脚步,围着一辆驮着灌肠盘子的自行车,立在路边,用牙签挑着吃上一碗灌肠。

  周新娟

  (编辑:樊永吉)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