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之速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8日04:58 山西新闻网

  在榆次,老百姓当中有这样一种说法――“18公里37分钟的诱惑”。

  因为18公里,相当于太原市中心到小店镇或飞机场的距离;18公里,如从太原火车站出发,甚至于还不到晋祠镇;18公里,从太原学府街就到了榆次安宁大街……

  乘坐901公交车从榆次到太原跑一趟的时间只有37分钟,这37分钟,只是大多数太原人上班时坐公交的时间。

  18公里、37分钟,太原――榆次,毗邻而居,恍如同城。

  然而,两城之间速度的变化与不同又岂止体现在交通上,延伸的速度、变化的速度、生活的节奏处处都显现出两个城市之间的交融与差异。

  

双城记之速度(图)

  太原迎泽大街

  延伸的速度

  进入2000年以来,太原市的城市建设每年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中,城市发展的脚步“南移”是百姓听到的最嘹亮的声音。因为,现状的太原市城区,东西是群山,北部是沟壑,城市向南发展几乎是太原惟一的选择。“南部新区”――2003年,这个在太原市民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由最初抽象的概念开始变得越来越清晰而形象。当年10月16日,由中外城市规划专家设计完成的《太原市南部新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方案》正式与评审专家见面。

  在这份极具想像力的蓝图中,作为太原城市的扩展区,南部新区将建成太原都市区的中心城区:它北起长风大街,南至小店区小北格村,西起西山边坡,东至太榆路、机场西界及榆次西界,规划区域面积达到210平方公里,包括市政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园区等等。这是太原市“南移西进,扩容提质”发展战略的第一步。

  2005年1月15日,《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方案》(2004-2010)获全票通过。按照这份规划,太原市区规划有两个行政办公中心,分别以现某驻军所在地和河西南部为核心区,作为新的省、市行政办公中心,即是将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及一些市属局、委、办的行政办公机构迁往城南新区。另外,在长风街两侧和平阳路两侧规划新的行政办公轴,从而带动南部新区的开发建设。除了行政办公中心南移外,科教中心也要南移:重点发展位于小店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侧的科研教育项目,主要安排优质高中和大、中专教育项目,提升太原市作为省会城市的教育职能。

  2006年4月16日,在太原市人代会上,新任不久的太原市代市长张兵生如此描绘了太原人的新太原,让人听了振奋无比――开辟新区,疏散旧城,南移西进,北展东扩。两个市级中心、三个新区、五个专业化新型产业区,一个新太原即将崛起。

  长风街作为城南中心,将建设一批具有21世纪新形象和体现晋阳文化特色的市政中心、会展中心、五星级酒店,逐步形成集行政、会展于一体的精品建筑群和景观群,让它成为太原市新的亮点片区。同时,调整长风大街两侧用地功能,引导大型写字楼、购物中心、综合超市等商务设施有序发展,逐步形成新的市级商务中心。

  长风新区、太原南客站、富士康园区、晋阳新区、机场大道两侧景观规划……截至目前,这些规划项目已经在太原市规划展示大厅进行展览,细心的老百姓能从这些规划方案中感觉到,从行政中心到商业中心,从交通到科教,太原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向“向南发展”。

  本报记者 闫俊峰

  

双城记之速度(图)

  榆次迎宾街

   变化的速度

   太原人的法律意识更强

   样本一:王先生,晋中市某行政单位公务员,在榆次工作,在太原居住,每天穿梭于两地。

  两年前,王先生从省级某单位调到晋中市工作,妻儿仍在太原居住,那以后他便开始了天天两地奔波的生活。因为频繁穿梭于两座城市之间,他对于两城差异感触颇深。

  “榆次与太原相距仅仅25公里的距离是弊也是利。”王先生如此概括,“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与省会太原相距近可以分享更多的信息源,但又因为距离太近,导致许多产业难成气候,如餐饮、娱乐,许多消费群体流向太原。”

  在此方面,王先生有切身体会,作为行政机关的一名部门领导,如果是宴请来访客人则饭局一定是安排在榆次,如果是好友间聚会,则大家肯定会一致选择到太原消费,因为那里的消费环境更成熟更舒服,服务更周全更到位。

  王先生感触最深的是两城市民的素质差异,主要表现在法制维权和经济发展意识上。导致此差异存在的主要因素是历史原因。作为全省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地带,太原市集中了各行业精英,而且在太原生活的市民多是大型机关、厂矿、院校大型企业的员工,他们耳濡目染、接受先进思想多,自身思想素质较高,突出表现在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上。

  榆次市民在此方面明显欠缺,许多榆次市民在自身合法利益受到不当侵害时也不知道该如何伸张如何寻求保护,市民的法律意识明显淡薄。

  “每天穿梭在两座城市之间,虽然两城的差异依然明显,但两年来,我可以感受到一点一滴榆次的变化和进步,这座城市正在焕发新兴的活力和朝气。”王先生说。

  吃穿住行,太原比榆次更讲究

  样本二:肖女士,晋中市某事业单位职工,工作在榆次的太原人。

  肖女士调到榆次工作已经三年了,通常情况下每月回太原一次,看望父母。

  “基本上,每次回家都能带给我惊喜,太原快速的发展和变化令我骄傲和欣喜。上个月回家,看到我家门口的一排旧房子拆掉了,马路重新铺过,又宽又平。这次回家,发现滨河路边的建筑正在拆,一打听才知道是政府要打造滨河路绿化带。这个城市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令人振奋哪!”肖女士的语气中充满喜悦和自豪。

  “相比之下,榆次就显得没那么又生气了,虽然也有变化和进步,但总感觉速度太慢幅度太小。当然,拿省会城市和一个普通城市的城区来相比似乎有些牵强,但作为距离非常近的两个城区,难免让人不作比较。”

  因工作需要,肖女士经常在全省各地出差,她感觉榆次的生活工作节奏并不慢,甚至高于除太原之外的所有省内城市,“或许是因为距离近受太原影响最大的缘故吧,这里的工作压力并不轻。”

  三年来,肖女士坚持回太原买衣服,因为据她观察和判断,榆次和太原相比,距时尚的距离还远很多,吃、穿、住、行,榆次当地的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太原,要说讲究生活的品位和质量,还是得在太原讲究。

  

双城记之速度(图)

  太原的街头总是熙熙攘攘

  榆次人比太原人更谨慎更清闲

  样本三:李女士,太原市某媒体记者,工作在太原的榆次人。

  榆次人李女士在太原学习工作了8年了,自从去年结婚后,回榆次老家的次数明显减少了。这么多年生活在太原,李女士已经习惯了省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偶尔回榆次居住甚至会有些许不习惯。

  上大学之前,李女士在榆次生活了18年,对榆次有着浓厚的感情和依恋。但已经习惯了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李女士坦言:“不可能回到榆次去工作生活了。现在回榆次,主要是看望父母亲朋,每次回去也不会多呆,最多两天。那里固然是我的家乡,可是与太原相比,太过悠闲的生活会让人的骨头发酥。习惯了平日的忙碌,一旦在榆次呆够两天就会觉得无所事事,闲得心里发慌。”

  “榆次人和太原人的消费习惯也不尽相同。”李女士分析,“‘今天花明天的钱’这种观念在太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在榆次,这个观念还被绝大多数人排斥着。明显体现在按揭买房上,在榆次买房,更多人选择一次付清,哪怕是向亲朋好友东挪西借,也不愿向银行申请房贷,那样做让他们觉得不可靠不安全。当然,因为榆次房价比太原低不少,一套房屋对人们的压力相对小一些。”

  回榆次的频率逐年降低了,却发现榆次的变化速度在一点点加快。“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高楼多了,马路宽了,路上的汽车多了,和太原离得越来越近了。”李女士说。

  本报记者 赵丽娜

  交通的速度

  交通工具:铁路客运 黄金时间:上世纪70年代

  “从单一陈旧到四通八达,几十年来,铁路运输的变化太大了”,曾经当过二十多年太原站站长的王化南,是铁路发展的见证人,太原和榆次两城间的交通变迁至今仍历历在目。

  “建国之后,山西的交通条件比较落后,正太铁路和南同蒲铁路是仅有的铁路线,这两条线在太原和榆次间重合,从榆次以下分叉,延伸到了不同的方向,所以说那时候榆次就算是一个交通枢纽,对太原来说十分重要!”王化南回忆,建国初期的铁路运输非常落后,正太铁路是按国际标准建的宽轨,而同蒲线则是宽仅1米的窄轨,而且信号灯、看道房等设施非常落后。

  “当时位于现今迎泽大街长途汽车站位置上的太原火车站,售票厅总面积不过1000多平方米,环境非常差,榆次火车站的条件尚不如太原站。不过,当时没有公路客运,公交车更无从谈起,因此太原和榆次之间百姓的往来主要就是靠铁路,每天来往于太原和榆次间的铁路旅客也有几百人。

  太原火车站在1975年迁到了新站,售票厅、候车厅的条件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随着两地的发展,通过铁路来往的客人也越来越多,与王化南“搭班”几十年的马秉谦副站长回忆,“70年代是铁路运输之间的黄金期间,由于公路客运尚没有形成规模,铁路运输是人们出行的首选,太原和榆次之间一天大约会有一两千人坐火车往来!”

  进入90年代后,铁路发展的速度更快了,从太原和榆次为起点的线路越来越多,四通八达,太原火车站也建起了高架候车室,到现在,只要从太原以南的南同蒲、石太等铁路上来的全国各地列车,都要经过榆次,榆次车站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的枢纽编组站。

  但是,90年代之后,太原和榆次之间,铁路已经在客运方面丧失了以前的老大地位,公路客运的飞速发展,在90年代形成了两家争抢客流的情况,但由于距离近,太原和榆次之间的客运主体逐渐变成了公路客运,坐火车来往两地间的客人越来越少,直到后来公交车的出现,太榆市民往来倚重火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交通工具:长途客运 黄金时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在太原和榆次之间,公路客运曾经风光一时,上世纪80年代,国营、集体、个人三种产权的大大小小长途客车往来奔忙于太榆之间,由于这两个城市地域的接近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业界普遍认为两地之间的客运线是一条黄金线路。

  “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太原才有了公路客运的分管部门,我就是1975年来的,”原太原市运管处副处长老赵,可算是客运管理行业的“前辈”了,在他看来,“太原和榆次间公路客运的黄金期是在上世纪的80年代,线路上的新审批车辆不断增加,在低成本高利润的带动下,国营、集体、个人等不同成分的客车都在太榆路上跑起了客运,市场一片繁荣,但同时也难免鱼龙混杂。”

  老赵回忆“当时太原和榆次两地的客运公司都经营这条线路,车辆密度达到了10分钟一趟,在太榆公路上常常可以看到两车前后相随的情景,每天运送的客流怎么也有几千人”,“黄金通道”的利润引发了不少人利益相争,尤其是个体车,出现抢客倒客的混乱情况!但是,原本以为这条客运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带来更多收益的经营户们,在90年代初突然终结了美好生活。政府将两地间的客运经营权交给了公交公司,长途客运车如小巴、中巴等逐渐淡出了市场。公交车在短途经营上有着不可战胜的成本、规模、和模式优势,因此原本属于长途客运的“黄金通道”易主。

  

双城记之速度(图)

  901路是将太原和榆次紧密联系的工具

  交通工具:901公交车 黄金时间:2002年至今

  “以前从榆次来太原,我们挤小巴,又脏、又乱,要不是实在没有办法,宁愿去等半个多小时一趟的火车。”家住榆次,在太原工作的老刘说起以往来太原的经历显得有些无奈。

  老刘回忆,过去,来往于太原和榆次之间的客运车辆非常混乱,车型五花八门,发车时间、行程、收费都非常混乱,随时停车、任意拉客和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02年12月3日,太原至榆次开通901路公交线路前。

  901公交线,全程57公里,由太原公交总公司和榆次公交公司共同管理。配有17辆中巴,以太原为起始站,途经太榆路、迎宾路,经榆次市中心,最后到达榆次老城。2003年1月1日,该线路另增加了13辆配车,作为901公交线路的支线。“901支”进入榆次后,经八一饭店,目的地同为榆次老城,全程54.6公里。家住太原市并州东路的赵艳告诉记者,“自从901开通,榆次就快成了太原的后花园了,坐公交去榆次老城、常家庄园那就是半个小时的事,而且还不费钱。元宵节那会儿,我们家人三天连着去了3趟榆次老城,去老城赶庙会、买小玩意儿,家里的小孩子们玩得不想回。这都是因为有了公交车,要是以前,想也不会想到去榆次,坐车太不方便。”

  901线路开通后,榆次与太原之间的往来方便多了。901的主线路和支线路平均七八分钟发一趟车,交叉发车的平均时间只有两三分钟,可这样的频率仍然满足不了奔波于两地的小本商人、学生和探亲、观光的乘客需求。鉴于此,2005年4月18日,分属于太原公交总公司管理的“901”路公交车换成了双层巴士。“尽管换成了双层巴士,但每逢周末,901路公交还会出现一车难求的‘壮观’景象。”901路司机王师傅告诉记者。

  目前,901路公交从太原火车站和榆次晋华站同时间双向发车,太原公交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榆次北移,太原市南移,两城逐步归于一体化的趋势,901将成为两城之间越来越重要的一条交通纽带。

  本报记者 张勇 黄?? 实习生 吴晶

  

双城记之速度(图)

  太原的主干道都是车流如织

  

双城记之速度(图)

  太原的主干道都是车流如织

  

  

双城记之速度(图)

  相比较,榆次人的生活就轻松、休闲一些。

  生活的速度

  上班:太原人冲锋,榆次人自在

  在太原上班,时间成本比较高。我当初坐公交大概需要50分钟,骑自行车需要40分钟。周围好多人从家到单位的单程耗时大概在30-60分钟。尤其是早上,一家人打仗似的。遇到刮风下雨天气不好,上下班连打车也很困难。现在开车的人多了,时间好像并没有减少多少。

  但是在榆次,事情就简单多了。多数人从家到单位的时间可以控制在20分钟。无论是驾车还是骑车,早上来单位的同事都是一脸轻松,丝毫看不到阴云密布或者写满了鸡毛信。这让我们的心态瞬间变得轻松。城市的交通状况影响到了工作的状态。

  工作:太原人紧张,榆次人自信

  初到榆次,偶遇周末加班。很多同事关切:加班?有什么急事啊?我起初还纳闷,加班也值得大惊小怪?当时尽管离开了原单位,但是在太原的业务单位照样深更半夜毫不客气地把电话打到家里。稀松平常不过了。后来慢慢体会到了,在榆次人的概念里,工作是上班时的事,你全力干好就行了,周末就是用来休息的。

  历史上的榆次,并没有多少闪耀的风光。有紧邻并州的大户风光,有祁太平三县深宅大院的繁华。丰富的阅历,让榆次人有了海纳百川的气度。在处理政务、商务甚至家务时,会舒缓有致,不急不躁,显得信心十足。相反,在太原,有太多的“命题作文”,有太多的突发事件,工作的紧张感经常伴随着你。

  这种紧张和自信,还表现在对文化的诠释上。太原治水,洋洋洒洒几十里,但是你看不到晋国霸业的风范;榆次修园,一家门庭绵延百年晋商,引来五洲四海艳羡的目光。

  生活:太原人健康,榆次人闲适

  约翰?列侬说:“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说到榆次的生活,最先跳进脑海的,是“闲适”两个字。先前省城周末,就算有闲情逸致,也就到公园溜达溜达了。现在太原人的生活品位明显提升了。周末大大小小健身房爆满就是明证。据说图书馆也开始成了热门的选择。在榆次,更多的人有意无意中选择舒适和随心所欲。这或许与城市功能的完善有关。但是和区位也有很大关系。榆次出则繁华,入则清静。千百年的风雨塑造了榆次的品格。

  榆次人给孩子过12岁生日。那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亲朋好友、同事同学悉数恭贺。最让我惊异的,是饭店一定会等正式仪式结束时才发筷子。大概是想让我们明白,祝福永远比吃饭重要。榆次人会在宴会上尽情舒展自己的搞笑才华,把抚养孩子的幸福和艰辛全部倾泻在父母夸张的头饰和欢快的戏耍中。

  散文大家周作人曾经说过“闲适是一种很难得的态度,不问苦乐贫富都可以如此,可是又并不容易学得会的。”不知道这是不是好多人留恋榆次的原因。

  冯雨平

  (编辑:樊永吉)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