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三人行]当你遭遇职场“冷暴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8日07:50 荆楚网-楚天金报

  隐蔽且伤人的“精神折磨”

  宝华:寒冷的天气,虽然已悄然远去,前几日,我在约一位朋友聊天时,她却向我倾诉了进新公司的烦恼:她总是融不进同事圈子,上司对她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她心力交瘁,觉得自己像是被打入了冷宫。

  张世宇:这种情况,就是“冷暴力”———顾名思义,职场冷暴力跟家庭冷暴力如出一辙,只是换了个场所,范围更广,也更加隐蔽。

  万慕兰:大量案例显示,企业中的员工,甚至是管理人员因为职位表现、工作报酬或者不会“做人”,其上司、同事或下属采取冷面相待,将语言交流降低到最低限度等逆向刺激。

  宝华:我有位身为老总的朋友经常对下属说:“我严厉批评你们,说明你们还有得教,值得培养;要是我完全不理你了,你基本可以自动走人了。”

  张世宇:的确,当事人大多会有委屈感、被控制感,心理上常常处于孤独状态,根本无法在岗位上呆下去。

  “过滤器”引发误会成公愤

  宝华:事出必有因。职场“冷暴力”产生的原因,大致有哪些呢?

  张世宇:常见的“冷暴力”,产生原因很多。比如嫉妒心理惹祸、职场冲突留下的后遗症等。

  宝华:在采访中,我碰到一位“缺心眼”的女孩子,说话做事老让人不舒服,硬是闹得同事都懒得搭理她。比如,有大龄女同事谈恋爱了,她笑道:“难得啊,有人追你!”女同事一听,当即翻脸,她却觉得很无辜:“我是想说,都没人追我啊,表明她条件比我好啊……”

  张世宇:这属于职场“冷暴力”产生的第二类情况了。人际交往中,我们并不是无条件接受所有信息,而是按自己心理上的某种标准对收到的信息有所取舍。心理学上称该感知模型为“过滤器”,其构成受到本人教育、阅历、年龄、情绪等因素影响。

  万慕兰:职场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种冷暴力是公愤型的,当事者每每说话引起众怒,往往是由“过滤器”造成的误会。

  为避免此种情况,在职场中说话,我们首先要了解对方的知识背景、习惯等,要站在使对方容易理解的角度来构筑信息,学会换位思考。另外,训练自己的形体语言表达力,能有效地加强说话的效果,给听众充实感、可信任感。

  归因差异导致“对人不对事”

  宝华:我的一个采访对象小陈,自感遭受了同事老李的冷暴力,他的理由是:自己工作出错,老李就百般埋怨,甚至向上司提出不愿跟他同组;而跟老李交情不错的小严出了同类差错,老李还热心主动给予帮助。

  张世宇:这是另一类常见的职场“冷暴力”。人际关系,本身是一个针对人的因素。常常当发生问题时,在情感反应上,对朋友关系的人,人们会给予更多的同情,更少的生气;竞争对手刚好相反。

  宝华:我个人觉得,苛求每个人都认可你,和所有同事都打成一片,是完全不可能的,否则就是庸人自扰。偶尔有人与你交情甚浅,也不必太过计较。

  万慕兰:每个人对于人际交往的期待是不同的。有的人希望君子之交淡如水,有的人期待亲密无间。在职场上,我们应该保持适度的距离感,彼此之间留有一定空间。那种要求别人对自己非要亲密的人是不成熟的,更不能以此来当作衡量是否存在职场“冷暴力”的标准。

  “冷暴力”下静思考

  宝华:采访中,我发现一些人可能是过于敏感,将“冷暴力”的负面影响无限放大,反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将自己推向僵局。

  张世宇:换位思考的能力,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尤为重要。在明白自身需求和想法的前提下,不妨换位思考一下,自己到底那些方面做得不好?从某种程度上讲,“冷暴力”是有“叫停”和“降温”作用的,特别是你遭遇的是群体“冷暴力”时,大家的冷淡行为,是提醒你仔细去“悟”,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万慕兰:在大多数情况下,你的积极沟通,努力改变,是十分有利于改变不利形势的。假如你在自我审视后,发现问题不出在你这里,而且实在不堪忍受,换个东家,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张世宇:中国文化讲究的是“含蓄”,身在职场,做事要高调,为人要低调。值得注意的是,同事之间相处不要太敏感,不要将别人偶尔的情绪不良当作针对自己,将矛盾升级对人对己都毫无益处。

  嘉宾简介:张世宇、万慕兰,武汉本位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心理咨询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