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癌”事件折射公众利益视角缺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04:48 山西新闻网

  [新闻回放] 据本报昨日报道:3月13日以来部分媒体报道称,香蕉“巴拿马病”是香蕉世界的癌症和SARS,不少消费者误解为吃了香蕉易患癌症,导致了消费者的恐慌。4月6日,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发布消息,称香蕉枯萎病与食用香蕉的安全性没有任何关联。

  这轮“蕉癌”事件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从媒体到公众的食品安全危机感之重,一有风吹草动,必相互传播,推波助澜,直至由一个植物病害现象放大成为公众安全警报,最终导致蕉农减收、政府辟谣的公共事件。

  消费者和媒体对待有毒水果的敏感度,不是凭空形成的,是受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强烈影响所致。绝大多数消费者无缘光顾果园蕉园,这使他们对水果的颜色与品质的关联度处在一个误区中,瓜商果农为了迎合这种心理不择手段。消费者陷得有多深,清醒后的愤怒就有多强烈。如果把“蕉癌”事件的突然放大,比做是一次爆炸的话,那么临爆点就是在此前多次发生的误入歧途与唯利是图的抗争中,一点点聚集而来的。一句话,各种水果乃至食品的安全信任危机,促成了“蕉癌”事件的民意反弹。

  这个过程中,也恰好是有关部门失声的时候,失声的原因在于公众利益视角的服务意识缺失。还是以“蕉癌”事件为例,从专业的角度看,香蕉“巴拿马病”学名为香蕉枯萎病,最早于1874年在澳大利亚被发现,并不新鲜。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士们忘记了现在是一个传媒发达的时代,舆论的风向并不总是掌握在专业人士手中,特别是在专业人士不主动参与的情况下;而且,现在还是一个公众食品安全心理逐步修复的时期,随时会因为些许的误会而使信心指数下降。因此,职能部门和专业机构的跟进意识必须到位。

  农业部的表态应该能够使该事件告一段落,但是无法杜绝这样的事件不再发生。一个“临爆点”追踪机制,才是化解此类事件的最好手段,跟踪事态的发展,随时传递冲淡危机的权威信息。同时,有关部门在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修复上,仍应下大力气,以促使公众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更理性更冷静。

  高永峰

  (编辑:赵芳)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