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称预防自杀事业与金钱收益无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0日01:09 京华时报

  亏本的“生意”

  从事“拯救”事业的朱海,本身是学美术的,2005年,他开始学习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并获得了相关认证。2005年9月开通预防自杀热线,2006年他招聘心理辅导师,一同进行“预防自杀”的公益行动。

  目前,朱海共有5名员工。职业心理咨询师郭先生每周在中心工作两三天,“我不图工资,在这里每个月只开一千多块钱。我是觉得关注自杀是个更重要的主题,在这里能帮更多的人。”

  郭先生说,“生命很脆弱,需要人呵护。人一旦陷入感情之中有时候会难以自拔,这时候有人点拨一下,可以少走很多弯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伤害。”郭先生认为,“朱海预防自杀中心”所做的事非常有意义。员工小吴也认为“帮助别人是一个很高尚的工作”。

  朱海把他们所做的事,称为预防自杀事业,这个事业与金钱收益无关,救助和劝解全程免费;而朱海每月要支付广告宣传费用、房屋租金、员工工资、电话费等。

  在网上,有网民评价朱海是“笨蛋”,“只有笨蛋才做如此亏本的买卖”。

  朱海说,一年多来他已投入40余万元,但“永远不会通过这个赚一分钱”。

  不过,现实的情况是,朱海靠积蓄维持的事业已日见窘迫。前天下午,交完600元的网站改版费后,朱海说他现在的钱还能再支撑一年,一年后他可能就要暂停这件事,继续做生意挣钱,等挣够了钱再回来做。

  除了经济上的问题,朱海的心理上也在承受“损伤”。由于总是接触他人不好的情绪,听到不好的事情,自己在心理上也难免会有郁闷。这样的时候,一方面靠自我调节,另一方面,需要同事间的相互开导。

  不过,朱海认为,他的事业并不亏本,“我救人体现了我的价值,这些爱心不能用钱衡量。”朱海说,这项事业一定会继续下去。

  追寻“人生的价值”

  做“亏本生意”的朱海,曾是一名做建材生意的商人,“赚了点小钱”。不过,朱海说他一直觉得商贾生涯并不是他想要的,他一直在思考人生价值所在。

  朱海说,2002年他读了一本书,书中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说,“你帮助别人成功是大事情,做这个吧没错。”联想到当时社会上频发的自杀事件,朱海萌生了开辟一条预防青少年自杀热线的想法,“帮助人成功是大事情,帮助人不死不是更大的事情吗?”

  朱海在上海做出了一套详细方案,但他的想法遭到朋友们的反对。2005年夏天,朱海到北京。他经常前往

北京大学听演讲方面的讲座,并改变自己的江浙口音,以便和救助者沟通。

  当时与他同住的是一名山东男子,在京3年事业无成,整日称要去撞车或去卖肾,卖肾的钱花了后就自杀。

  “他是我劝过的第一个人,我帮他租床买饭,帮他指明出路,半个月后他情绪稳定返回山东,随后就结婚了。”这件事,更坚定了朱海“救人”的信心,当年9月,“朱海预防自杀中心”成立。

  在朱海的同事郭先生看来,朱海很有艺术家气质,并且很“浪漫主义”。“他曾说过,现在他是在做快乐的事,做这样的事内心会越来越充实。”

  据朱海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远在浙江的家人一直以为他仍在做生意。后来家人了解了情况,一致反对:“你没多少钱,搞什么慈善?”

  不过,朱海说,这件事一定坚持下去。

  让朱海宽慰的是,16岁的儿子很支持他。朱海的儿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觉得爸爸做的事情比挣钱更重要,更有意义,他希望以后能到北京跟爸爸一起,“我也想成为爸爸那样的人”。

  ■链接

  关于自杀的数字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2003年呈送

卫生部的报告显示,据保守数字,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基于保守估计,自杀是我国第五位重要的死亡原因,是15-34岁人群首位重要的死亡原因。

  我国每年有150万人遭受亲友自杀死亡所带来的严重心理创伤,400万人遭受亲友自杀未遂所带来的严重伤害。自杀死亡给他人造成的心理伤害持续10年。

  本报记者 王鹏 实习生 周帅

记者:王鹏 实习生 周帅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5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