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写真:包公成名和实践治国安邦在肇庆端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0日02:19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肇庆四月九日电 题:包公成名在端州

  中新社记者 黄耀辉

  时至今日,人们对大名鼎鼎的包拯——包青天与广东肇庆结缘之事仍是知之甚少。据史料记载,包公成名和实践治国安邦就是从肇庆端州开始的。

  宋康定元年(公元一0四0年),包拯由天长县来端州上任,至康定三年到开封当京官之前,包拯任端州知军州事三年,也是包拯清官品格的弘扬与提升,治国思想的实践与升华的重要时期,其所作的《书端州郡斋壁》,显示对端州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的不朽贡献。

  肇庆,古称端州,是赵佶的发迹地,“肇”乃发端也,“庆”乃可喜可贺,合二为一,即“喜事是从这里开始”。

  史记,宋邵圣三年(公元一0九六年),十四岁的赵佶被封为端王,以端州为封地。元符三年(公元一一00年),哲宗病死,赵佶登基。

  包拯的端州前任刘起陈、范雍、任旦、贾守文等成事不足。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宝元二年(公元一0三九年)三月甲寅,广州地界三百余人反宋。

  端州属南蛮百越之地,州官上任,首先是“备峒寇”,即准备对付从山谷走出来不服朝廷管治的土著俚僚族群。包拯上任后,察看民间疾苦,设法使俚僚落后的移动式山谷经济变为定居式农耕经济,让俚僚融合到汉人之中。

  “南海风涛壮,西江瘴疠多。”端州出现“春瘴”,巫婆出没,称取西江“仙水”治病。包拯敬重梁燮(现端州区黄岗镇渡头村梁氏始祖),与他商议治瘴疠办法。梁燮二十岁中进士,曾任南雄州通判。受端州梅庵惠能井的启示,依北斗七星的形状排列开凿了七口井。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记载:“包肃为端州守,尝穿七井……其在西门外者,曰龙顶岗井。民居环抱,清源滑甘,为七井之最。”

  宋时端州水患频繁,有“肇庆竹排地”之说。包拯到任后,把西江堤围加固,将护城堤围继续向西边构筑,完善抗洪功能,增加了可耕种的土地。包拯开创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式农业之雏形,并改良耕作工具,发展内河航运,建成在端州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学校。

  包拯主政端州三年,领端州民众开凿水井,解决饮水卫生,加固堤围,治理西江洪水,开渠道排积水,增加耕地;重视交通和兴文办学,完善市政设施,修建粮仓储粮备荒等,因政绩显著升迁国都开封,官拜“龙图大学士”。

  如今,肇庆仍有十三处包拯治端州的遗迹和遗址,是他以“清心直道”的见证,也是包拯实践治国安邦从肇庆端州开始的表白。完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