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江“海上泼水节”将越办越红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0日03:00 石狮日报

  在2006年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近日,石狮市政府正式授权石狮市文化馆,将以“海上泼水节”为主要内容的闽台对渡文化习俗项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申报成功,这一风情独特、见证蚶江和台湾鹿港数百年对渡史的文化习俗将得到更为有效的弘扬和保护。

  对渡习俗见证闽台商缘

  据考证,蚶江“海上泼水节”始于明代,盛行于清。当时,石狮蚶江与台湾鹿港通商对渡,生活在两岸的同胞为了传递乡音,于端午节期间,在石狮的蚶江以及台湾的鹿港两地举行两岸对渡仪式,以泼水互相祝福,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海上泼水节”,并由此生发了一系列的民俗和商贸活动,如海上泼水、龙舟竞渡、捉放鸭等等。平时被供奉在蚶江“五王府”内的“海神爷”,此时便会被请上“金再兴神船”号龙舟,祈求海峡两岸对渡船安然无恙。这个习俗延续了几百年,成为蚶江古渡的一大特色。至上世纪四十年代,蚶江“海上泼水节”仍然盛行。但到五六十年代,这一活动几乎“断档”。1988年,为了纪念蚶江、鹿港对渡205年,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发起,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海上泼水节”,从而使这一民俗活动延续了下来。但此后的“海上泼水节”主要靠民间组织发动,每年举办一次。

  “闽台对渡见证了两岸商贸兴盛,见证了两岸关系变迁,见证了两岸习俗相同,见证了两岸文缘相续,是进一步研究探寻海峡两岸民俗文化渊源的重要依据。”在石狮市政府给予石狮市文化馆的“申遗”授权文件上,这样评价了闽台对渡民俗的重要意义。而石狮市科技文体旅游局局长吴泽荣认为,闽台对渡文化习俗最终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能性非常大,其理由有二:其一、蚶江“海上泼水节”是全国独有的海上泼水活动,和云南傣族的泼水节一样,具有惟一性;其二、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的战略部署,加强两岸交流是其中一个重点,将闽台对渡文化习俗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时势。

  政府介入延续民俗香火

  虽然近几年蚶江“海水泼水节”年年都在举办,但如果仅仅依靠民间组织,这一民俗活动仍存在消逝的危险。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组织这么一项大型民俗活动需要一笔不菲的开支,而蚶江“海上泼水节”毕竟是一个地方性的活动,商业价值有限,单纯靠企业冠名赞助的方式筹集资金实践证明难以为继。去年,蚶江“海上泼水节”就曾因承诺赞助的企业突然改口差点“流产”。此外,民俗人才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趋势,去年的蚶江“海上泼水节”,参与海上泼水活动的人员中有一些年轻人,但参与龙舟竞渡的人员则几乎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

  “每年到蚶江看‘海上泼水节’的群众多达数万人,这说明闽台对渡民俗活动不仅意义重大,而且群众也十分乐见。对这样的民俗活动,政府理应在保护上有所作为。”石狮市科技文体旅游局局长吴泽荣表示,我市2006年将蚶江“海上泼水节”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将“海上泼水节”及相关民俗、商贸活动整合为闽台对渡民俗项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就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保护举措。根据《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而全国人大也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列入立法计划,若闽台对渡民俗最终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肯定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弘扬。“韩国将端午节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抢先申报‘世遗’了,现在端午节我们只能过‘粽子节’!尽快将闽台对渡民俗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为避免类似的覆辙。”

  吴泽荣向记者透露,今年的蚶江“海上泼水节”虽然仍将坚持民间主导,但政府将介入组织工作,为闽台对渡民俗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势。他介绍说,市委、市政府对今年的“海上泼水节”活动十分重视,省文化厅也多次关注,因此今年的“海上泼水节”活动将会比较隆重。此外,市政府还将对闽台对渡文化习俗这一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形的发掘,将考虑修建蚶江闽台对渡博物馆及海防官署遗址公园、对渡湾主题公园等,以期在带动旅游上有所成效。(记者吴汉松)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