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风采系列报道(五)23年尽“孝”,就像孤老们的亲闺女(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0日05:33 山西新闻网

  一位即将去世的老人,心里惦念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一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农家妇女。老人说:“海英照顾了我那么多年,我临死的时候,她要在身边多好啊……”老人牵挂的人叫赵海英,是潞城市成家川办事处敬老院院长。4月3日,记者在赵海英工作的敬老院见到了她。

  今年50岁的赵海英精明中透着干练,23年来,她的“民办公助”敬老院,使十多位孤寡老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好人风采系列报道(五)23年尽“孝”,就像孤老们的亲闺女(图)

  女教师办起敬老院

  敬老院创办于1984年。当时,赵海英所在的东邑村有4个五保户,上级政府提倡村里办一个敬老院,说是谁办给谁每月40元工资,并给每个五保户每天补助0.25元。村里喇叭广播了好几天,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响应。当时,27岁的赵海英在民办教师的岗位上干得很不错,经时任村委会主任的丈夫再三动员,她答应放弃教师工作办起敬老院。

  万事开头难,同时照顾几位老人,且是因长期得不到关怀,心理和生理或多或少有些疾患的老人,这对27岁的赵海英来讲是一种挑战。

  几位老人刚搬进赵海英家的时候,一向爱干净的赵海英看着他们一个个蓬头垢面,用的被褥污秽不堪,很是难过。仅是个人卫生问题,老人们就让赵海英伤透了脑筋。她让老人们洗脸洗脚,老人们不但不配合,还说她事多,怪她嫌弃老人。面对老人们的不理解,赵海英也曾想过放弃,但她确实心疼几位老人,不忍心。

  赵海英开始耐心地解释,反复强调个人卫生与健康的关系,并且不辞辛苦地伺候每位老人洗漱。渐渐地,老人们养成了好的卫生习惯,每天睡前主动要求洗脸洗脚。回忆起过去的那些日子,现在的赵海英一脸欣慰:“老人们就像孩子,总要付出些耐心才能说服他们!现在,老人们待我就像亲闺女一样,因为我是真心实意对他们好。”

  义举感动陌生人

  盲人秦常喜是给赵海英印象很深的一位老人。在敬老院里,老人常常念叨自己远在北京的哥哥。赵海英非常体谅老人的心情,因此,从没有出过远门的她带着凑来的200多元钱,和老人一起赴北京。在石家庄火车站倒车时,一位旅客得知赵海英带着敬老院的老人到北京看望亲人时,这位旅客被感动了,他说:“你是个好人,我是当地图书馆的馆长,你在倒车期间的食宿由我来负责。”这些来自普通人的支持,也在感动着赵海英。

  赵海英的敬老院里不但有老人,还有几个当地的弱智和残疾人。赵海英告诉记者,照顾这些人最需要细心,她卷起袖子让记者看自己身上的淤青:“他们有一点不顺心就动手打人,我只能忍着。”

  院子里,老人们沐浴在初春的阳光下,安祥而宁静,记者感觉这似乎不是一个敬老院,而是一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当记者把这种感觉告诉赵海英时,她欣慰地表示:“这么多年的辛苦总算没白费,这些无依无靠的老人也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我就是他们的亲人。”

  披麻戴孝为老人送终

  徐蚯枝老人入院时已经76岁,早年的不幸及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使老人的性格有些偏执孤僻。刚到敬老院的时候,老人很不喜欢交流,对任何人都很冷漠。为了改变老人的这种性格,赵海英凭着一份责任心,尽心竭力地照顾他。老人胃口不好时,她亲自下厨房变着花样做好吃的,只为让老人多吃一些;老人患病时,她几夜几夜不合眼,陪在老人床前;当得知老人和前夫的孩子就住在不远的村里时,她主动找去,把老人的孩子接到家中,只为让老人多享受一些亲情。

  这位老人在敬老院住了将近3年,直到病重才被孩子接回家中。弥留之际,老人拉着自己孩子的手喃喃地说:“海英闺女伺候了我好几年,我死了,你要为海英缝孝裤,我想让海英闺女送送我。”葬礼上,赵海英为老人披麻戴孝,她知道,老人是把她当做了女儿。

  23年来,为了办好敬老院,赵海英几乎花光了家里多年来的积蓄。赵海英共为7位老人养老送终,使十多位孤寡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她与他们共住一个院,同吃一锅饭。敬老院的老人生病了,赵海英精心照料、请医买药。特别是当老人弥留之际,她更是细心侍候,梳头洗脚,无微不至。而当老人去世后,她又为死者洗身剃头,整容装棺,日夜守灵,直到入土为安。

  本报记者张文举

  (编辑:赵芳)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