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三人的“特区报”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0日06:20 深圳特区报

  哥哥的处女作在这里发表,父亲的作品在这里连载,弟弟也从这里受益匪浅

  父子三人的“特区报”缘

  汪闻茗(深圳罗湖区)

  那时哥哥在深圳工作,我在北京上学。一天,哥打电话告诉我他的作品在深圳特区报主办的第二届常青藤杯《我的父亲》征文大赛中获了奖。当时我很替他高兴,我知道那是哥的处女作。我很想看看在哥的心目中父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于是告诉哥回家过春节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把样报带给我看看。

  我的父亲是一位农民,小时候因为成分不好,只上过六年的学,文革后在村里做了民办教师。上世纪80年代初掀起了文学热潮,父亲也卷入其中。在最初的8年里,父亲的作品从未见报。父亲被人认为想当作家想疯了,也曾绝望过,但他对文学的热忱让他坚定信念。到了第九年,父亲的作品终于印成了铅字。从此,逐渐有了第一个长篇,第一个电影,第一个电视剧的问世。父亲也成为许多杂志的约稿对象,被贯之以农民作家的称号。但就我所知,父亲还从未和特区报有过联系。

  那年过年回家,哥带了几张深圳特区报给我和父亲看。上面登有他的文章。其中有他的那篇《我的父亲》,文字里透露的对于父亲的敬佩和感激,让我也有了股写作的冲动。

  父亲说特区报刊登的文章质量很不错,于是决定投稿,把他的作品《创造奇迹的中国特种兵》寄给了特区报,并被连载。那段时间我们接连收到了特区报的样报,这让我除了文学版外,有更多的机会关注深圳的新闻,了解这座城市。随着对这座年轻城市的关注,我决定将来要投身深圳的发展建设中去。

  大学毕业后,我如愿来到深圳工作,供职于政府部门。作为深圳市委的机关报,《深圳特区报》更是成了我每天必看的报纸。其中深圳新闻、世界新闻、鹏城今版最为我喜欢。深圳新闻版面让我了解了基层工作动向,为我的工作提供了诸多学习和借鉴的机会。而世界新闻版面让我第一时间了解世界大事。对于鹏城今版更是觉得亲切。我的处女作《弟子不必愧于师》就是在这个版面发表。版面的编辑也很负责,每稿必复,并经常附上修改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如今,特区报已成为我们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父子三人相聚时也常会聊起各自与特区报的一些故事。我想,或许有一天父子三人的文章还会同时出现在特区报上。愿特区报越办越好!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