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老师VS90后学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0日06:33 山西新闻网

  从年代来讲,80后就是生于1980―――1989年的一群人。喜欢热闹,又害怕打扰;喜欢孤单,却担心失落。

  从年代来讲,90后就是生于1990―――1999年的一群人。90后懂得比成人还多,行为却幼稚、极端。

  面对90后学生,有思想、有叛离精神的80后老师到底怎么办?

  这几天,央视热播《鉴真东渡》,太原市某中学一位80后的初中老师正好要给学生们讲述玄奘西游,在上课前,他剃了一个光头。一些老师对他说,这个样子不太像老师,他的回答是:“老师不在于像不像,而在于是不是敢创新。既然学生喜欢新鲜的东西,老师为什么不能经常改变自己呢?”

  “老师要得到认同,必须展示个性,有突破常规的勇气!传统的奖惩教育不再是尚方宝剑。”已是不少80后老师的共识。

  激发兴趣的方法:投其所好

  蔡思敏老师在太原市一所中学教政治,生于1984年,喜欢与众不同的见解,喜欢电脑游戏……前几天,他在思想品德课上阐述自强不息时,举的例子竟然是周杰伦!学生们听得特别认真,特别高兴。

  如何讲好思想品德课,是蔡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许多例子学生已通过家长、书本、影视等渠道了解,如果老师在思想品德课上再讲出来,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有一次,要讲“自强不息”的相关课程,蔡老师好几天都为寻找新的事例发愁。上课前一天,他偶然听到学生们唱起周杰伦的歌曲《千里之外》,灵机一动:既然周杰伦这么受欢迎,以他举例行不行呢?蔡老师也喜欢听周杰伦的歌,对他多少有些了解,晚上,再上网一查,嗬!周杰伦的经历还真丰富!他赶快记下来,第二天上课,他用了25分钟时间讲周杰伦的奋斗历程,儿时父母离异、少年打工,历尽挫折,直到最后成名并风靡亚洲。

  讲述的过程中,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他们头一次知道,原来,大家喜欢的周杰伦还有一个自强不息的奋斗时期啊!讲完后,蔡老师又用了20分钟让学生讨论。这一下,同学们七嘴八舌,从被动的倾听者成为讲述者。

  蔡老师说,现在的中学生崇尚个性,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愿意接受传统,愿意冲破常规的东西。因此,教育90年代的孩子,应该以其最亲近的事物为突破口,之后再引入传统的东西。

  积极向上的法宝:班级货币

  在太原师范学院附中0610班,通行一种“班级货币”。当某一位同学累积的“班级货币”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向班主任要求挑选同桌、调换座位、去别的班级“留学”,甚至可以抵消自己的惩罚记录。

  这是班主任李红乔老师的一个创新。几个月前,李老师看到一个关于孩子痴迷网络游戏的电视节目。为什么孩子会陷入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节目认为,网络游戏有一种潜在的激励机制,比如通过游戏可以获得一定游戏币、不断上升到某一级别,级别上升以后,游戏者就拥有了别人没法拥有的武器和权限……就是这种机制,让孩子们有了不断游戏的兴趣。在看过节目后,李老师突发奇想:为什么不把这种激励机制引入班级管理?

  之后,李老师与同学们讨论,并研究出一套详细的奖惩规定。班主任的手里有两个章,一个是奖励章,一个是惩罚章。如果学生成绩优秀、受到老师表扬、值日认真负责等,一次盖一个奖励章;如果迟到、不打扫卫生、考试不及格等,发现一次盖一个惩罚章。学生可以用自己得到的奖励章抵消自己的惩罚章。奖励章成为了“班级货币”,达到一定数目,学生可以拿出一部分“班级货币”向班主任要求调换座位、挑选同桌,甚至可以去别的班级“留学”几天。

  李红乔老师说:“这一代学生自身具有个性,也喜欢有个性的老师。他们的思维方法天真、叛逆,只有张扬个性,平等相处,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李老师认为,老师应该把自己完全放开,展示真实的自己,“比如说,我不会打篮球,如果在以前肯定不敢去接触。但为了尽量贴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我就要敢于去接触篮球,和学生寻求兴趣接触点。”

  师生关系的绝招:平等

  “李老师今天好帅啊!”4月4日,李波换了一件新的衬衣,这一点并没有逃过同学们的“火眼金睛”,李波在讲台上还未站定,同学们就叫了起来。“就今天帅吗,我觉得我天天都很帅!还有,需要重申一句,我觉得关键不是衣服,而是人!”李波一本正经地回答着。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片笑声。“好了,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一堂课在轻松的气氛中开始。

  1981年出生的李波,是太原五中的一名物理老师,讲台上的他声音洪亮,底气十足,不时会抖出一些包袱。听课的是一群高二学生,标准的90后。

  为了“打入敌人内部”,李波对时下流行的语言非常关注,“你太有才了”、“相当××”、“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老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都熟记于心,时常拿出来“炫”,为的是让学生们觉得他这个老师离学生们并不遥远。

  为了能做好同学们的朋友,李波还经常看一些关于青少年心理方面的书籍,为的是学生们一旦遇到问题找他,他能给一些帮助。但至于是谁因为什么事情,李波说,那是他和学生之间的秘密,他要严格保守,对得起学生的信任。

  “现在的孩子,只有喜欢了一个老师,才会喜欢老师所代的课,我也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喜欢我,但我在尽力让他们喜欢。”李波说,他从来没有想过能从学生那里得到些什么,只是想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和引导学生。

  李波是同学们喜欢的老师吗?记者将这个问题抛给李波的学生,一位男同学笑着回答:“我们都不怕李老师,有什么心事还喜欢跟他说!”李波说,这句话是对他最大的鼓舞。

  学习进步的秘密:一针见血

  太原市某中学一个初一孩子,对数学课抵触情绪特别大,数学老师温丽丽发下的随堂测试卷,他连笔都不动一下,就是呆呆地坐着。可是,在一种突破常规的方法帮助下,这个孩子学数学的自信心渐渐有了,进步很明显,这是为什么呢?温老师生于1983年,她的办法居然是:你不用参加考试。

  每次温老师进行课堂测试,总会给那个学生一些特殊待遇,不要求把全部的试题做完。最初,温老师会在卷子上勾出20%最容易的题目让学生做。“这时,老师任何一种不恰当的做法,都会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的做法是,让他一步一步来,只要他把这20%的题目做完了,那对他来说,这就是100%的成绩。”在后来的考试里,温老师每次都为学生画出部分题目,难度逐渐上升,学生的自信心一步步增强,到后来,他的成绩就完全赶上来了。

  

80后老师VS90后学生(图)

  在自己的数学课上,温老师常注重学生听课的效果,而不拘泥于形式。有时候,一些坐在后排看不清老师演算的同学,会走出座位坐在过道里听课,有的孩子还要求蹲在讲台边。对这些要求,温老师总是给予满足。“听课不一定非要规规矩矩坐着,只要不影响别人听课,只要有利于提高听课效果,就应尊重学生的要求。”所以,在温老师的课上,孩子们比较活跃自由,他们学习的兴趣也慢慢得到了培养。

  同样,锁定王璇为采访对象,是因为她的学生“力荐”。虽然已经在太原读初中,但这个90后男孩,对小学的那段时光非常怀念。1983年出生的王璇,是临汾市翼城县北关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老师,我!”“我,老师!”为了取得发言权,班里的学生都会将小手高高举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发言的同学欢欣雀跃,而其余同学都会“怨声载道”。甚至,班里几个特别活跃的同学找到王璇“理论”:“老师,我们觉得由您来选择谁发言,这样不公平!”

  和同学们商量后,王璇终于苦思冥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回答问题实行“抢答制”,谁先站起来,谁就可以先回答问题。

  “90后的孩子竞争意识比较强!”王璇深深地体会到。王璇将班里每3个同学分成一个小组,从作业完成情况等各个方面进行考核,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王璇说:“90后的孩子,更加渴望

  被尊重,我愿意做他们的朋友,和他们一起长大!”

  采写:本报记者马继玲 郭卫艳

  制图:张园

  (编辑:赵芳)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