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7《致富经》:被逼无奈玩泥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0日17:42 CCTV-7《致富经》
CCTV-7《致富经》:被逼无奈玩泥巴
到2006,玉茶村总产值达到2.3亿元,成为醴陵陶瓷第一村

CCTV-7《致富经》:被逼无奈玩泥巴
玉茶村的精美陶瓷产品

  CCTV-7《致富经》4月6日播出节目《被逼无奈玩泥巴》,以下为节目内容。

  今年3月下旬,记者来到湖南醴陵市嘉树乡玉茶村采访时,每天都能看到车来车往,而这些满载的卡车,运来的却是泥土。

  记者:“师傅这是从哪儿拉过来的呀?”

  司机 李国胜:“我是从广东拉过来的,我每天都拉这个泥,三天一趟。”

  可是,仅从广东拉来的泥土还不够。

  玉茶村支部书记 姚先意:“广东泥呀,贵州土呀,还有我们湖南界碑的都有,这个车,像这个车一天能拉20多吨到30吨。”

  记者:“你这一车多少钱?”

  姚先意:“这一车一般是三四千元钱。”

  记者:“每天这个村拉多少车进来?”

  姚先意:“10多车。”

  这些4000元一车的泥被当地人称为高价泥,但一个多月后再拉出去,就远远就不止这个价了。

  玉茶村支部书记 姚先意:“别看我们拉进来的是土,但是拉出去的是钱。一车泥就是100多万元钱了。”

  姚先意的话如今说得轻松,可是,当初做的时候,却并非说说这么简单。

  上世纪90年代末,玉茶村用本地的黄泥制作瓦罐换取一些粮食维持生计,村民们过着清贫的生活。

  荣福山:“烧坛坛罐罐,一个罐,换一升米,一升米就1.5斤,就那样维持我们的生活,人平年纯收入就200多元。”

  而这个时候,醴陵市却有40%以上的村庄玩儿高价泥巴发了财。但凡玩儿高价泥巴的农民,年纯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

  离玉茶村不足十公里的玉瓷路新村,还开办了红官窑瓷业公司,烧制的“毛瓷”系列产品卖到令玉茶村人不敢想象的天价。

  红官窑瓷业公司总经理 吴学高:“我们呢,卖的是陶瓷和陶瓷文化,就是有纪念价值,有文化价值的这种产品。跟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发行了12件套,一套就是1.98万元。”

  同样是泥土做出来的东西,玉茶村的坛坛罐罐只能用来换口粮,而玉瓷路新村的“毛瓷”产品怎么就能卖到天价呢。红官窑瓷业公司总工程师李人中以一个毛瓷碗做示范,破解了其中的奥秘。

  红官窑瓷业公司总工程师 李人中:“100多套工序才能做成这个瓷器,需要时间三个月。制作方面是很精细的,非常细腻,所以它这个声音也很清脆。”

  相邻的两个村子,人家的泥巴已经玩儿到艺术化阶段,而玉茶村还在为生计犯愁。

  “大不了我们也玩高价泥巴!”村支部书记姚先意四处游说,动员村民从坛坛罐罐中走出来,把土作坊变成陶瓷厂。可许多村民并不买他这个账。

  姚先意:“主要是怕担风险,原材料也没有了,技术也没有,我就只好自己带头做,动员几个有头脑的人一起做。”

  在姚先意的劝说下,老陶瓷艺人荣福山和另外两名农民开办了几个小厂子。可是,总摆脱不了小作坊的做法,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对空气和水源污染较大,遭到村民的极力阻挠。

  玉茶村村民 余之尤:“就把这个水管割断。有的就冒充捡垃圾,将厂的这个纸箱,陶瓷产品的二级品三级品都拿走。”

  在这种情况下,村民许君奇竟赌气把厂子搬到西山办事处去了。

  留下来的的几家厂子呢,废除简陋厂房,将陶瓷厂集中到村里统一规划的陶瓷新厂区,全封闭生产,解决环保问题。还尽量多安排农民到厂里就业,化解矛盾。到了2000的时候,村子里的厂子由两家增加到6家。然而,产品增多了,质量却并没有提升,四处堆积,无人问津。这样,再一次激化了和村民之间的矛盾。

  姚先意:“工艺技术都不行,你看,这些都销不出去,厂子里面亏本了,工资发不出,所以农民想不通,有意见。”

  面对产业发展中的窘境,无奈中,村书记姚先意想到了一个人。

  几年前赌气搬走的许君奇,6年时间组建起了集团公司,产品也销售到了国外。

  姚先意想把许君奇请回村办分厂,可是,当初人家是赌气出村的,会回来吗?

  姚先意:“我本来跟他私交还可以,两家的关系都还挺好的,我就干脆就这么说了,老哥现在当书记,你也支持我的工作,来帮助帮助企业发展。”

  许君奇:“人啦,这个家乡情结非常重要,叶落归根嘛。尤其是村级班子,对这个方面非常有诚意。”

  许君奇表示,可以回去办厂,但得满足几个条件:修通水泥路、接通天然气和建修大功率变电站。村里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但是,为了全村陶瓷业的发展,姚先意只得先勉强答应下来,然后寻求乡政府的支持。

  中共醴陵市嘉树乡党委书记 陈建球:“我们投资1000万,搞了一条6米宽的水泥路,解决了交通瓶颈问题。”

  紧接着乡里又投资了1000多万元解决了天然气和用电问题,这下姚先意有了底气,他也提出了硬性条件:三年时间内必须免费给村里培训各个环节的技术人员300人以上。

  经过磋商,双方接受了对方的条件,兑现了各自的承诺。到了2002年的时候,玉茶村已经彻底地摆脱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建立了8家一条龙生产的陶瓷企业,产品质量达标并形成批量。可是,姚先意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姚先意:“技术生产解决了问题,销售也成了问题了。”

  怎么办呢,姚先意先后三次驱车去华联公司,想再寻求许君奇帮助。

  姚先意:“跑了几次,你既然帮了忙,帮忙就帮到底了,销售的问题也要帮帮忙了。”

  产品销售问题可是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不是凭私人感情随便帮忙的事儿。许君奇这次委婉地拒绝了姚先意的要求。

  可是,产品总得销售出去,堆放在仓库里总产生不了效益。经过多年陶瓷经营以后,玉茶村人也渐渐地明白了“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道理,他们采用获薄利的办法,低价位把产品买给许君奇所在华联公司,由华联公司统一销售到国外。

  虽说是挂着别人的牌子销售,但是,产品质量赢得了大量的外国市场,销售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来二去,一批又一批外国客商主动来到了玉茶村洽谈业务。

  记者:“做多大的买卖?”

  翻译:“六七百万美元。”

  记者:“咱们这儿的陶瓷,销的好不好?”

  瑞典客商 毛格瑞:“在美国,在欧洲,然后在亚洲,在日本,还有其他的国家都是很受欢迎的。”

  随着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玉茶村人逐步认识了一些外国商人,也渐渐地熟悉了外国人的生活习惯。他们根据外国消费者的喜好,设计生产出上万件新产品,直接与外商签订了供销合同。到2006的时候,全村陶瓷企业发展到了11家,总产值达到了2.3亿元,成为醴陵陶瓷第一村。

  姚先意:“现在拉一车货出去,将近20来万元钱,我们全村有11家企业,大概一天有一二十车货拉到外面去,95%以上都是出口到外国的。”

  市委书记 谢清纯:玉茶村走的是一条“无渔而鱼”的路子,原料技术从外引进来,市场在外。通过传统技术的改造和提升,完成了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

  编导:万鹏 摄像:程诗雄

  中共湖南省醴陵市委宣传部:李剑波协作拍摄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致富经》栏目查询!

  注: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的关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