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里搞活动咋难觅年轻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1日01:17 大连晚报

  社区里搞活动咋难觅年轻人

  ■文/本报记者 杨璐 实习生 张丹

  如今,社区居民委再也不是过去那个单纯给居民办手续登记的地方,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使居民委加强了服务功能,邻里之间的和谐氛围也越来越浓。可是参加活动的人群中“头顶一抹白”,年近八旬腿脚已不灵便的老楼长还要楼上楼下挨家挨户去传达通知……从中透露出的一些问题,也让人感到奇怪,为什么社区活动难觅年轻人的身影?

  ●一些年轻人认为社区只组织老年人活动

  [场景一]某社区原本想搞一个社区艺术团,组织具有不同表演才能的居民参加,休息的时候培训培训,等举行大型广场活动或社区联欢会时就不用仓促地找人了。但来报名的要不就是6岁~10岁的孩子,要不就是50岁~70岁的老年人,最后社区艺术团的名字也无奈变更为“老少艺术团”。等到联欢会举行的时候,演员和观众基本上也都是小孩和老年人。一位年轻人告诉记者其实他们也愿意参加社区活动,但在年轻人的印象里,社区只是组织老人活动的地方。

  通过走访几个社区,记者发现,不少年轻人表示工作的时候压力大,很希望下班后能够参加一些有意思的活动缓解紧张情绪,但是社区组织的活动太陈旧,不符合年轻人的特点。另外,一般社区活动都选在工作日进行,他们也没有时间参与,要是休息日还行。

  ●多数年轻人对社区工作漠不关心

  [场景二]今年年初,甘井子区南关岭街道姚兴社区的老楼长徐诚福照例去辖区巡访,一个年轻小伙跟了过来,“大爷,你这么卖力,社区给你多少钱呀?”徐大爷一听,急忙摆摆手表示没有钱。小伙不相信,继续追问:“还不给钱?不给钱谁伺候他们?”当徐大爷明确表示没有报酬时,小伙扔下两字“你彪”就走了。对于小伙的举动,徐大爷无可奈何,其实何止没有钱拿,他们这几个当楼长的“芝麻官”还经常往里搭钱。

  据姚兴社区一位社区干部介绍,他们社区里最大岁数的楼长已年近八旬,还要经常楼上楼下地跑,可年轻人都推说自己忙、没人愿意当这个楼长。社区干部还表示,其实有的年轻人说忙就是推辞,要说楼长的工作并不多,就是帮助社区传达通知和收卫生费、捐款等。再说就是忙,不光是他们年轻人忙,一些老年人家庭负担也很重,也难得有空闲,但他们还是抽出时间参与社区工作。沙河口区李家街道绿波社区里有个大妈,虽然得成天照顾身患严重抑郁症的女儿,但还担任义务巡访员,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等。“除了不愿意干、觉得没钱白忙活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楼长这活吃力不讨好。可老楼长们一大把年纪不能长久干下去,也需要年轻的接班人呀。”这位社区干部很为难。

  ●冷了社区火了业委会

  [场景三]甘井子区某小区的一些本来不太爱管闲事的年轻人为了小区居民的共同利益走到了一起,成立业委会跟物业“斗法”。他们利用平时空闲时间研究相关法律法规,有时就聚在一块儿讨论,有法律知识背景的业主也当起了头头。在维权过程中,年轻的业主们不仅建立了维权阵地——自己小区的网上论坛,彼此之间更加熟悉对方,还组织了野外踏青、品茶等活动。其中一位业主告诉记者,“维权活动不但给小区业主们提供了生活交流、组织文娱活动的平台,更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能力,更加关心小区建设了。

  ●社区活动也有年轻人的一席之地

  一边是年轻人很少问津的社区工作,而另一边则是由他们自发组成的业委会风风火火地进行维权活动,两边的反差让不少社区开始关注年轻人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活动,在社区当中怎么能调动他们去参加。

  [场景四]2005年初,甘井子区南关岭街道成立了青年中心,以所在社区为活动阵地成立爱书、爱家、爱艺、爱业和爱车五个活动俱乐部。其中爱业俱乐部是通过开展创业论坛、定期发布有关职业信息等,在用人单位和青年之间尤其是失业青年之间建立就业快轨,而爱车俱乐部则和辖区内的有关方面合作,开展维修技能大赛、会员自驾游等活动,活动时间大都在双休日。一位社区干部这样表示,“要调动年轻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难,时间合适、口味相当,年轻人自然就会被吸引来。”

  南关岭街道团工委书记肖华告诉记者,正是基于参加社区活动的居民老人孩子两头多而中青年少的问题,他们才想到要设立青年中心,要用社区丰富多彩的活动感染青年。搞活动之前,社区都要征求辖区年轻人的意见,看看他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活动。为了吸引年轻人,各个俱乐部还采用眼下时兴的会员制,目前已经吸引了会员共150余人。

  一个社区干部告诉记者,以前,社区里都是自己腿脚还不灵便的五六十岁的大爷大妈照顾身体更不好的七八十的老人,但现在关注社区公益活动的年轻人也开始多了起来。相信不久的将来,社区里来参加活动的年轻人的身影会越来越多。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