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东视广角:同样的青春 别样的精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1日18:44 东方卫视《东视广角》
东视广角:同样的青春别样的精彩

东视广角:同样的青春别样的精彩

东视广角:同样的青春别样的精彩

  东方卫视《东视广角》4月11日播出“同样的青春 别样的精彩”,以下是节目内容。

  延伸您的视野,贴近您的生活,大家好,这里是东视广角。

  2006年4月,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上海正式启动实施了大学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复旦、交大、华师大等35所高校的259名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到农村工作,在上海10个郊县的86个乡镇支农、支教、支医、扶贫。

  离开城市到农村,这听上去好象很难理解,他们能接受农村么,他们干嘛选择这样的生活,带着疑问,我们东视广角的记者走近他们,记录下了他们的酸甜苦乐。

  记者从市中心开车一个半小时,终于来到位于宝山区月浦镇的长春村,2006年参加"三支一扶"工作的赵霞凤在这里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

  (实况 打招呼:你好,小赵(在这里忙呢?)我在写记事手册呢。)

  在长春村五冶混凝土搅拌站的办公楼里,记者见到了赵霞凤,她每天都要记录下自己一天的工作安排和

心得体会,这样厚厚的记录本她已经用完了两本。

  (实况 接电话:喂,你好)

  电话是村里的卫生站打来的,站里的医生告诉赵霞凤,他们平时用的农村合作医疗网今天不能登陆了,而且打印药品目录和处方的系统也找不到了,每当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赵霞凤这个村委会里唯一的大学生。

  (实况:医生--这个电脑什么问题啊?什么东西找不到了?小陶把这个打开以后,原来的编号找不到了。)

  村里医务室的医生大多年龄偏大,以前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电脑使用上的培训,在他们眼里的大难题,赵霞凤只用了2分钟就解决了。

  (实况 医生:我们(对电脑)是一窍不通的,所以大学生到我们农村来确实是很好的,她一叫就到,一叫就到,还有里面一台电脑,我们有了困难就找她。)

  [采访:"三支一扶"大学生 赵霞凤:

  (你现在在村子里是不是变成了不是电脑专业的电脑专家?)

  恩,现实情况就是这样的,大家遇到一点问题都会来问我。]

  类似于修电脑之类的小事拉近了赵霞凤和村民间的距离,也增加了彼此的熟悉和信任,可是,当村民们知道赵霞凤是复旦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时,许多人对赵霞凤的选择表示出了不理解。

  [采访 长春村党支部副书记 赵良:041440我们当地老百姓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年纪比较大的都说,你一个女孩子到我们乡下来工作行不行?农村工作比较苦的。]

  其实,在赵霞凤报名参加"三支一扶"的时候,她已经找好了一份银行的工作,这对于大多数应届毕业生而言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去处。到底是去农村做一个支农大学生?还是留在城市里做一名白领?她自己也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

  [采访:"三支一扶"大学生 赵霞凤:55385538白领的生活,空间还是小了一点,我需要大一点的空间,能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大一点的发挥吧]

  (实况 方言聊天020430)

  下到农村以后,赵霞凤发现,这里的工作并不象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她要面对的第一个现实问题就是语言不通。

  [采访:"三支一扶"大学生 赵霞凤:就第一天,办公室里面,我们带教老师,我和他面对面坐着,找带教老师的人接连不断,然后叽里呱啦在那里一通狂讲,我一句都听不懂,当时真的是特别特别的郁闷。]

  平时赵霞凤还有一项固定工作,就是要到村民家中去和他们拉拉家常,了解他们对村里各项事务的看法,同时也学习当地的方言。为了方便赵霞凤工作,村里还专门为她配发了一辆自行车。

  (实况 打招呼:徐伯伯我来了,你好啊,你好你好)

  [采访:"三支一扶"大学生 赵霞凤:通过交村里的农民朋友啊,和他们多聊天,比如他们讲到一个什么词,我就刻意地问他们这个用你们这里的方言怎么讲?然后他们就跟我说,到后面就听懂很多了。]

  和热闹的大学生活比起来,农村生活有些寂寞。但是这种寂寞很快就被被忙碌的工作冲淡了,听说村里有个复旦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村上的企业也经常来找她咨询法律问题。2006年8月,赵霞凤刚被借调到村里的五冶搅拌站,就碰上了一桩拖欠货款的官司,而赵霞凤的法律专业知识,第一次在实际工作中派上了用场。

  (实况 介绍案情 搅拌站经理:

  他就是一个私人个体老板,挂靠在长春村里做,做了以后呢资金老不到位。)

  分析过双方的主张和证据后,赵霞凤觉得如果闹上法庭,搅拌站处于明显的劣势,很有可能输掉这场官司。

  [采访:"三支一扶"大学生 赵霞凤:我在这方面就设计了一个方案,后来谈了两次,还是以协商的方式解决掉。]

  (实况 搅拌站经理:

  我们感到她在能力上还是蛮强的。)

  如今,长春村里不论大小事务,但凡涉及法律方面的工作,赵霞凤成了责无旁贷的法律顾问。

  [采访:"三支一扶"大学生 赵霞凤:060717一直以来,就都是这种点滴的小事情在一直带给我成就感,我就觉得很开心,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意义。]

  (爬车实况)

  搅拌站都是重体力活儿,赵霞凤是全搅拌站唯一跟车进工地的女孩。

  (车内实况:030324这个毕竟和我学的专业不相关,所以还是有很多要学的地方,所以我觉得我原先的热情还在继续保持着,一点都没有消减。)

  统计罐车的出方量、确认工地施工进度,赵霞凤不断尝试学校里从没学过、生活中从未经历的事情。

  (实况:罐车司机 030318这里溢出来了就不好了是吧?溢出来了,照道理来说不应该溢出来的,他那边要事先通知过来,按一声喇叭就知道了,放料的人马上就知道,要把罐子停下来,不要再滑下来了。)

  [采访:"三支一扶"大学生 赵霞凤(结束语):031658我觉得自己不管是知识面也好,生活阅历也好,都在不断地丰富当中,所以我觉得自己当初的那个选择是很明智的。]

  (主持人串场:

  赵霞凤的工作看上去确实有些辛苦和烦琐,但多少有些让我们意外的是,不少家在城市的毕业生也选择到农村支农、支教、支医、扶贫。接下来故事的这位主人公叫夏文涛,一个地道的上海小伙子。)

  (轨道车通过实况)

  这个戴着眼镜,正在吃饭的年轻人叫夏文涛。虽然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但大家的话都不多,似乎各有各的心事。夏文涛大学毕业前报名参加了"三支一扶"计划,并被分配到了宝山区的庙行镇,妈妈知道后马上就表示反对。

  [采访 夏文涛的妈妈062326当时我就想,怎么你自己喜欢想跑这么远,当时对于我来讲,我的确是有想法的。]

  为了挽回儿子的想法,妈妈专门找人在黄浦区帮儿子介绍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夏文涛并没有领妈妈的情。

  (采访 夏文涛的妈妈:062157做为妈妈来讲,总归不会让他到郊区去,想让他留在市区。既然小孩执着自己的观点,我自己的想法也就保留下来了。)

  由于夏文涛的坚持,妈妈最终默认了儿子的选择,2006年8月,夏文涛被安排到宝山区庙行镇信访办公室工作。信访办的主要工作是处理群众来访,反映和协调群众上访的问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窗口单位,处理好信访工作也需要丰富的群众接待经验和深厚的法律、政策功底。

  (周主任实况 : 011820第一,热情接待,让他们都坐下来,该倒水的倒水,该倒茶的倒茶)

  正在说话的这位就是庙行镇的信访办主任周科民,有8年的信访接待经验,是夏文涛工作上的带教老师。

  [采访 三支一扶大学生 夏文涛:那个时候就是说什么都不怕,来了就做,用心去做。反正有带教老师做后盾,有什么东西向他请教。应该没什么问题。]

  刚到信访办的时候,虽然还没有涉及具体的接访工作,但夏文涛对这里的工作环境和强度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采访 三支一扶大学生 夏文涛:065330压力很大很大,有人说机关里工作泡杯茶看看报纸就过去了,其实现在不是这样的]

  (实况 坏沙发:

  050645

  这里来访的人多,沙发都坐(塌)下去了)

  一个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子能否胜任信访办复杂的工作,许多人心里都没有底。

  (实况 群众来访:050920)

  来访的群众反映的是和自家商品房产权纠纷有关的问题,夏文涛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碰到这类房屋产权方面的纠纷,他感到非常棘手,基层情况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实况 文涛013045那时候那些人就说他太嫩了,你这个小家伙,说话怎么好象有点听得不舒服。

  来访的人抓住我,有点欺负人的感觉了,好多的嘴巴在那里说。

  很多人就对着他上,当时就跟他说你暂时缓一下,别吭声了,这里一般这样就别吭声了

  当时很生气也很委屈,回来的时候确实有点想哭的感觉。)

  随着接待次数的增多,夏文涛开始思考究竟如何融入这里的工作。

  (实况 信访办工作人员 孙巧英:012930我们这个信访接待窗口,语言很重要的,一句话讲得人家笑,一句话讲的人家跳,实际上往往就是一句话能让人家心平气和地离开你这里,这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一点。)

  经过半年的基层砺炼,夏文涛比同龄人多了几分沉稳,思考的时间多了,冲动的时候少了,遇事也多了一分沉着,少了一分浮躁。

  [采访 宝山区庙行镇信访办主任 周科民:050250对于一些个体性的上访,我认为他从原来的手足无措,已经到了一个,某种意义上讲能够独立地接待,应对,处理这些问题,某种意义上讲是上了一个台阶。]

  带教老师毕竟在基层工作了很长时间,对基层工作方方面面的信息了如指掌,这也使得老师在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时讲话有理有据,比其他人都显得更有说服力。为此,夏文涛专门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拜师"计划,社区内各个居委会的阿姨大爷就成了他的第一批老师。

  (实况 居委会 朱书记:

  033710

  现在居民的要求高了,文化素质也提高了,过去做居委工作,就是晚上摇摇铃啊,提醒人家煤气关关好,现在不一样了,信息化时代了,比如说就业问题,政策问题,所有问题都需要我们帮助。

  信访办属于镇上的窗口单位,合署办公的还有镇上的综合治理办公室和司法所,信访办没有接待任务的时候,周主任就建议夏文涛去另外两个办公室去帮忙。

  (实况 改稿子033210第一段基本没什么错误,我把这个改一改)

  在帮忙的过程中,夏文涛不断地提升着自己的业务能力。

  [采访 三支一扶大学生 夏文涛:

  这是我写的第一篇简讯。

  (写完以后呢?)

  那个时候是带学生气的东西。

  (你那个时候写的东西和现在写的东西一样吗?)

  完全两样了,那个时候写的东西带着学生气,第二天就交了。然后就改,

  (改了多少次?)

  至少四五次吧

  (最后成功了吗?)

  成功了,当天写,第二天就挂到公务网上去了,当时第一篇简讯最后得到领导一句话,"小家伙写东西还行"。然后那个时候还是比较高兴,第一次任务就得到领导的肯定。]

  事实上,对夏文涛工作表示肯定的不光是单位的领导,还有夏文涛的妈妈,自从儿子去了基层工作以后,无论是脾气性格还是为人处事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采访 夏文涛的妈妈 :062726老早和妈妈三句话一说,背着屁股,说不要不要不要,就觉得态度上呢,我觉得我跟妈妈你说话有点不耐烦,就是什么事情说完了,结束,现在不是了,要和妈妈交流了,现在回来会和妈妈交流,这个什么事情,那个什么事情]

  看到儿子一天天成长起来,一直反对夏文涛到基层工作的妈妈也渐渐改变了对儿子工作的看法,今年2月的一天,妈妈突然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

  [采访 夏文涛的妈妈:我在宝山区买套房子,就让他也不用租房子了,到下个礼拜,这套房子已经可以拿了。我觉得是对他工作上的支持,他以后就方便了。]

  从反对儿子去宝山区基层工作,到帮儿子把房子买在宝山,正是夏文涛的成长与进步改变了妈妈对基层工作的看法。

  [采访 三支一扶大学生 夏文涛(结束语):知道信访工作面广,接触面多,接待上有一定的困难,有困难我就更要去做好,能够把这个困难克服,那我心里真的很满意。]

  “三支一扶”的岗位在给年轻的大学生们提供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的平台同时,也积极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并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服务期间,上海市向每名参加支扶的大学生提供基本的生活补贴,并按照服务期限长短给予每年7000-18800元不等的政府奖励金。另外,服务期满后的支扶大学生可享受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在报考

公务员、硕士研究生时,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将加大对支扶大学生的推荐力度,积极为他们服务期满后就业创造条件。

  到基层服务为当代大学毕业生提供了一条实现人生价值、成为社会栋梁的新途径,基层是最需要人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人生价值的地方,今年4月,上海市又有10个郊县的518个"三支一扶"岗位将面向高校学子进行招募。希望能有更多的有志青年积极参与,早日成为社会的栋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