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教室“挤挤一堂”病因明了缺良方(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05:44 山西新闻网

  投入不到位、土地没保证、教育资源不平衡等诸多因素导致三十多平方米的中小学教室里有七八十张课桌

  ■新闻前缀

  “中小学校的班容量要控制在56人以内”,省教育厅新近出台的《关于加强今年全省中小学及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再次强调。据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工作人员介绍,自2004年开始,这样的强调“至少每年一次”,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教室“挤挤一堂”病因明了缺良方(图)

  如此宽松的上课环境,是许多学生和家长的梦想。本报记者寇宁摄

  ■现状直击

  多少学校呈现“挤挤一堂”

  老师打个喷嚏都会溅到脸上

  三十多平方米的教室内,密密麻麻地摆放了七八十张课桌,中间只有窄窄的两行过道,除了讲台,别的地方再也无法容纳一张课桌。学生的小脑袋一个挨着一个,转个身子都很困难。要想看清黑板上写的字,只能透过前面同学的缝隙往黑板上看。最后一排的学生的背上总是蹭着些许白灰;前排的学生,伸手能摸到老师的衣襟,“老师打个喷嚏都会溅到脸上”。抄笔记时,胳膊肘不时碰到邻桌同学。

  3月18日至4月初,记者走访太原市诸多“重点学校”、“示范学校”―――青年路小学、新建路小学、双西小学、桃南小学、南内环小学、三十六中、十二中、十四中、二十五中等,上述场景多次出现。一些家长向记者抱怨,由于教室里太挤,孩子们已经习惯侧身写字,回家后怎么也纠正不过来。春季是流感等传染疾病的多发期,家长们急在心里,却无计可施,“班容量小的学校,教学质量上不去,想上好学校,就只能认同这种现实。”

  有的班级有百余名学生

  事实上,早在2002年,太原市教育局就在全省率先提出控制班容量的要求,但时至今日,控制班容量的事依然难尽如人意。

  2005年9月,省教育厅检查组对全省11个市、36个县(市、区)131所学校(其中高中37所、初中44所、小学50所)的抽查结果显示,除少数学校班容量符合要求外,大多数城镇学校班容量都超过了标准,其中,小学平均班容量在60人以上,有的达到85人以上;初中平均班容量在70人以上,有的学校达到100人以上。“这种状况,到目前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

  “早知道要招这么多学生,当初设计建筑时,就应该把我们学校的教室建成大学那种阶梯式教室”,一位小学校长开玩笑说。

  ■无奈之举

  开展“大班化”教学,老师们各显神通

  如何开展大班化教学?在上级有关部门一再强调限制班容量的要求下,这样的课题自然无法登上大雅之堂,更不可能得到任何支持与扶植。但在私下里,教师们却在纷纷交流有关心得与经验。

  有效利用多种教学形式

  王艳(化名)是太原市一所小学的英语教师,代着四年级两个班及三年级两个班共四个班的英语课,一周上12节课,每班的学生都在65人以上。她说,一个多学期过去了,她至今仍然无法记住许多学生的名字,也无法实现与每个学生的完全交流,但教学效果还不错。她的经验是,要有效利用多种教学形式―――个体活动、同桌活动、四到六人的小组活动(一行或一排学生)、集体活动(男生或女生,一半学生,全体学生),以达到大班容量的课堂教学活动“动而不乱,活而不杂,学而有序”的境界。

  课堂提问“开火车”

  如何解决班容量大了以后学生回答问题机会减少的问题?霍红开(化名)老师的办法是,在教学中多采用“开火车”的方法,从某组的第一个学生开始依次向后,让他们挨个回答问题,每周二下午请小组长统计这两天谁还没回答问题,或回答问题的次数少,那么周三、周四她会多提问这些学生……

  请小组长代批作业

  学生多了,没时间批阅作业本怎么办?按批阅一份作业需要两分钟计,代四个班课,每班70多名学生,一天下来就是近300份作业,完全批阅一遍需要将近10个小时,那得不眠不休不备教案才能做到,加上每天至少上两节课,要进行自习管理,课间操跟班等,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用一些老师的话说,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头晕脑涨,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对此,赵德刚(化名)老师的办法是,只批阅小组长的作业,再由小组长拿着“标准答案”批阅其他学生的作业。好在他是一名数学教师,他的办法那些语文教师无法学习―――作文哪有什么标准答案?“字迹工整、字数写得多、开头结尾好的拿高分,别的随便给个分数……”

  “超载”让老师、学校叫苦

  班容量超标,教师工作量随之加大,为鼓励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诸多学校纷纷出台相应奖励机制―――“课时费、自习辅导费、班主任费……”走访太原诸多学校,教师们的收入清单中,这些名目的收入比比皆是,大多超过工资收入。即便如此,教师们并不全都买账,“真怀念下乡支教时的那段岁月,一个班才24个学生,那种教学效果才真叫个好。”不止一位教师如此吐露心声。

  “我们也不想班容量过大,时时担心主管部门批评,投入的管理精力也增大了许多,还总担心出现安全事故”,面对班容量难以瘦身的局面,众多中小学校长同样有苦难言,“好学校就这么几所,谁家的孩子都想来上,有的根本无法拒绝。”为让孩子上好学校,很多家长想出假买房、假入户、挂户口等方式,每年招生时学校挨户核实也无济于事。

  加上借读生、择校生、“条子生”等,很多学校只能“超载”运行。

  ■数字说话

  4.3万名学生和两所学校

  大批学龄儿童不能就近入学

  为解决班容量问题,太原市教育局要求各学校从源头抓起,在招收新生时就严格控制好班容量。但受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影响,这一问题自2002年提出限制班容量之后显得日益突出―――2002年,仅小学在校人数就比2001年增长7347人,之后又逐年增加,并终于在2005年6月20日至7月1日间全面爆发,“各小学纷纷反映要求入学的学生人数大大超过各学校批准的招生数,学校无法接收―――尖草坪区的兴华街一带,杏花岭的府西、府东街沿线、迎泽区的迎泽街以南,小店区的坞城路地区、平阳路地区,万柏林的下元地区、漪汾街等地区,纷纷出现大批学龄儿童不能就近入学或无学校可上的问题。”

  十多年修了两所公立学校

  学校周边,尤其是热点学校周边新增大量高层住宅,居住人口及适龄入学儿童成倍增长,但配套学校的建设工作却没能跟上。太原市教育局调查显示,截至2005年,太原市迎泽、杏花岭、万柏林、小店、尖草坪五城区近年新增小区住宅户数达8.2万余户,新增居民约26.2万余人,新增学生4.3万余人,但新增公立学校仅有文华苑附近的第三附属小学和48中两所,无法满足需要。“太原市至少十多年没有新修别的学校”,太原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回忆说,“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拨款逐年增多,但主要用于增发工资,真正用于教学硬件设施的资金少得可怜”。

  多项规定未能明显奏效

  据了解,早在2001年,太原市就出台了《中小学校教学用地保护办法》,要求切实保护教育用地。2005年11月,《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出台,规定“今后,凡新开工建设的住宅小区,要优先安排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按照规划应配套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设施并已享受政策减免的新建住宅小区,必须按规定建设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按规划不需要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等教育设施的住宅小区,开发单位必须按规定足额缴纳中小学校建设资金”……但据太原市教育局透露,截至目前,太原市各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包括一些政府投资项目,挤占教育用地现象依然十分普遍。

  ■症结所在

  并非全因教育资源不均衡

  “班里这么多学生‘挤挤一堂’,根本没有时间搞清楚多少学生是否听懂和掌握了课堂知识,更无法逐一了解学生的性格而因材施教,激发潜能,这样下去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太原市教育局副局长施永宁强调,“班容量过大带来的最大最直接的隐患首先是安全问题,其次是健康问题,然后才是教育质量。”

  教育资源不平衡,优质教育更不平衡,这是导致班容量不断加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省教育厅及太原市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均表示认同,但并不认为那是导致学校班容量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农村学生进入城镇,原有规模不能满足需要;城镇人口增长,政府投入不到位,一些地方基本未投资或很少投资建设新学校;区域内学校发展不均衡,择校现象严重;个别地方对控制班容量不够重视,学籍管理不规范等。”他们认为,这些都使得班容量问题长期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以太原市为例,连同民办学校在内,目前共有小学1007所、初中165所、高中80多所,承担着31万多名小学生、15万多名初中生以及8万余名高中生的教学任务,每年有两三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由于各类学校占地及建筑规模不同,高中部分基本已能满足实际需要,初中部分稍有缺口,但小学尤其是城区部分缺口很大,即便所有学生平均分配,城区内学生还是有可能突破班容量所限。“国家教育部要求的班容量是每个班45人左右,那都是经过专家科学论证的。但根据本地实际,山西省及太原市目前只能提出每个班不能超过56人的要求。”加之教育资源不平衡,尤其是优质教育更不平衡以及其他一些社会问题,导致部分学校班容量超标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向城市集中,边缘地区向中心地区集中,普通学校向重点学校集中”。

  为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2006年,太原市教育局将当年参加工作的109名教师全部下放到中心地区以外学校,并逐步启动支教下乡工作……“教育局目前所能做的,只能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最大限度的局部修正。要想彻底解决班容量超标问题,必须引起政府足够重视。”

  本报记者李建军

  (编辑:赵芳)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