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13个土专家撰写区县民俗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07:35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李洋面庞黧黑、着装随意、嘎咕话满口,一群其貌不扬的门头沟土著昨天聚在一起,聚会的另一半来宾是北师大博导刘铁梁、民俗专家王作辑和高巍,以及多位北师大博士和硕士。是什么让这两拨看似不搭边儿的人凑在一起?原来我国第一本区县民俗文化志、《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门头沟区卷)》正是由土著们采集整理原始资料,专家们指导编纂体系挖掘文化内涵,合作完成的。

  护林防火干部安全山、教师刘德泉、个体私营协会干部安武、首钢话剧团退休干部韩志有、矿务局退休干部董学勤、矿工袁树森、文物所干部加来顺、林场工人高淑兰、林业局干部杜宏业、斋堂镇村官杨德林、献血办退休干部张万顺、民政局干部谭怀孟、档案史志局干部赵永高,这13位土著来自各行各业,却个个有一技之长。

  安全山诨号山兔子,家住安家滩,常在山里走,就研究起古道,一晃就是15年。两年前,在区文联组织下,安全山把自己多年对古道的考察写了出来。刘铁梁老师看后指出,民俗志不是这样写法。那次探讨之后,安全山从当晚7时一刻没停,一直写到第二天早上8时,几乎将2万5千字的初稿全部推翻。比如,为了积攒过往驮队牲口的粪便,村外大道上都有尿(niao)尿(sui)窝子。这段介绍经过修改,从不起眼的几句话,变为一个独立的标题,通过古道遗风的展示描摹出活生生的民俗和从前商旅文化的痕迹。

  袁树森在城子煤矿工作了33年,《煤业生产与窑神信仰》一章就是由他独立完成的。“那些就是我的生活啊,天天都发生。”就是这样熟悉的生活,在袁树森笔下是横不缺项、竖不断线的平铺直叙文章。怎么记录和解释民俗?外来学者肯定不如当地人熟悉情况,但若没有来自外界的比较意识、分析能力和提升方法,再熟悉的风土人情也无法散发出民俗文化的魅力。袁树森听从专家的建议,以开窑、锅伙等具体民俗事项为切入点,写出矿工所处小社会中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社会记忆,还有矿工的吃苦耐劳和团结精神,以及他们的信仰。这种方法贯穿了全书,张万顺就通过自己儿时的日记将门头沟方言和其形成的背景写得深入浅出、活灵活现。

  经过数月调查、探讨和写作,39.2万字的《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门头沟区卷)》终于出版了。它所采用的“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理念,和民俗学者与基层民俗专家结合的工作方式都成为中国民俗志工程的范本。13位土专家也有了新的任务。“继续思考,增加问题意识,多走出去,增加比较意识,对民俗文化的认识、挖掘和保护才会更好。”刘铁梁说。RJ188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