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施甸移民安居乐业忙致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09:26 云南日报

  日前,笔者前往国家重点扶持县施甸县的旧城乡,对当地易地扶贫搬迁居民进行采访时发现,这里的农民不仅搬得来,留得住,还能致富。9个居民点的移民都在热火朝天地为新生活而忙碌。

  一位叫杨开明的搬迁户高兴地告诉笔者,是易地搬迁让他同4500多移民一样过上了新生活。杨开明家原是施甸县怒江沿岸的等子乡杨家田村村民,他家是悬崖峭壁上斜挂着的人家,生存条件极其艰难。施甸县争取到了易地搬迁的第三批安居工程后,他带领全家率先搬进了旧城大湾子田移民新村。来到旧城后,杨开明家不仅分到了人均3亩地,还靠自己的泥水活手艺挣了钱,改善了生活,装上了太阳能和地面卫星接收电视。

  就在同一搬迁点,年逾古稀的杨玉本老人正在耐心仔细地做木工手艺活。他说,他原住在施甸县四大山头的乌木龙村。时任队长的他带领群众苦干,一年下来还是缺粮户过半,日子总也好不起来。在施甸县第三批移民搬迁工程中,杨玉本带着全家移民到旧城,他从小就学会了木工手艺,来到旧城后全家人又忙于种甘蔗、早菜,他本人依托政府搬来新移民需要大量的家具这一大市场开起了移民新村的第一个家具铺,生意十分火爆。他高兴地说,他当队长时,听县里说过城镇活县的战略,他不解其意,来到旧城后才知道是怎么回事,以前在老家有一身木工本领,就是无人需要我的产品,现在移民下坝,手艺成了挣钱的本领,真正成为城镇活县的受惠者。

  离开旧城湾子田,笔者来到了距旧城乡25公里的里嘎村移民点,这个点地处四面环山的半山区,是旧城移民最后进驻的一个新村,全村共迁来92户人家。尽管到此居住不到1年,但甘蔗长势喜人,家家户户都建了沼气池,一排排房子整齐划一。据建设这个项目点负责人徐天和介绍:这个取名为旧城乡国家易地搬迁项目的居民点工程起点高,进度快。从宣传、发动到建成入住共花了10个月的时间。为鼓励农民发展生产,旧城乡党委、乡政府还与驻地康丰公司商量,由公司出资无偿为农民提供种苗,实行一边建设家园,一边发展生产的并进战术,农科部门还把甘蔗穴植、旱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等实用技术传授给他们。与此同时,乡政府还向每户人家赠送了1头良种母猪,进入冬季以来,恰逢外销旺期,这里的农民喂养的仔猪出栏不到两个月就卖到每头150元。移民们来到当地种了甘蔗,养了仔猪,生活大为改善。

  在旮旯坝、芭蕉林及和尚田等移民点,这些人家从生存条件极差的大亮山中迁到了坝区,改变了过去田在坝子、地在山中、家住原始森林的状况。自迁移下坝后,他们在坝子发展生产、安居生存,除了种甘蔗外,还跟着坝区群众学会种冬早蔬菜。今年,这个有热区优势的地方农产品外销十分畅旺,1亩田种植一季冬豆收入就达万元之多,有时,外地商户还亲自到田间去指着田块放垫金。由于这个地方全年无霜期,一年可种3季农作物,每逢夏天,经常会出现割谷子遇上栽秧人,那种一派大忙奔小康的新气象真让人有种说不出、道不完的心中喜悦。

  在走完了旧城南部的4个移民点后,我们来到了地处临沧市永德县、保山市昌宁县和施甸县三县交汇处的老坝沃移民点。就在三县交汇处,一条柏油马路穿过寨中心,沿公路两旁建设有两排整齐的平顶房,一看便知道这是新村集镇,在集镇背后又是一片排列整齐的居民区。经询问得知,这批移民来自施甸县的木老元、姚关、老麦等乡镇,被移民的人群原籍大部分居住在海拔2600米左右的大山中,在未移民之前,大部分人还没住过像样的瓦房。为了让移民们留得住,县移民工程指挥部把最平整的地块留给了这批来自高寒山区的新农民,自2004年移民坝区以来,当地农科部门就把这批新移民的农业种植技术学校搬到了地块,以农民出题、政府买单、专家授课的方式给农民们开起了科技扶持小灶。一位从木老元来的魏姓农民高兴地说:“我家5口人来到这里,政府分给了15亩地,去年就砍甘蔗50多吨,又种包谷养猪,生猪销售价比县城高出1元钱,很划算,就是农产品要比旧城街多卖几角钱。这样很实惠,我们脱贫致富有门路!”

  采访结束时,曾经连续参加了施甸县计划局易地搬迁项目工程资料整理和汇编的李学军告诉我们,施甸县旧城易地搬迁的4批工程,共迁移农户688户,分9个居民安居点,这些人从生存条件极差的山区移民后,不仅积极发展生产,还在社会化服务中创新式地开发了一批新型产业。如等子乡来的杨开明,带着一个劳务组到全乡承揽甘蔗砍运,居民点家政服务和卫生圈、沼气和下水道的清理;来自该县楚雄寨的张来法,组织人专门为农民代拉猪菜、代碾米、磨面等方便了村民。这些社会化服务的开展,为移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

  杨连武 (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