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高邮送桥农民养鹅的三次跨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11:30 扬子晚报

  高邮人养鸭,早已声名大振。养殖致富的农民们,循着触类旁通的门道精,把“扬州鹅”也养得呱呱叫,近四年功夫,“养”出了年收入上亿元的农民致富产业。

  4月初,记者在该市采访时,听到三个送桥农民“养鹅革命”的故事,颇令人开窍。

  养鹅大户与育种专家一拍即合

  送桥镇地处高邮湖西侧,水草鲜美,这里的农民有养鹅的传统,可大部分仅能以此养家糊口。杨正良父子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座养鹅场,养了2000多只鹅,但单靠祖辈传下的养鹅技术,加上就那几种“大路货”鹅品种,鹅难养更难卖。而此时,扬州的水禽育种专家赵万里正试图用皖西白鹅、四川白鹅和太湖鹅进行杂交,培育一个新鹅种,但就是找不到一处合适的选育培育基地。1996年的一天,这“两股人马”在送桥镇一拍即合。

  父子俩和赵万里合作,把养鹅场作为新鹅种的培育基地。第二年,头批鹅选育成功,它产蛋多、长得快,肉质还好,在赵万里的建议下,杨家父子开始了大规模饲养,并将这种鹅起名为“扬州鹅”。

  在当时缺少高品质肉鹅品种的鹅市场,“扬州鹅”优势明显,到杨家收鹅的人都快踩塌了门槛。看着杨家的日子一天天红火,很多邻居纷纷引进鹅种效仿,“扬州鹅”就这样在越来越多的送桥农民家落户了。

  “鹅头公司”助推规模化经营

  送桥养的鹅品质好,在全国市场供不应求,这让扬州一家食品厂看出了商机。2001年,扬州天歌鹅业进驻送桥,公司采取农民包养、公司包购的办法,大批量收购当地“扬州鹅”,再经过工业深加工制成风鹅、盐水鹅等向国内外销售。

  天歌鹅业年加工150万只的能力让送桥人也找到了新的商机。杨氏父子首先凭借种鹅资源建起了镇上最早的扬州鹅种鹅场,专门向鹅农和专业养殖场输送雏鹅。2006年,儿子杨万明又与科技部门合作,成立了科农扬州鹅公司,投下400万元专门经营扬州鹅种苗产业。在杨家经营下,如今扬州鹅家系已有40组,育有核心群8000只,每年向鹅农提供80万只雏鹅。

  目前,送桥60%的农户进入鹅业相关行业,全镇年养鹅120万只,并已形成种群扩繁、苗鹅孵化、种草养鹅、秋孵冬养、深加工一条产业链。

  鹅业合作社领唱“心连心”

  “鹅头公司”推动了养殖规模快速膨胀,但送桥鹅业的产销仍旧一盘散沙,这给持续发展蒙上了阴影。

  2006年,由于无序竞争,送桥鹅价跌到了历史最低。许多鹅农卖掉了所有鹅,连种鹅也没留。

  去年7月,在大户许义胜的提议下,由养殖户们入股30万元成立了送桥镇心连心鹅业合作社。他们统一苗鹅、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协商售价。对疫病实行重大病疫统筹保险,实行一户受灾众户帮扶,全年平安保金可返还的办法。面对种种利好,参加合作社的养殖户很快达到了110多户。通过工商注册后,合作社又与天歌鹅业、科农公司、扬大实验鹅场,以及当地12家规模养殖和炕孵基地签订协议,形成了稳定的产业经营服务和产销对接关系,避免市场风险。

  如今,送桥近3万农民都享受着一个规模达1.2亿元的鹅产业所带来的实惠。

  本报记者 刘世领 张晨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