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昔日富翁倾家荡产只为破解泔水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17:08 北方经济报

  □文/本报记者刘淑贤实习记者李丽

  “当初我也没想到用多长时间、花多少钱,我只是想把这件事做成,让人们不再吃泔水猪!”面对记者,杨锁林如是 说。让人惊叹的是,为了这个愿望,杨锁林竟自费百万元,倾家荡产,昔日的百万富翁不得不靠举债度日。

  怎一个“痴”字了得

  杨锁林一家如今在呼市糖厂废墟西北角的一排鸡舍栖身。其实,上世纪90年代,下岗后的杨锁林曾做过几年生意, 积攒下百万家财,日子过得非常殷实。2001年,就在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时候,一次偶然的发现让他作出了一个改变自己 人生轨迹的决定:改行,攻克泔水变废为宝难题。

  “有一天我到一位养猪的朋友家,发现对方喂猪全靠从饭店拉回来的泔水,而泔水不经任何灭菌处理就直接喂了猪。 ”这种既不卫生又污染环境的养猪方式,让平时爱动脑筋的杨锁林动起了心思:在城市,宾馆、饭店每日产生大量的泔水,这 些油腻腻、臭哄哄的泔水如何处理成了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大多时候,人们都是送给或微利卖给一些养猪人喂猪。可是靠泔 水喂养大的猪,体内往往存留许多人畜交叉感染的病菌,这种泔水猪对人体危害极大。但城市里取之不尽、利弊参半的泔水是 不是一种可以转化利用的宝贵资源呢?能不能将泔水灭菌后储存起来,将它变废为宝?

  几经考虑后,杨锁林开始行动了,他从饭店买回几桶泔水,一头扎进了完全陌生的科研领域。当时的杨锁林没有想到 ,他的这个决定对内蒙古餐厨垃圾(泔水)的再利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这以后,杨锁林几乎每日守着泔水桶,用勺子上下搅动,一遍一遍地观察泔水里的物质、运动状态,琢磨如何下手。 为了进一步了解有关泔水干燥分离技术,他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在综合分析后,杨锁林大脑里出现了一个模糊的设想,可是 这个轮廓没有具体形状,更不要说图纸及设备尺寸了。杨锁林决定按自己的设想动手操作,他买来制作设备的各种材料,拿着 绳子、木棍在地上比划,最后用泥捏或纸制的模型再变成铁制的,就这样按照设想做了一个简易烘干机。结果,油乎乎的泔水 全部沾到了机器上,抠也抠不下来。尽管如此,杨锁林仍矢志不渝。

  用一个“痴”字来形容杨锁林非常确切而传神,他对泔水的研制确实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能够买到大量的泔水保证 试验需要,杨锁林的经历外人不可想象。有一段时间,泔水供不应求,杨锁林为了能够及时拉回泔水,不仅要付给饭店泔水钱 ,还得帮饭店做杂工,让他没想到的是,竟不时遭到服务员的白眼。而

禽流感发生时,各大饭店的泔水又没人要了,便纷纷给 杨锁林打电话要求他马上拉走,于是他从早晨六点一直拉到第二天凌晨四点,那段时间杨锁林基本上就是这样度过的。

  拉泔水时遭遇到的苦累甚至白眼,杨锁林都可以忍受。对他来说,最难的是泔水处理工艺的技术问题。因为这项技术 需经过脱水、分拣、灭菌、脱脂等流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涉及物理、微生物、电磁、机械制造等相关学科,这对于只有初 中文化的杨锁林来说难度极大。然而,不服输的杨锁林并没有就此罢手,他边学边干,遇到技术难题,不是翻书本,就是到一 些高校及一些工厂,虚心请教专家教授和技术工人。

  第一台机器像一个火车头

  在研制设备过程中,杨锁林逐步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可按照他的口头描述,师傅们难以制作出符合要求的部件。为了 让自己的设想变为现实,杨锁林又学会了车、钳、电、焊等机械加工技术,20多米长、2米高的机器设备,一条生产线包括 每一个螺丝全是他用手一点一点地抠出来的。

  慢慢地,第一台机器的雏形出来了。“简直就是一个火车头,自重就五十多吨。”杨锁林一位做饲料生意的朋友告诉 记者。但这辆“火车头”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为了改进,杨锁林在试验中常常是推倒了一切从头再来,失败了多少次他 已记不清了,直至2006年初,第三台样机(自重仅五吨)终于成形了。经过试运行,杨锁林对自己的“作品”不太满意, 他不断进行改造,使之更加完善。他前前后后用于试验的材料足有四五十吨,近百万元资金也被折腾光了。

  如今,杨锁林制作出的设备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倘若把梨和塑料薄膜一起放进机器里,梨被烘干了,而塑料薄膜 却一点都不皱巴。为研究这项高温灭菌干燥技术,杨锁林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用他的话说:“当时就差把自己放进去烘干试 验了。”

  杨锁林研发的“餐厨垃圾再利用综合处理系统”由贮存池、脱水槽和存水池、异物分拣装置、搅拌分离室、发酵细化 池和沼气罐、灭菌烘干、脱脂成粒和成品包装等部件装置构成。

  据了解,在呼市地区,宾馆、饭店每天产生的泔水就有近400吨,杨锁林通过请教区内的畜牧专家,经反复试验表 明,废弃泔水通过处理加工成为各种干湿饲料,其蛋白含量高达30%以上,即400吨泔水就能够提取100吨左右高蛋白 饲料,而脱出的废油脂燃烧后产生的热能可用于烘干灭菌,烘干过程中产生的蒸气回收后,可用于废塑料清洗池的加温、猪舍 取暖及饲料发酵等,既环保又节能。

  仅呼市地区每年的泔水经处理就可转化为8000多万元的可利用物

  据了解,呼市屠宰场每天有800至1000头猪上市,全年约30余万头,其中一部分就是“泔水猪”。呼市的养 猪场都处在城郊结合部,每家存栏规模从几十头到几百头不等。一头猪出栏,如果完全用饲料喂养,每头猪成本要700元, 而用泔水养殖则成本极低,但成活率低,而经过“餐厨垃圾再利用综合处理系统”后的成本只要300元(不含猪仔钱)。仅 呼市周边存栏的上万头猪,可降低成本上亿元。

  杨锁林算了一笔账:“现在呼市对餐厨垃圾没有做到集中收集和处理,导致餐厨垃圾成为城市垃圾处理系统的盲区。 科学处理后餐厨垃圾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优质饲料,既节约粮食和耕地,又减少了垃圾及污染。成功地解决了餐厨垃圾处理过程 中的二次污染问题。餐厨垃圾经过贮存脱水、灭菌烘干、脱脂成粒等无害化技术处理,可形成约占垃圾总量20%左右的颗粒 状高蛋白灭菌饲料(可用来直接喂猪、鸡、牛等动物,也可以作为饲料厂生产原料)及生物工业油、沼气等有益资源。如果呼 市地区每年倒入泔水桶的饭菜浪费掉1.8亿元,经过无害化处理,就可转化为8000多万元的可利用物。”

  苦苦坚守倾家荡产

  2007年1月,杨锁林研发的“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技术”被自治区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领导小组授予“重 大创新成果奖”。2月2日,国家

知识产权局为他下发了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

  不过,荣誉并不意味着马上就有效益。“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技术”刚刚问世,还没投入使用,没形成规模化处 理能力,也没有给杨锁林带来一分钱的经济效益,倒是杨锁林为了它已经倾家荡产。

  六年来,搞试验需要大量资金,为了筹措资金,亲朋好友都借遍了,还变卖了两处宅院。至今,杨锁林一家人还居住 在糖厂院内30平方米、伸手就能摸到屋顶的鸡舍里,同时还照顾着患有半身不遂10多年的岳母。

  杨锁林骑着拉泔水的三轮车接15岁的女儿放学时,经常远远地躲在角落里,而懂事的女儿却告诉他:爸爸,你就到 学校大门口接我,你搞科研是好事,骑三轮车怕什么,别人家还没有这车呢!“我最对不起的是我的妻女,妻子是我的贤内助 ,女儿是我的动力,我欠她们的太多太多,没有她们的支持和理解,我不会支撑到现在。”杨锁林讲到妻女时,声音有些哽咽 ,他转过头抹掉了眼里的泪水。

  期待峰回路转

  尽管有家人的支持,但杨锁林还是面临着许多困难。他们一家现在居住的鸡舍,去年冬天就接到拆迁通知,这对于负 债累累的杨锁林来说是极大的压力。在春节前,为了让家人过个好年,并给女儿交学费,他不得不忍痛拆了样机的部件并以废 铁的价格卖掉。

  采访结束时,杨锁林忧心忡忡地说:“随着呼市餐饮业日益火爆,泔水量非常大,而且成分越来越复杂,里面夹杂有 牙签、烟头、洗洁精等物,把猪吃醉的事件也曾经发生过。城市餐厨泔水已经成为城市公共环境卫生的重大污染源,成为威胁 城市居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病菌和

病毒的发生源。因此,如何消除泔水之害,真正地将其变废为宝,已迫在眉睫。”

  杨锁林现在最盼望的是早日使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形成规模化生产体系,减少污染、阻断病 菌污染源,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他认为,这还将形成一条循环经济模式的链式产业,有利于绿色农业、养殖业、食品工 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劳动力就业。

  如有企业或个人对此项技术感兴趣,杨锁林希望通过本报与他联系,商谈有关事宜。联系电话6266852、13 704750075。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