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迈向世界的哈尼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3日09:39 云南日报

  我省边疆民族地区山川秀丽、风景独好,民居民俗千姿百态,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如何把这种资源优势变为经济发展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元阳县箐口村作了有益的探索——迈向世界的哈尼村.

  

迈向世界的哈尼村

  在村里旅游商品店,外国游客留连忘返。

  箐口村火了!寒来暑往,春去春回,来自国内和世界五大洲的游客络绎不绝。瑞士、日本等国的一些游客甚至几次远涉重洋,旧地重游,领略不同季节梯田云海的神奇与壮美,感受这个哈尼山寨的无穷韵味。

  一个地处边疆民族地区、昔日贫穷落后,名不见经传的哈尼山寨缘何得以走向世界、竟能如此吸引世人的目光?记者下滇南、过元江,到昔日被世人称之为江外的元阳大山深处寻求答案。

  观念更新好山好水变成金

  走进箐口村,仿佛进入一幅如诗的风景画:蓝天白云下,绿树丛中的蘑菇房镶嵌在云海、梯田间,水碾、水磨、水碓依小溪而立,不知疲倦地转动着;村里恬静整洁的街道上,国内外游客如织,让人禁不住把手中的相机照个不停。

  那么,箐口村是怎样告别封闭与贫困,借一方山水发展经济,以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形象展现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面前呢?

  “观念新,好山好水变成金”。县长张宏的回答让人释疑。他说,箐口是元阳新街镇土锅寨村委会一个有184户人家、948人的哈尼族山寨,地处距离元阳老县城7千米的元阳梯田核心区。过去,由于进村公路不通,这里与县城可谓咫尺天涯,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进出村全靠人挑马驮,村民们很少进县城,守着梯田云海美,年复一年过着与世隔绝的贫困日子,村里有一半以上人家粮食不够吃,是元阳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贫困村之一,也是农村各项工作最难开展的地方。上世纪后几年,随着元阳梯田云海知名度的提高,到元阳旅游的国内外游客多起来,箐口村的春色美景再也关不住了,一些老外竟下沟过坎摸进村里拍照,村民们困惑了,这些金发碧眼的老外是不是吃饱了没事干,老远跑到这大山里照什么相。面对相机镜头,村民们惶恐不安,不是拒绝就是老远躲开,因为他们中有一种说法,被照相就会被人勾走魂魄。

  2002年,县里确定将其作为民俗村建设的试点后,在进村县、乡干部的指导下,村里从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问题入手,整合州、县给予的乡村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改水,建设生态村、文明村、小康村、扶贫重点村等项目扶贫资金,村集体购买砖石材料,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修建了通村的弹石路。路通了不仅农用生产资料出村,农副产品出村告别了人挑马驮,村民们出村进城的人多了,进村的游客也多了,加之村里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村民学文化、学技术,做新型农民,并在村民中坚持开展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山潮水潮,不如人来潮”。村民们耳闻目染,思想和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一些青年人开始给进村的游客和摄影者当向导,一天获得的报酬比下田地干活多,县里因势利导,成立箐口村管委会,发展生态村旅游,鼓励村民利用信用社贷款开发哈尼服饰和各种特色手工艺品,发展旅游服务业。

  漫步箐口村,但见街道两侧旅游品商店、农家乐和农家旅馆鳞次栉比。一位哈尼老大娘对此十分自豪:别看我们村不大,短短几年时间,村里就开办了6家哈尼服饰专营店、10家工艺品经营店、30户人家办起了农家乐和蘑菇房旅馆,还从鹤庆引进手艺人搞旅游工艺品加工,而且每家的生意都红红火火。

  眼下的箐口村每一个村民的生活都融入民俗旅游中,更多的人家则是向游客出售农特食品,村里的年青人则充当起导游角色,带游客到村子周围的景点中拍照,游客多的日子,村里老人孩子都得出动,当影视、摄影的演员和模特,就连一些老人在家门口做手工艺活,让游客摄影猎奇,一天下来,也有不菲的收入。箐口村人的观念变了,箐口村变了,从封闭走向开放,在开放中踏上了迈向富裕文明的征程。

  继承改造传统民居成亮点

  远眺箐口村,蘑菇房格外吸引人的眼球,它与非洲部落民居的山屋顶比起来,既有共性,更有个性,尤其是它与梯田、云海三者构成的奇特景观、人与自然和谐而统一的美,会撩动你的心扉,成为脑海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随着经济的发展,省内很多边疆民族地区极富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已逐渐为砖混结构的房屋所代替,箐口村的蘑菇房哈尼民居为什么能保持得如此完好呢?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在村头,箐口村管委会主任李学放下手中接待游客的工作,与记者侃谈起来。箐口村依山就势,具有哈尼山寨典型的山林—小溪—村寨—梯田“四素同构”景观,而这四素景观中,哈尼传统民居的蘑菇房是巧夺天工的不可代替的要素。前些年,一些村民图省事,建新房中用砖砌墙、用石棉瓦做屋顶,结果使村里的民居建筑失去了民族特色,显得不伦不类。在民俗村建设中,村民们通过讨论认为,蘑菇房冬暖夏凉,建筑结构美观,体现了哈尼人与大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农耕文化内涵,是哈尼人千百年来的选择,也是哈尼文化值得骄傲的部分,建设民俗村,不仅哈尼人的民族民居建筑风格应得到保持和恢复,还应融入现代文明的内容,让哈尼民居更能体现民族特色,更适合人的居住。鉴于这种认识,村里在哈尼民居的改造上突出民族特色精心规划设计,分阶段组织实施。在县政府的支持下,村里采取每拆1平方米石棉瓦屋顶,补助3.5元的办法,帮助村民拆石棉瓦屋顶,进行了恢复蘑菇房草屋顶的民居建筑改造。政府补助,群众投工投劳,把村里宽5米的街道建成青石板路面,原来村里人家的房屋立面有的是土基墙,有的是石墙,颜色不一样,不和谐、不美观,村里采取每个平方补助3元的办法,各家各户出人出力,对房屋立面颜色进行了改造,统一恢复成了哈尼传统建筑立面的土黄色。

  走在箐口村大街小巷里,地上不见垃圾污物、不见猪鸡放养,天空不见有东家串西家的电线。原来,在恢复传统民居蘑菇房的改造中,村民们认为,光恢复民族民居建筑风格还不够,还应同时改变村内的环境卫生条件,正是鉴于这样一种认识,随之开展整治村容街貌大行动,现代文明步入了每个村民的生活。过去,由于猪鸡放养,村里粪便满地,垃圾成堆,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实现鸡猪圈养,村里暴露于露天的电线、电话线像蜘蛛网,既不美观,又潜在安全隐患,通过电网改造,电线全部被埋入地下。往昔一下大雨,全村污水到处流,现在街道两侧都建起了排水沟,不论雨水再大,也不再满街流淌了,村里还引来清泉建起饮水池、消防池,建起了停车场、村民们家家户户建沼气池、卫生厕、制定村规民约,家家户户讲卫生,爱环境,男女老少不乱丢、乱倒垃圾污物,经过努力,箐口村告别了昔日的脏乱面貌,把一个民居特色鲜明,整洁卫生的哈尼山寨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挖掘传承民族文化显魅力

  步入箐口村村头的哈尼文化陈列馆,馆内的壁画,琳琅满目的哈尼生产、生活工具,民族服饰、土特产品,仿佛就是一部无言的历史,向世人叙述着哈尼人远古的过去,与时俱进的现在,对幸福美好明天的憧憬。

  那么,在民俗村建设中,箐口村是怎样挖掘传承、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打响民族文化这个品牌,为助推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呢?

  在村委会办公室,村委会主任白万福谈起民俗村建设中民族文化传承问题有板有眼。他说,作为哈尼山寨建设民俗村,助推新农村建设,既要开展思想文化道德教育,学习普及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又要传承哈尼优秀文化精髓;发扬哈尼民族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的传统美德。着眼向天下人展示哈尼人优秀的民族文化,做大做强箐口村的旅游产业,村里建设了图腾广场、祭祀广场、文艺表演广场,盖起了哈尼文化陈列馆、建盖了祭祀房、着眼增强村民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意识,恢复了传统的龙村祭龙活动。村里还请人指导,成立了村哈尼文艺表演队,对哈尼民族诸如开秧节、新米节、苦扎扎节、昂玛节、跳乐作、木雀舞、棕扇舞、打秋千、长街宴等哈尼民族民间文化和艺术进行了挖掘、整理、抢救,编排了诸如《芒鼓舞》、《碗舞》、《金钱棍》、《阿兵吉舞》、《流星赶月舞》等一批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节目,平时每天两场,游客多时每天四场地为游客演出,既挖掘传承了哈尼文化,又为民族文化旅游增添了新的内容,深受游客的欢迎。

  漫步箐口村,村头小溪边的水碾、水磨、水碓仿佛凝结了哈尼人千百年的历史,格外吸引人的眼球,过去,这些最能体现哈尼远古文化的东西年久失修,陈旧破烂,现经过修复,成了村里旅游的亮点。原来,村里多数人不会讲汉话,不穿哈尼服装,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俗旅游,村里男女老幼学会了说汉话,都穿起了漂亮的哈尼民族服饰。还经常推出长街宴、看哈尼民间艺人歌舞表演、大众捉鱼等活动来招揽游客。年轻的村民和老人们则身着民族盛装为游客当照相写生模特或充当导游获得收入,昔日贫困的箐口村已不再贫困。箐口村正是靠其拥有的奇特景观与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相结合,成为元阳梯田云海旅游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一个民居建筑古朴静谧、村民文明开放、崇尚科学、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曾几何时,记者第一次踏进元阳大山,置身梯田云海间,听一个乡干部讲了元阳大山里十个太阳的故事。说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天空中的太阳喷薄而出,透过云雾,瞬间在万顷梯田里折射出9个金灿灿的身影,让人叹为观止。此次旧地重游,虽没能看到这可遇不可求的盛景奇观,却被箐口村的巨变所震撼,透过箐口这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冉冉升起的新星,哈尼人冲出大山,走向世界的梦想就要成真。

  汪林正 文/图(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