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开华:那一年,我们简直忙欢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4日05:10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邹开华:那一年,我们简直忙欢了

  1977年监考老师与考生

  1977年12月9日,恢复高考第一天,成都市政府陕西街招待所,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所在地。小木楼里电话铃响个不停,风华正茂的招办副主任邹开华一次次拿起听筒,全是市内各个考场打来的,汇报种种突发情况。这个城市已整整11年没有高考,一朝恢复,每个人都忙坏了。

  2007年4月18月,成都市陕西街130号,多年前的招待所已变成了蓉城饭店,没有人知道,30年前,这里曾经堆满了政审表、报名表、试卷,牵动着全市所有考生的命运。

  30年后,邹主任成了和蔼的退休老人邹大爷。但一提起1977年的往事,老人的声音立马高了八度:“那一年啊,我们简直忙欢了,但累也值得。如果不恢复高考,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如何上得来?公平、公正问题咋解决?”

  四川招生名额:

  大约一万五千人

  1977年夏天的成都,一些敏感的人们,已经从空气中嗅到了一丝气息:中断了11年的高考,有可能真要恢复了。邹开华当时任市招办副主任。8月初,全国科教座谈会召开,不久省上在锦江宾馆开了招生会,与会的有各地市州招委和招办的主任、副主任。会议的中心意思是今年就下决心恢复高考,“秋季招生、次年入学”, 招生名额四川大约为1万5千。11年没考试了,时间又紧,所有事情一下子堆了起来。

  考试首日:

  “有的考生泪流满面”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正式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邹开华回忆,市招办成立了考务组、 接待组、后勤组、政审组等。恢复高考第一天,有人回忆“考场里,有的考生泪流满面”,但邹开华没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性场面。12月9日,他坐在办公室里接电话,中断了11年的高考一朝恢复,监考老师对考场规则理解不相同,许多问题冒了出来:考生迟到15分钟咋办?老师要解手咋办?草稿纸用完了咋办……

  考完试后,天蒙蒙亮,询问招生、录取的考生开始敲邹开华家的门了,求他帮忙“通融”的也不少,“我能答应哪个?我答应哪个都不行。”邹开华只得在招办、将军街的家、两个女儿家到处住,于是当年流传着一种说法:那个邹主任是个“狡兔四窟”的“黑包公”。

  阅卷、录取抽调近千人:

  陕西街搭起临时灶台

  考试结束后,全省分成都和重庆两地阅卷,成都承担了川西片区的阅卷任务。市招办抽调约900名老师投入阅卷工作,阅卷地点选在离陕西街较近的两所中学,理科在四中,文科在陕西街十中(今石室联中)。每个老师只阅一题,但作文是阅卷中最仔细的一环,由两个老师分别评阅,再由第三人评定。每阅完一道题后,阅卷老师不能随意将卷子拿给改下道题的人,考场有专人负责传递。

  “当时招待所能容纳不到200人的吃饭和住宿,一下子冒出了上千工作人员要吃饭”,邹开华回忆,招待所里搭起了临时灶台,支起大锅煮饭,书记、所长都来帮忙。阅卷的老师分成组,轮流着走到招待所吃“流水席”。大约10天的阅卷结束后,邹开华又为录取工作忙开了。为统计好多分以上好多人,市招办甚至财大统计学的老师来帮忙。由于看不到分数,是否录取全凭一张通知书,于是有没考上的人哭天喊地跑到市招办来问为何没录取。接待组专门负责解释,招办帮考生查分,但结果往往是分数不够。而考上的学生办席,放火炮,高兴得不得了。

  这一年,四川的录取工作一直到1978年春节后才结束。邹开华说:“ 看着自己身边的人通过考试,真的上了大学,高考的公平、公正性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