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毋宁死”的作家邓贤:一篇《青松赞》圆了大学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4日05:10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没有30年前那场高考,邓贤这样家庭出身的子女想被推荐入学是绝没有可能的。他的爷爷张松樵(又名邓旋宗)是民国显赫一时的著名实业家,裕大华资本集团老板,邓贤外祖父的叔叔石凤翔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石的女儿嫁给了蒋纬国。

  在云南边陲德宏州的陇川农场,成都知青邓贤表现得异常出色:他在这里当上了司务长,大清早为全连200多人做饭;拼命劳动种甘蔗,累得昏死在工地上;翻山越岭救过刚出生的小牛;入党、提干、当上了云、川两省的知青标兵……他想上大学想得刻骨铭心,但推荐报告早在1973年就被判了“死刑”,原因只有一个???家庭出身。

  1977年10月,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云南陇川农场三师十团三营五连时,连长兼指导员邓贤正带着200多号人,在学大寨的工地上热火朝天地“平田改土”,誓把云贵高原变成平原。没有人知道,这个24岁的年轻连长内心的绝望:他在陇川农场已当了6年零3个月的知青,父母还在南充棉纺厂下放。在农场的生活,没有任何前途和意义。恢复高考消息传来,他脑中划过一个无比坚定的念头:“不读书,毋宁死”。

  他的高考

  时间充裕 他写了两篇作文

  其实邓贤是“蓄谋已久”,在农场的6年多时间里,他把能找到的书都看完了,甚至背了哲学字典。但离高考毕竟只有一个多月了。邓贤并不知道报名、考试、录取的细节,也不知道哪些人可以考,哪些人不能考。唯一权威的消息源是一名团部干事,因为他能够间或从县上抄回些录取政策及大学录取名额等消息。

  更要命的是,邓贤还管着连队200多人的吃喝拉撒,白天学大寨,哪里挤得出复习时间?只有到了晚上,他才能点着煤油灯苦读,上大学的渴望让他忘却了时间。凌晨,背起闹钟站岗的人(由于买不起手表)走到他窗前,经常会有这样的对话:“邓贤,休息得了。”“几点了?”“五点了。”于是,邓贤匆匆躺下睡个把小时,第二天起来继续“平田改土”。

  高考第一天,邓贤打着赤脚,从工地走到设在营部小学的考场。多年后再回想当年情景,邓贤掩饰不住自己的得意:“呵呵,这个(语文)考试的时间实在太多了!”他用70分钟一气呵成了作文《青松赞》,描写刚到农场时有次下起暴雨,他和连指导员抢救牛圈的情景,把指导员象征成青松。这篇引得监考老师都争相跑到考室悄悄参观的作文,后来得了云南省第一。作文题是二选一,还有一道是议论文,题目出自叶剑英的诗,《攻书莫畏难》,看到时间实在太长,邓贤把这篇作文一起做了,还特别在文后注明:考试作文以《青松赞》为准。然后他还写了首感慨考试的打油诗,看看手表,竟还有10分钟!下午考数学,能做的都做了,但“离开成都时只学了一元二次方程,数学肯定不及格。”

  接到录取通知书:

  他瘫倒在邮电所里

  结束高考次年,附近连队一名与他关系不错的北京知青,收到了东北林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邓贤心里那个急啊。由于恢复高考这年不公布分数,知青们都仿佛像在等待一场漫长的宣判。邓贤还多了一层担忧:当年是考前填志愿,他做梦都想上北大中文系,但听说北大中文在云南只招1个人,他第一志愿填了华东师大历史系,第二志愿是云南大学中文系,第三志愿是昆明师院中文系。考完后邓贤才听说了一个被他形容为“老子简直气昏了”的消息:华东师大当年的名额后有个备注,只招上海知青。可能是干事没注意到就没有给他们讲。万一第一志愿不能录取,他的命运又会怎样呢?

  1978年初的一个黄昏,朋友“大头”找到了正准备结束田里劳动的邓贤:“听说邮电所有封云大的通知书,但不知道是谁的”。云大、通知书,听了这话,邓贤借了一辆自行车,向邮电所飞奔而去,他只觉得脚下踩着的不是自行车,而是火箭。对他而言,大悲大喜,全都在这一天了。

  靠在邮电所的墙上,邓贤又想又怕,他已不知道该问些什么、说些什么。邮电所惟一的职工老郭问:“你来干啥子。”邓贤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他怕那封云大通知书上写的不是自己的名字。他只看见老郭的嘴慢慢张开,吐出了一句话:“恭喜你。”邓贤顺着墙壁瘫倒在地,整个身体就像在水中经过一个漫长的挣扎后,终于有了脚踩到岸的感觉。

  直到现在,邓贤也不知道自己那天是怎么回到连队的、有没有还自行车。他只记得自己写了一晚上日记,写了读大学后这一生要做什么。他在日记里都在担心:要是学校说他是蒋家的亲戚,把他退回怎么办?

  云大的日子:

  世界上竟然有不出工的地方

  等真要离开农场时,邓贤却发现自己不能割舍这个洒落了6年多青春的地方,他甚至有些愧疚,因为他曾经签字表态要“扎根农场”。交接完工作,坐着拉白糖的货车沿滇缅公路颠簸了6天,邓贤终于来到了梦想中的大学,此时开学已整整十天,但在进入云大前,邓贤在学校里已经出了名---他的高考作文《青松赞》被《云南日报》刊发,学校已将他定为年级党支部书记。

  刚进学校时,邓贤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调整过来,每天早上6点过,他都会从睡梦中醒来,条件反射般地想去找东西来敲钟,催促知青们“上工了”。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月,因为他总觉得自己在做梦,“太不可思议了,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不用出工的地方?”

  现在回想起来,邓贤总是说,感谢生活,让他在农场度过了6年多的岁月,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对他而言没有白费。他一直想写出他们那代人内心的委屈,期待,对这个世界的思考。

  知青生活和考上大学,少了一样,他都不是现在的邓贤。

  邓贤: 生于1953年,1971~1978年在云南省陇川农场插队;1978~1982年就读云南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2~1988年,在云大中文系任教;1988年,在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任教、任讲师、副教授。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大国之魂》《中国知青梦》《流浪金三角》《中国知青终结》《黄河殇》等,被称为“一代知青的代言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