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刚:替拍卖行业做点修补工作(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6日13:19 内蒙古晨报
胡刚:替拍卖行业做点修补工作(图)
胡刚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李爱平 南方周末记者 成功)

  ★胡刚其人

  始终强调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

  胡刚,很愿意别人称其为儒商。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时亦始终强调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当然,随着《青瓷》一书的不菲销量与收入、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专家等文化界人士已经将胡刚定格为作家,更有很多人将其视为“有着官场文学作家之称的、王跃文式的冷峻”的作家。

  胡刚的知识分子身份开始于恢复高考的第二年,那一年,胡刚从一个县城的少年学子,一跃成为令人生羡的骄子。

  无法想像的是,这名后来成为儒商乃至阶下囚乃至作家的人,当时所学的竟然是哲学专业。文科生的天性浪漫、多情特质成为胡刚爱写诗的理由。那时候,他的身份是文学青年。

  为了办一份《旷野》的诗刊,胡刚最早有了经商意识,找过很多人拉赞助。若干年后,当胡刚再度回忆起自己的文学青年经历,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似乎充满宿命,“命运转了一圈后从起点又回到起点,当初的文学青年现在变成作家身份。”

  胡刚毕业后的经历颇为丰富。毕业后留校任教,之后转任人事处干部。期间文学梦照做不误,在《小说界》、《青年作家》等文学刊物上依稀能找到胡刚发表的文字。

  文学梦想的追逐,最终未能逃脱市场经济浪潮对知识分子型的胡刚的无情洗礼,上世纪90年代初,胡刚决定“下海”,首选地点定为海南。而这样的开始,事实上成了胡刚后来与拍卖业接下不解之缘的契机。

  基于良好的悟性,在海南胡刚依靠艺术品拍卖而赚到了人生上的第一桶金。由于种种缘由,在胡刚海南的创业日子并没有太长 ,1998年的一天,他打道回府回到家乡湖南继续发展商业,所选事业依然是老本行——拍卖业。有区别的则在于,这一次他的拍卖越做越大,到最后自己还因为“东窗事发”而被关306天。在那段灰色日子里,胡刚开始了半自传体小说创作,书名几经更改,最后敲定了一个很诗意的名字叫《青瓷》。

  ★胡刚其书

  一本刀尖上跳舞的力作

  自揭行业黑幕,中国拍买行业第一部小说。男人看了心跳,女人看了心慌。坊间流行的一个经典版本是湖南某报社一老总看完此书后,将书愤怒地从窗外扔出,并对朋友笑称,此书的出现不亚于电影《手机》的影响力,把男人的内心隐私与秘密悉数抖搂。而一些民间拍卖老板则认为此书的出现给拍卖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异常严重。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本报记者经过详细阅读后了解到的事实为:《青瓷》不是纯粹的官场小说。相比其它的官场小说,《青瓷》不只在于满足普通人的窥私癖好,更技高一筹的地方在于,胡刚本人打的是文化牌、心理牌。

  此书刚一面世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相关人士的高度评价,福布斯财富排行榜中文版主编周鹏对《青瓷》一书发表看法说,商业和关系的问题在中国可以说是经典话题,甚至引起西方商界的关注;而且商业和关系之间的那种微妙很容易让人剑走偏锋。《青瓷》唯妙唯肖地再现了当代中国商人对关系的顶礼膜拜和娴熟利用,让我感触颇深。或许,中国商人应该从书中得到警示并反思其中利弊,而西方商人则值得去理解其中的联系。

  对于上述评价,胡刚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则认为,《青瓷》能够畅销,很大程度上在于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和生动的就像我们身边熟人的人物形象,艺术地再现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生活,具有时代赋予的普遍性和典型性。胡刚说写这本书没有过多的讲究构架,就是把生活中的点滴当作原材料堆在一起,原汁原味地放在读者面前,反而读者会喜欢。

  关于写作此书的初衷,胡刚有种“逼上梁山”的味道。三年前,当胡刚身陷囹圄后,郁闷中想到了用写作的方式消磨时间,同时给自己前半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总结。

  商人身份期间,胡刚笑称自己最近十年中已经很少看书写字,他认为个人生活被严重侵占。刚被关进看守所的时候,很多了解胡刚的人,都认为胡刚是“冤枉”的。但胡刚本人反而不这样看,在他看来,拍卖行业是正当行业,但如果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只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咎由自取。不管你有多充分的理由让你不去做一些不正当的事,但你做了,就得为自己买单。胡刚将看守所形容为“里面”,他说306天里,前100多天,就想早点出去,后来终于想明白了,什么时候出去,我完全做不了主,还不如干点别的,于是开始了写作。

  ★胡刚其事

  不正当的那些事是什么?

  不正当的那些事到底是些什么事?1998年之后,胡刚仰仗从海南淘金回来的大老板背景,经人点拨其拍卖行业一度做得顺风顺水,原因之一胡刚解释为除了艺术品拍卖之外,更多的时候将目光投向法院业务拍卖。而正是这样的经历,导致了胡刚的不正当行为,最终在阴沟里翻船。

  “槌子一响,黄金万两”。在朋友的提醒下,胡刚一度与负责执行的法官打起了交道。“因为法官手里掌握着拍卖资源的分配权”。其时,胡刚的观点与在看守所里的观点恰好相左。在他看来,拍卖资源就在法官手里,法官凭什么给你做而不给别人做?这涉及到行业的潜规则——明规则是,公事公办,可事情就是办不了;潜规则,你知我知,只要达成默契,就能事半功倍。

  于是,胡刚开始了另一轮的苦战,发动同学、朋友、亲戚四处结交掌握拍卖资源的法官。追忆往昔,胡刚感慨直言“第一趟不行,就跑第二趟、第三趟,等到大家混到脸熟后,法官们就不好意思打官腔了。”苦战终究有了眉目,胡刚2000年初与一位贾姓法官打得火热,一起喝茶、吃饭、唱歌,甚至在包厢里偶尔干点坏事。此后胡刚从这位法官手里揽下了第一笔业务。这笔业务胡刚获得佣金72万元,而10万元的费用成为答谢主办法官的“一点小意思”。

  两年后,胡刚再次得到此法官的青睐,此次拍卖的成交额为2300多万元。“自然,这笔业务搞完后我又把一笔钱给他送了去。”在胡刚看来,法官收这笔钱应该属于绝对安全,他认为自己的拍卖公司是私人性质,既无股东,亦无上一级公司来查账。这样的暗箱操作下,截至2003年,胡刚自己拥有近千万元的资产。但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当年11月底,由湖南省高级法院委托某房地产拍卖项目,因为法官涉嫌受贿案发,涉嫌法官交代出曾收过胡刚拍卖公司的好处费。同年12月9日,胡刚被刑事拘留。

  次年10月15日,胡刚被取保候审,后经检察机关认定,免予起诉。

  ★胡刚其思其想

  我在替拍卖行业做点修补工作

  《青瓷》一书的逐渐走火,胡刚当初并未想到会有这样的状况。而胡刚的真正目的,用其自己的话说则是,不管是那些做生意的人也好,还是那些有一定地位和权力的人也好,他们其实都不太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已经触犯了法律。这本书对这些人——有行贿可能的一部分人和有受贿可能的一部分人,是最适合读的。因为他们看了以后,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做的这些事情被发现以后,会承担怎样的代价。

  “而我觉得在这方面,社会的教育和人们的自省,都是不到位的,大家心里没有法律的坐标。故事主人公张仲平的结局并不好,暗示的震撼意义是不强的,因为他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发生在文学作品里的事情,我不期望我的书能挽救多少人,但是读者能感受到主人公灵魂的挣扎,愿意去思考人生真正的意义,我觉得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的胡刚认为,写作此书的另外一个想法是想对拍卖行业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批判和思考。胡刚的观点相对前卫。在他看来,制度是什么?就是一种游戏规则。“我们不是要死死捆住过去的游戏规则不放,而是要在出了问题之后,为了净化社会环境,要正视制度的缺陷去修补它改变它。”

  胡刚自认为还算是个很能干的人,但为什么还会在阴沟里翻船?“我也想光明正大做生意,难道我没有能力在一个很好的环境里挣钱?不是。我也不是一个圣人,我身边的商业贿赂太严重了,我也只能这么做。我一个人改变不了现状,力量太弱,只能去唤醒大家,我期待诚信、期待社会公平。”胡刚说。

  对于拍卖行业的思考,成为胡刚很长一段时间的关键词。他认为,拍卖存在权力集中的情况,其实与其他行业是一样的,话语权在个人,没有监督。离开社会大背景来谈行业的公正不太现实,只能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我是希望能够矫枉过正,正视已经发生的事情,因为有这些事,才会有《青瓷》这本书,所以我希望尽可能在制度上进行完善,给其他行业一个榜样。”电话彼端,胡刚声音低沉而厚重,正如他的大学专业一般,充满哲理味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