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孝雨成名前后那些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7日01:56 三秦都市报

  个头不高身体健壮

  一张娃娃脸上镶嵌着一双圆圆的大眼睛,个头不高但看上去非常健壮,穿着一身军便衣笑嘻嘻站在那儿——这就是与刘孝雨第一次见面留给我的印象,热情、质朴、单纯。那会儿,他还未出名,只是我的一位采访对象,不像后来被拔得那么高。

  记得那是2001年,我当时在《今早报》(后与《三秦都市报》合并)视点部当记者,大约是8月22日,我接到一个热线电话说:“西安有一个小伙抓小偷神了,往人群里一站一眼就能看出谁是小偷,大家称其为‘小偷克星’。他经常在解放路、东大街、案板街一带自愿抓贼,不收任何报酬。”

  我根据“线人”留下的电话号码,见到了打热线的人,原来,他是刘孝雨的朋友,我让他约刘孝雨一块儿过来谈谈。刘孝雨如约而至,他谈了他第一次抓贼的经过,人们对他的误解,他家庭的情况,还有所在单位对他的表彰,而最精彩的是他见义勇为抓小偷、临危不惧斗歹徒的故事,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知不觉间一个反扒勇士的形象逐渐形成。在此之前,同城媒体对刘孝雨也有过报道,但主要以抓贼时的图片和消息为主。

  战友评价不错 领导低调谨慎

  2001年8月24日,我和摄影记者一起到刘孝雨所在的某部一中队采访,我们来到了刘孝雨住的宿舍,问他同班战友,大家对他评价还不错。后又找中队长、指导员,询问他在部队的表现,当时我们忽视了一点,没让刘回避,他一直跟着,所以采访时两位领导说话非常谨慎,但我们明显感觉对方冷淡,甚至反感。

  从中队出来后,问门口开小卖部的,他们对刘孝雨抓贼还有助人为乐的事赞不绝口。但这仍然是“民间声音”。下午,我们到支队采访时,刘孝雨还要跟我们进去,被我们拒绝了。

  支队领导对刘孝雨从参军入伍到其复员转业这一段的工作做了全面的叙述,包括他抓贼的真正动机,还有他的平时表现,给我们的印象是刘孝雨是一个难得的民间反扒勇士,但并非一个合格的军人,尽管他的见义勇为行为值得宣传表扬,但不是我们所期待的那样。

  从支队出来,天下着小雨,刘孝雨站在雨中,看见我们急忙跑过来问:“他们说什么啦?”我们没有告诉他,不过看我们一脸严肃的表情,刘孝雨感觉不好,他说了一句非常难听的话。我第一次对他产生了不太好的印象。

  与贼头勾肩搭背称兄道弟

  与刘孝雨谈话主题只有一个就是防贼和抓贼。2001年10月,在刘孝雨的安排下,我以“学徒工”的身份进入小偷团伙内部,经过三天的细致观察、亲身体验,终于掌握小偷行窃的规律、生活习惯和团伙内部的“组织管理”。10月22日我采写的《记者卧底揭开小偷团伙内幕》在《今早报》刊出。文章中的“线人”就是当时的反扒英雄刘孝雨。尽管在刘的安排下,采访非常顺利,但是刘孝雨和贼头勾肩搭背、称兄道弟的做法,说明他们的关系很不一般。刘当时的民间身份是反扒勇士,正式身份是一名现役军人,让人看了感觉很不好。

  “暗访小偷团伙”是我最后一次与刘孝雨合作。到了2002年至2003年,媒体对刘孝雨的关注真是“三千宠爱集于一身。”这时,外界盛传省外公安部门看重刘孝雨要特招他当警察。不久,又传云南一富商的女儿想和他共结连理,好消息一个接一个。我认为他已离开西安去了外地,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我意外地见到了久违的刘孝雨。两人相见已无话可说,不过据他透露央视和许多地方媒体请他做节目,他感谢我曾对他的帮助。这时刘孝雨自我感觉非常好。

  有人掏钱鼓励 有人上门拜师

  由于刘孝雨在部队的表现并不突出,我们在写稿子时非常慎重,只是选用了他抓贼的几个片段,以刘孝雨为主,对该支队另外两位见义勇为表现突出的战士也进行了报道。

  2001年8月26日《今早报》以《扒手克星刘孝雨》为题,用一个版的篇幅记叙了刘孝雨的感人事迹。不料,这篇报道竟产生了一定的轰动效应,有人打电话向刘孝雨表示敬佩,有人要拜刘孝雨为师学习抓贼技艺,有人想和他交朋友,有曾受他帮助过的出租车司机送500元到报社致谢,还有一位个体老板拿3000元人民币请报社领导转交给刘孝雨对他的反扒行为给予支持和鼓励。

  同年8月30日,《今早报》又以近一版的篇幅进行了连续报道。这时,读者对刘孝雨的抓贼行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对他的反扒动机,有人认为是为了伸张正义,也有人认为是沽名钓誉。在这种情况下,《今早报》适时推出《是见义勇为还是沽名钓誉》,将此系列报道推上了顶峰。

  报道的主人公刘孝雨告诉记者,他感到认识他的人越来越多,坐出租车、吃饭,经常有人免费请他。其中西安东郊一位姓沙的先生,把刘孝雨请到家中热情款待,让他用亲身经历教育儿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见义勇为,明辨是非。沙先生的儿子小沙写了一篇作文《“反扒英雄”来我家做客》参加学校演讲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还有一些涉世不深的女大学生出于对英雄或名人的崇拜,发短信、打电话、送鲜花向刘孝雨表达爱慕之情。

  作为一名曾经的采访对象,刘孝雨逐渐远离了我的视线,但他抓贼的事迹时不时出现在报纸和电视上。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抓贼就叫记者,让人感觉总是怪怪的。在此期间,刘也曾叫我几次,我觉得他抓贼过程已成套路:抓贼——叫记者采访拍照——押送贼去公安机关,已无新意。

  光环已逝怎样面对现实

  2003年6月,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刘孝雨离开了公众的视线。离开媒体的刘孝雨,取掉身上的光泽,还原成一个普通人,遗憾的是他已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可人总要生活,对于把抓贼当事业和职业对待的刘孝雨,抓贼并没有改善他的窘迫生活。我从他的朋友处得知,他开始跟他的一个亲戚学写书法,并出售字画,不过他仍未终结抓贼反扒的活动,而且收了一个关门弟子。

  去年12月份,我和一位朋友路过刘孝雨的住处,他以横幅“家和万事兴”和“平安为福”的行草相赠,落款印章是“刘孝雨”,不过,看那字的劲道和气势,绝非一两年功力所能书写。事后听人说,买字的人有不少还真冲后边的落款而来。

  从认识刘孝雨那天,我就认为他一直生活在自己营造的梦幻中,现在梦醒了,他应该有所觉悟了。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