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男孩频遭父母毒打楼道栖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7日02:46 中国青年报

  呼乐乐 本报记者 孙海华

  6岁的男孩江江(化名)有着特殊的童年:不到两平方米的楼道,是他学习、玩耍的地方。有时,他甚至不得不蜷缩在堆着废旧报纸、饮料瓶的狭小空间里,度过漫长的黑夜。而他的家,就在短短的几级台阶之上,那是一扇时常紧紧关闭的大门。

  2007年5月,江江的不幸遭遇被一位好心网友贴上网络:“五一期间,我到西安游玩,在我寄住朋友家的楼道里,一件令人痛心的事天天都在上演。主角是一个6岁的男孩,他几乎天天都会遭到父母毒打,并且不让回家,有时甚至会在楼道里度过漫长的一夜。楼道成了孩子读书学习的地方,夜里楼道的声控灯随着孩子的一声声喊叫不断地点亮,孩子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借着微弱的灯光读书写字……”

  “在每天两个馒头的生活中,孩子维持着自己弱小的身躯。在他心中,我想早已没有节日的概念,因为就五一节当天,他照例遭到父母的毒打。还有一次,父亲要求背书,母亲要求写字,孩子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换来另一方的毒打……据邻居们讲,这样的状况已经维持了几年。”帖子的最后,这位网友痛心地说,“我不知道在孩子身上这样的折磨还要维持多久,他何时才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这篇题为“一个需要拯救的孩子”的帖子,引起当地媒体《华商报》记者的关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父母感情不和,江江出生后,家里就没断过争吵,江江也常遭到打骂。2005年,一场变故又突然降临:江江父亲打工致残,家庭重担落在了江江母亲一人身上,家庭矛盾激化,6岁的江江更成了父母的出气筒。每天放学后不准进家门,不准回家做作业,甚至能否回家睡觉,也要看母亲的心情。江江幼小的身躯随时可能遭到家人的痛打。

  江江的遭遇见报后,在当地掀起一阵波澜。众多市民对此表示气愤,希望能够帮助或者收养江江,给孩子应有的家庭温暖。有心理学专家专程登门与江江的父母沟通,希望能够挽救这个家庭。

  多方关爱唤醒了江江父母的心灵。“孩子是无辜的,家庭变故、经济困难都不能当成伤害孩子的借口。原来的江江聪明伶俐、学习不错,现在却常常一个人闷声不响,是我们欠儿子的太多了!”

  终于,江江可以告别楼道,回到自己的家了。但“楼道男孩”事件带来的思考却远未结束。

  在我国,类似事件已不鲜见:广东一名15岁少女被锁着10斤重的铁链,为养父母放鸭养猪;甘肃一女童从小遭受打骂,最终被养母剪掉三只脚趾、撕破嘴唇;青岛一名10岁男童偷了家里4元钱买零食,竟被母亲用针缝住嘴唇,而此前他也常常遭到父母打骂……为什么直至发生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这些孩子的悲惨遭遇才能引起社会重视?

  采访中,江江家的不少邻居告诉记者,江江的遭遇在小区里尽人皆知,遗憾的是,大家没有办法帮他。“起先也有不少人看不过去,上前规劝,但到后来都不敢劝了。一劝,江江的父母火气更大,打得更重。况且,这毕竟是人家的家事,外人除了劝几句还能做什么?”

  社区出面调解,也是屡屡碰壁,而警方对此竟也“无能为力”——父母打骂孩子,常常被社会淡化成“家务事”,民警赶到现场,往往只能批评教育,没有办法对其父母予以实质性的惩戒。

  “社区和警方的尴尬,反映出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中的一些现实问题。”有法律专家表示。虐待儿童现象在各个国家都存在,但各国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法制健全程度,却不尽相同。在美国,儿童受到虐待可以报警,救助人员会立即出手;同时,政府依托健全的法律法规追究其监护人责任,并将孩子送入社会福利机构。

  但在我国,在“棍棒之下出孝子”、“清官难断家务事”等传统观念下,社会力量的干预力度往往有限。同时,限于资金、人力、工作范畴等因素,妇联、儿童权益保护部门所能提供的帮助毕竟有限,即便最终有警方出面,追究了施暴父母的法律责任,但失去监护人的孩子的生活又该由谁照顾?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陕西尚没有一家专门接收受虐儿童的福利机构。

  法律专家表示,要让每个孩子快乐成长,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尽快改变人们的旧观念、形成一个保护未成年人的环境和氛围外,更需要政府重视,尽快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儿童救助体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7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