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真假之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10:31 央视《世界周刊》
丽莎,37岁,和她的男友住在荷兰阿尔海姆。 2007年3月,丽莎被检查出患了脑瘤,将在半年内死去。 [同期]丽莎 我不想再做手术了 因为那没有意义 我只想让自己的最后时光 尽可能过得快乐一点 丽莎开了一间花店,几周前她把花店卖了 她无法继续儿时侍弄花草的梦想。 但是她决定做一件对自己来说意义重大的事情 [同期]丽莎 我想捐出一个肾脏 …… 我想把自己的肾脏捐献给 一个真正懂得珍惜生命的人 希望得到这份特别礼物的人 能够愉快地享受生活 ##康辉 谁会得到的丽莎的礼物?谁是那位真正懂得珍惜生命的人? 2周来,成为整个欧洲街谈巷议的话题。 而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起源于一档亦真亦假的电视节目。 ##正文 《大捐献秀》是荷兰巴特电视网BNN最近推出的真人秀节目。 在节目中,丽莎从25名血型和她相同的肾病患者中挑出3位候选人。通过考察他们的背景,了解亲戚朋友的评价,和他们进行交谈,再加上场外观众的投票来决定她的肾脏将捐给谁。 BNN电视台主席迪利奇说,与众多排队等候供体的肾病患者相比,参与节目的患者实属幸运,因为他们获得器官捐赠的机率大得多,这是三选一。 2007年5月25号,《大捐献秀》开始播出。迪利奇说,之所以选择这个日子是为了纪念BNN电视台的创办人巴特。 巴特·格拉芙,9岁时因为车祸失去了肾脏,接踵而来的病魔又使他停止生长。但巴特顽强活了下来,成为荷兰最著名的电视主持人之一、喜剧演员和作家。1996年,巴特接受肾移植,曾经有过3年最快乐的时光。 但2002年5月25号,巴特因为得不到到新的可供移植的肾脏而去世,那一天正好是他35岁的生日。 ##康辉 尽管主办方说这是一期充满温馨和真情的节目,收看过程中也不时能给人带来感动,但一旦节目形式和“真人秀”挂上了钩,争议和指责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正文 “用三个被病痛折磨,靠透析维持生命的病人争夺一个肾来增加电视收视率的节目你忍心看吗,哪怕是用手堵上眼睛从指缝里看?” ——荷兰《电讯报》对节目中活人捐肾的残忍话题提出质疑。 还有人则指责《捐献秀》纯粹是商业炒作,创造了真人秀的新低俗记录。 其实,bnn电视台是真人秀的鼻祖。1999年BNN推出了第一台真人秀节目《老大哥》,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同时它的一些节目也以格调低俗而为人所诟病。比如2006年7月 4号,温布尔登网球赛女单1/4决赛,一位一丝不挂的壮汉闯进球场,令网坛美女萨拉波娃花容失色。裸奔者就是bnn的主持人兰提加。他当时正在制作的真人秀节目名字叫《死也要试试》。 [同期]萨拉波娃(狂笑) 我真地没看那个家伙 如今,bnn再次把严肃的生死问题恶搞成了娱乐。就连荷兰首相和欧盟卫生委员也看不下去了。 [同期]欧盟委员会卫生和消费者保护委员 基普里亚努 从个人来讲我不高兴 我个人所看到的是 (节目)利用一个非常敏感 感情化的 生与死的话题 来达到商业目的 因为这不是一个慈善节目 而是商业活动的一部分 荷兰许多民众对电视台提出抗议,要求政府下令停播该节目。但2007年6月1号,《大捐赠秀》还是在120万观众面前播出了大结局: [同期]主持人 你现在能宣布你要把肾脏捐给谁吗? …… 丽莎 让荷兰人知道谁将得到肾脏? 请宣布你的选择 [同期]丽莎 那个将得到我肾脏的人是 ##康辉 如果按照原先设计的那样,丽莎从三名患者之中选出一个她要捐肾的人。 我们今天的故事也就就此打住了。 但就在最后紧要关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正文 [同期]丽莎 那个将得到我肾脏的人是 将是今晚真正使我感动的人 这个人是 …… [同期]主持人 请打断一下 …… 我们说这位丽莎 她的实际名字叫列奥尼 是一名演员 她其实非常健康 [同期]BNN 主席 德里奇 今晚你们看到的节目 是故意设计出来的 我们欺骗了你们 但这不是一个笑话 这是非常非常严肃的事情 …… 德里奇说,他们之所以在节目中作假,是希望以此唤起人们对器官捐献的关注。每年在荷兰,有200人因为没能获得可供移植的器官而死亡。而在过去7天里,因为这档节目的播出,谈论器官捐献的人比过去7年都多。6月4号,BNN电视台宣布,已经有5万人表示愿意捐赠器官。 [同期]卡洛特 参加节目的肾病患者 我想让这个世界醒过来 但是没有想到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 这个世界睡了很久了 非常久了 荷兰就是这样 人们太懒惰了 以至于不想填写一张(捐献)表格 或者他们有奇怪的原因 政治家们也无动于衷 他们也应该填写表格 原先对节目大加指责的荷兰首相巴尔克嫩德也表示,节目能起到作用他感到很欣慰。 采访议员 记者:您是器官捐献者吗? 不,但是我希望你能这样问: 我将在这周什么时候填写捐献表格 记者:因此,这个大捐献者节目是有用的? 哦,至少多了一个新捐献者 ##康辉 就这样,到了最后,这个故事还算有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但是有关这个假亦真来真亦假的《大捐献秀》的争论还远没有结束。 因为在真假之间摇摆的不仅仅是我们对慈善事业的关注,更有着道德和伦理等方方面面值得思考的东西。 在这个消费社会里,为了达到慈善的目的,难道非要采取商业炒作、大爆噱头的“真人秀”的方式才能引起社会关注吗? 7天之内固然能够吸引到足够的眼球,但7天之后,当另一场真假难辨的《真人秀》上演时,人们还会一如既往地记起以前的话题吗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