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推荐:郑复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7日12:27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推荐:郑复生(图)
残疾人郑复生(资料图 来源:新华社)

  在古城徐州,有一个特殊的团队。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重症、绝症患者,然而他们承受着病残的痛苦,为素昧平生的残疾人、重病患者、特困家庭募捐、义卖、义演、助残济困,历时已十年之久,甚至死亡都未能终止他们关爱他人的努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心缘”———因爱心而结缘。

  生命因爱而复生

  郑复生是志愿者组织“心缘”的创办者。

  1967年出生的郑复生原名郑学军,1988年,刚参加工作一年的他突患罕见的强直性脊椎炎。这种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患病者最终全身关节强直,失去活动能力,成为“活着的僵尸”。

  患病前,郑学军活泼好动,喜欢旅游、读书、听音乐,“那时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幻想,甚至感到全世界的幸福,自己都已拥有。”

  噩运突降,粉碎了这一切。病情发作时,全身关节剧痛不止,身体僵直。工作单位将他辞退,医疗费停付。父亲也因带他四处求医,心力交瘁,中风去世,只剩下七旬老母与他相依为命。

  “夜里,我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母亲在黑暗里呜咽,今后会怎样?我怎么生活?我诅咒命运,我的心被怨恨吞噬。”他被噩运击倒了。

  是周围人的爱心驱走了郑学军的噩梦。1991年春,徐州市残联群工部主任刘振华得知他的不幸,从此每天骑着三轮车,往返20公里,接送他就医。刘振华的一位邻居是按摩医师,主动提出为小郑义诊。徐州人造毛皮厂团支部的16名团员得知此事后,组成接送小组,轮流排班,700多天风雨无阻地接送他治疗。

  徐州市民丁强,当年还是一名身体瘦弱的中专生,“他利用暑假陪我到外地求医,外出时我的吃喝拉撒全由他一人服侍。他每天早上帮我穿衣,倒大小便;晚上帮我洗脚,脱衣服,直到把我安顿在床上。那年丁强才刚满17岁。”郑复生说。

  “他们都与我素昧平生,却给了我至亲至善的爱。”1995年4月,徐州团市委等组织为郑复生筹集了一笔医疗费用,送他到南京治病。临上火车的一刻,郑复生含泪说出思考已久的决定:将“郑学军”这个名字改为“郑复生”,“我要让自己牢记,是社会的关爱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在南京住院期间,丁强等两名志愿者日夜照顾;一位胃癌患者多次硬撑着虚弱的病体送来捐款;一位南京老大妈每周两次在家煮好肉汤送到

医院;一位正在南京做生意的台湾女士赶到医院为他捐款数千元。

  经多方治疗,郑复生终于可以拄着双拐慢慢行走了。他说:“社会的关爱让我重新站立起来,我要用全部生命去回报。”

  贫穷阻抑不住爱的激扬

  1997年,郑复生迈出了回报社会的第一步。在徐州团市委支持下,他创建了“爱心书屋”和“心缘”志愿者服务队,徐州市民纷纷捐书,赵立成、顾园林等十多位

公务员、大学生成为服务队的首批队员。

  队员们向残疾朋友送书,帮他们洗澡、理发、读报、做家务,郑复生什么都做不了,却从不“缺勤”。他说,残疾人最需要精神的慰藉,我可以陪他们聊天、谈心。

  十年来,重新站立起来的郑复生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白天,他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到街头、广场,为重病、急病患者发起并组织义卖、募捐,或是到社区、学校组织义演、发表演讲,动员更多的市民、学生参与助残、环保、社区服务等公益活动。

  郑复生最常用的出行工具是一辆硬板三轮车。车子每一次颠簸,关节都硌得生疼。他经常被硬板三轮车磨破皮、磕出血,“都怪我,生病后太瘦了,皮包骨头,一磕就破。”有时为了赶时间,他也“打的”,志愿者们要放倒前排椅背,像装填炮弹一样把他往里送,如果角度不对,就要一次次地“退弹”“装弹”。“为了外出搞活动,我坐过各式各样的车。冷藏车最黑、最闷,救护车最上档次,非常舒服。”郑复生诙谐地说。

  在活动现场,郑复生坐不下来,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脚肿了,就让人把他直挺挺地放倒,躺在水泥路面上歇一会儿。

  每天回家后,郑复生还要用两只拐杖,一左一右把“散了架”的身体架在齐胸高的电脑前,在他建立起来的“志愿者网站”上逐条回复求助信息,写活动策划方案、演讲稿,往往一“架”就到深夜。

  郑复生在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后,母子二人一直仅靠每月400多元救济金、低保金生活。租住的两居室公房,房屋内墙皮脱落。郑复生身上的衬衫、裤子、袜子都打着补丁。床上铺着用广告布幔缝制的床单。

  多年来,郑复生收到的每一笔募捐,都交由一位会计义务代管,他本人不经手一分钱,也不接受对他本人的捐助。志愿者们看着他年复一年为救助他人奔波忙碌,自己却生计艰难,只好不露声色地带来一些纸箱、废品,让郑复生卖钱补贴生活。

  然而赤贫的郑复生也是“富有”的,多年来,他和他的团队累计为特困、病残家庭募集和捐助善款近50万元,助残济困1000多人次。

  用被点燃的生命去点燃更多的爱

  社会的关爱给了郑复生第二次生命,郑复生生命的光焰,温暖了更多的人。

  一次,郑复生被人抱着,到商务人士的聚会上为希望工程义卖明信片,经商多年的覃浩东被眼见的场景震撼了:“一个几乎失去了一切的人,却还在用最大的努力温暖别人,温暖社会。”后来,覃浩东自己患了脑瘤,6次做开颅手术,一度丧失记忆,原先的生意伙伴大多中断了联系,郑复生和志愿者们却像亲人一样关心她。病情缓解后,覃浩东也成为一名志愿者,每天风雨无阻地拎着沉重的资料袋,到政府、企业、社区、学校宣传,争取更多的人支持和参与公益事业。每隔一段时间她就要输液控制病情,有人说她是“不要命的神经病”,她回答:“与郑复生相比,我能动、能走,我更要用好每一分钟,为需要救助的人做更多的事。”

  董斌是一名半身不遂的脑瘫患者,每次搞公益募捐活动,他都摇着轮椅赶来,把募捐箱郑重地放在轮椅座位上,自己扶着轮椅,用一条腿站在一旁募捐。

  演员娟子,患白血病后获得了郑复生志愿者团队的救助,康复后,志愿者团队的每一场义演娟子都要登台,成为义演舞台上最美丽的舞者。

  吴拥军因患脊椎肿瘤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志愿者们不嫌脏,不怕累,长期坚持为他按摩,扶他锻炼。吴拥军后来成为团队的活动顾问,与队员们组成各种学习与兴趣小组。1999年他病情恶化,仍躺在床上书写志愿者活动计划。弥留之际他说:“从郑复生身上看到了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我无以回报社会,只有将这副躯体捐献,别无所求。”他平静地办理完遗体捐赠手续,走完了短短的29岁人生。

  目前,在郑复生1000多人的志愿者团队中,像覃浩东、娟子这样身患重症的队员已有100余人。多年来他们和健康的队员一起,组织各种公益、慈善、文化、环保等公益活动,参与和受益群众近百万人次。

  如今已战胜病魔、在一家健身中心任舞蹈教练的娟子说:“世界并不完美,生活总有缺憾。但在面对社会、生活的缺憾时,仍要坚定地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温暖、关爱社会,这是郑复生给我的最大启示。”新华视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