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傅女士与无名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9日11:47 温州都市报

  ■沈绍真

  本文的傅女士就是日前从芜湖赶来看望平民英雄卢丙会的安徽客商。

  而所谓的无名氏,是一位年约30岁骑自行车的妇女(据温州日报记者夏国胜13年前的报道记述)。1994年4月27日晚,市区双莲桥加宽工地附近一骑车女子遭遇抢劫,文成籍农民工胡绍秋挺身而出追捕歹徒,被多名同伙暴打,重伤不治牺牲……

  《温州日报》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对此进行了追踪报道,并以走访英雄家乡、民工论说胡绍秋等报道,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的社会公德,使之成为影响广泛的新闻事件。但在社会各界慰问看望、捐款救治胡绍秋,及胡不幸去世后社会对其家属倾情关爱(胡的妻子被一家企业破格录用,女儿被一幼儿园接收入园)的过程中,“某女士”却始终没有露面,故此只好称其为“无名氏”。

  作为参与报道的记者之一,有感于这位普通民工的高尚人格,当年5月10日上午在得知胡绍秋重伤不治的消息后,我即写了一篇言论《献上我们的哀思》:

  ……我们把出自心底的哀思奉献于这位素不相识的文成民工的灵前,是因为他为维护我们的社会治安,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英勇地献出了自己仅有34岁的年轻生命!他的英勇举动,不仅仅在于制止了一次抢劫,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弘扬了见义勇为的浩然正气,呼唤人们勇敢地投身到维护社会治安的行列中去。

  我们把心底的哀思奉献于他,还因为作为一名民工,他是普通而平凡的,他还是清贫的;社会给予他的不多,然而他却以无畏的献身精神,为自己平凡的民工生涯谱写了光辉的篇章,给我们社会留下了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他的死留给我们许多思考,一位山区民工尚能如此,作为受惠于他的牺牲的温州市民,我们又当如何呢?

  与此同时我还写了另三篇小言论,其中一篇《何以不见“芳容”》就是针对无名氏而发的:那位被抢劫的年轻妇女哪里去了?她为何至今仍不露面?作为当事人,在胡绍秋重伤之际她至少应到医院探视一下;在他死后,也应对其家属痛致哀悼。这位受舆论关注的年轻妇女的“无影无踪”是有些太不近情理了。

  ……这个年轻女人的“精明”,其实是缺乏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和公德道义的表现。我想我们大可不必因为这种不近情理的“精明”而感慨生哀……这种“精明”已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证明它没有市场,为道义所不取,舆论在呼唤弘扬正气。

  从卢丙会而想到13年前的胡绍秋,是因为英雄精神不死,英灵永在;从傅女士而想到无名氏,则是因为我感悟到了社会的公德和良知,及其力量。

  中国人是讲求大团圆的:勇士卢丙会获救了,傅女士也来温州表达了她对勇士的崇敬和感谢,公众的期盼和愿景——13年前未能如愿的诉求终于在今天实现了——温州媒体对卢丙会的报道可说是大团圆了。

  这个大团圆是来之不易的,她源于媒体为实现办报理念所作的多方努力,更有多年来媒体对社会正义、公德良知的弘扬和宣传。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