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小作坊大“钱”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30日10:54 桂龙新闻网-玉林日报

  博白县素有“中国桂圆之乡”美称,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博白县却不是龙眼生产大县,甚至连一个叫得响的有规模的龙眼生产基地都没有,那为什么偏偏博白成为中国桂圆之乡?

  长期以来,博白县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桂圆加工业,积极帮助该县农民增加收入。在政府优惠政策的鼓励下,该县农民争先恐后建设桂圆加工家庭小作坊,生产桂圆。桂圆加工家庭小作坊的发展壮大为该县创建“中国桂圆之乡”立下了汗马功劳。

  小作坊历史悠久

  桂圆加工业是博白传统的民间手工业,有悠久发展历史,而家庭小作坊在桂圆加工业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了解,该县清末就开始加工桂圆。当时桂圆加工方法简单。他们的加工方法与现在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情况下,他们先煮一下龙眼,然后才除去龙眼壳和核,做完这些工作后,他们就把龙眼肉放到灶头上烘烤,直到完成最后一道工序。有的地方,先烘干龙眼然后才取出龙眼肉。据凤山镇龙城村炕子尾队的90岁老人秦永福老人说,18岁那年,他在他母亲的指导下第一次加工桂圆,那时候他什么都不懂,他母亲教在灶头火炕铺好瓦片,把灶头改造成龙眼炉。经过简单改造,一个龙眼炉便出现了,不仅方便而且还能搬动。秦永福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那一年他赚了七毫银。

  新中国成立以来,博白桂圆加工业遇上了发展的春天。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博白桂圆加工业成了集体经济的一部分,凤山、三滩等乡镇部分村都加工生产桂圆。改革开放后,桂圆加工业又由集体经济转变为个体经济,很多具有经济头脑的农民纷纷建设桂圆加工家庭小作坊进行桂圆生产。

  经历长期的发展,加工桂圆的家庭小作坊规模越来越大,遍布乡镇各村屯,如凤山镇龙城村糯禾冲片,每家每户都是一个桂圆加工家庭小作坊。据不完全统计,糯禾冲片三四千人口每年生产桂圆肉10万公斤以上。

  技术创新质量高

  桂圆加工最讲究烘烤技术,否则就生产不了色香味俱全的桂圆肉。为了生产出最好的桂圆肉,博白人民不断累积经验,改进加工技术。在一代代的努力下,博白桂圆加工烘烤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烘烤桂圆的炉子也不断推陈出新,发展成风车炉、电炉。以前的龙眼炉,不仅工作辛苦,而且生产的桂圆很少,一个龙眼炉只能装下三四十筛龙眼,一天最多也只能加工三四十公斤桂圆肉,并且一不小心就会烤焦龙眼,但是风车炉、电炉则不同,特别是电炉,温度很高,加工速度很快,不仅减少了烘烤时间及烘烤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桂圆肉产量和提高了桂圆肉的色香味等质量,最重要的是它让烘烤人员吃上了定心丸,不用整天都担忧烤焦龙眼。一个电炉能够装下200多筛龙眼,一天能加工桂圆肉100至200公斤,而烘烤时间一般只用六七个小时就可以烤出一筛色香味俱全的桂圆肉。

  成行成市通四海

  虽然博白桂圆加工历史悠久,但是直到改革开放后才真正成为一大产业。20世纪80年代,博白桂圆加工业略具规模,一些精明的农民则联系广东老板,收取他们一点手续费帮助他们代理收购桂圆肉,如凤山镇龙城村的李朝成、秦华林等人则成了广东老板收购桂圆肉的第一批代理人。

  90年代,受到市场经济意识熏陶的博白人民不再满足只帮助老板代理收购,他们带上桂圆肉样品,走广东赴上海,积极向外人推介自己的特产,同时在自己的家乡他们又开始摆设摊位,销售桂圆肉。在大家的努力下,博白部分桂圆肉生产大镇的桂圆肉销售已成行成市,吸引广大的外地客商。如三滩镇,无论是圩日还是平时,都可以看到人们销售桂圆肉的情景。每到桂圆生产旺季,从外地销往该县的龙眼,每天达30万公斤以上。

  博白渐渐打响了桂圆肉的牌子。目前,香港、澳门、广东等地的老板纷纷慕名前来购买桂圆肉。同时四通八达的销售网络也带富了博白的农民。

  来源:玉林日报

  责编:李晓花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