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神秘慈善组织"辛文"22年资助4000贫困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4日11:25 国际在线

  

神秘慈善组织"辛文"22年资助4000贫困生

  徐洪艳成了一名老师

  提示:

  这是吉林市一个神秘的民间慈善组织。1985年起,他们以低得不能再低的姿态,持续地做着一件事——资助品学特优、家境特困的学生。

  22年来,数千贫困学生接受过资助,数以万计的孩子接受过思想引导。

  他们沉在生活的底部,默默无闻,一直远离公众的视线。多年来,各级政府、慈善组织、新闻媒体,众多受资助者都曾尝试寻找他们,想当面说声“谢谢”,但只找到蛛丝马迹。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辛文”。

  2006年4月28日,吉林省召开首届慈善大会,大会表彰了一批慈善爱心组织和爱心志愿者。

  在这些受表彰的人当中,惟独一个名为“辛文助学会”的组织没派人来领奖。至今,那面锦旗仍然挂在吉林市慈善会的墙上。

  很多人好奇,辛文到底是谁?在哪里?

   第1部分

  不是“辛文”的辛文们

  今年8月,徐洪艳结婚了,她在学校附近饭店办了酒席。突然,有一个穿着破旧、但很干净的老太太出现在门外。老人拽着她的手,硬要塞给她100元钱。她就是那个她曾资助过的辍学男孩的奶奶。但是,徐洪艳说什么也不肯收。她知道,奶奶要扒10多天的白菜,才能赚来这些钱。

   徐洪艳的故事:

  一次资助全程是这样进行的

  “没有辛文,我不会是现在的样子,也不可能成为一名教师。”8月31日下午,在一间明亮的教室里,吉林三中初三二班班主任徐洪艳说。

  为学费发愁的她接到一封信

  如果不认识辛文,当她2002年1月31日晚上捡到1.49万元现金时,也许无法终止住狂野的心跳。那时,徐洪艳是吉林化工学院特困大学生,正在为新学期学费发愁。捡钱的那个晚上,她没睡觉,想了很多,顺手拿出日记本,扉页上写着一句话,“人格是最高的学历”。日记本是辛文助学会送给她的。天亮时,她作出一个决定,把钱送回去。2002年,她因为拾金不昧被评为吉林市文明市民。

  为何这句话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事情还得从2000年8月25日说起。这一天,她接到了一封莫名的来信,署名“辛文助学会”,问是否愿意接受他们的帮助。此前,她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个喜讯只让她高兴了几秒钟。当时,她父母下岗,父亲得了脑血栓,母亲卖菜、卖水果,刚够家人吃饭,弟弟还在上学。就在同学们去大学报到时,她还在顶着烈日卖雪糕、水果。晚上,她只能躲在被子里,默默流泪,对于上大学,她几乎绝望了。

   徐洪艳的班主任收到了一封信

  也是在8月25日这一天,徐洪艳的班主任迟老师也收到了一封信,一封辛文写来的信。信中说:“近闻徐洪艳同学是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因其家庭经济困难要辍学。若事实如此,我们愿意帮助她完成大学学业……说明:您找不到我们,有事请与我们的爱心大使高喜文联系。”迟老师为学生做了书面证明,徐洪艳也写了一份申请书交给高喜文。

  吉林化工学院领导收到了一封信

  可是,辛文助学会自身也遇到了困难。2000年9月18日,辛文给吉林化工学院领导写了封信,信中说:“听说考入贵校的徐洪艳同学,因家境特困尚未入学,我们感到自己的乏力,极为愧疚,无法接受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现实。今年,我们已资助20余名大中专院校双特生,计划并承诺资助其至毕业。现已没有经费再资助徐洪艳同学,经全体成员讨论决定将资助活动超负荷运转——带上徐洪艳同学,可是,我们一时筹措不到全部费用,故斗胆提请你们协调,我们暂为她交上其他费用1000元,学费暂缓,先让她入校可否?”

  吉林化工学院领导读过信,非常感动。当天下午,徐洪艳迈进了大学校门。在楼梯的拐角,她看到了高中同学,她们拥抱在一起。

  每周她都能接到辛文的电话

  当年,“十一”假期刚过,徐洪艳收到了辛文写来的信和赠送的《现代汉语词典》、《牛津英汉词典》。信中写到了很多她想知道的事:关于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及需要注意的事项,随信还寄来一张100元面额IC电话卡。最后,辛文要求徐洪艳及时查收每学年资助她的400元钱。

  10月11日,辛文在信中建议徐洪艳参加专升本函授辅导班,以便日后报考研究生。“如果你同意,关于考前辅导费,我们替你请求培训学校免去一部分,剩下的我们替你交上。关于本科函授段的费用,我们替你交上一部分……”

  徐洪艳牢记着信里的话,按照建议,一步步学习,不管刮风下雨,从未耽误培训班补习。每周,她还能接到辛文的电话,鼓励、安慰和建议,那是一位男士,声音温暖、宽厚,后来也有女士打来电话,有时他们一唠就是两三个小时。

   她义务做家教2000多小时

  她被辛文深深地感动了。之后,在学校附近的夜市举起了“义务家教”的牌子。在人群里,有两个八九岁、衣着破旧的孩子久久地望着她,不敢上前和她说话。一问才知道,这是两个贫穷的孩子,有着和她相似的家境。于是,他们建立了信任,她成了孩子的义务老师。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提高。教师节那天,8岁的丽丽突然塞给徐洪艳一只精美的钢笔。这事儿,让她有些手足无措,她了解孩子的家境,婉言谢绝。丽丽哭了:“老师,这是我用省下的饭钱给你买的,你收下吧,一定要收下啊!”徐洪艳也哭了。大学期间,她义务做家教2000多小时。

   她也开始资助贫困学生

  徐洪艳说,辛文精神,就是接受爱,懂得爱,施行爱。2001年3月,她听说桦甸老乡宋晓宇、宋文波双胞胎兄妹面临辍学,她拿出勤工俭学挣的2000元钱,捐给宋家兄妹。但是,宋家父母把钱退了回来,好意谢绝了。徐洪艳并没放弃资助计划,不久她开始资助吉林市一名贫困学生。

  凭着刻苦学习,徐洪艳拿到了国家一、二等奖学金,加上勤工俭学的费用,她凑够了学费。2003年夏天,她大专毕业,并取得了函授大本文凭,应聘了一些单位,但都碰了壁。当她再度迷茫时,2003年8月13日,一个熟悉的声音出现了,“我们帮你联系了几家学校,你可以选一家去面试。”经过试讲、投票,徐洪艳成为吉林市第四十九中学教师(现在吉林三中)。通过徐洪艳的推荐,每学期开学,辛文助学会在吉林三中选择十名双特生,每人捐助50元,用于购买学习用品。

  对辛文的感激,徐洪艳一直记在心底。当时,她每月工资是500元,除了吃饭、零用,把省下的钱存起来,两年后终于攒够3000元。其中,一部分还给了辛文助学会,另一部分还给曾经借钱给她的人。这3000元是当初函授大本的学费。

   失学孩子让她有种很深的愧疚

  吉林三中地处吉林市乌拉街镇,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去年,徐洪艳班里一个男孩辍学了。男孩5岁那年,父母离婚,母亲走了,父亲在外地打工,他跟着奶奶过。秋天,老人帮别人扒白菜,冬天出门打零工。每学期开学,徐洪艳都会资助男孩一部分杂费。她希望他能好好读书,考上大学。但是,懂事的男孩实在不忍心拖累奶奶,辍学了。徐洪艳一次又一次去找他,试图说服他,可是没用。这事,她很难过。作为老师,她有种很深的愧疚感。

  今年8月,徐洪艳结婚了,丈夫是军人。暑假里,她在学校附近的饭店办了酒席。突然,有一个穿着破旧、但很干净的老太太出现在门外。老人拽着她的手,硬要塞给她100元钱。她就是那个辍学男孩的奶奶,不知道怎么表达徐老师对孙子的关照。听说她要结婚了,老人攒了好久的钱,送过来表示一份心意。但是,徐洪艳说什么也不肯收。她知道,奶奶要扒10多天的白菜,才能赚来这些钱。

  曾经,徐洪艳到处寻找辛文,希望能当面说声谢谢。现在,她决定不找了。她说,既然辛文要选择这种隐姓埋名的资助方式,一定有自己的原因。现在,她还能经常接到辛文的电话。近年来,徐洪艳经常参加辛文助学会的活动。每次回来,她都会把见闻讲给学生听。去哪了?去了永吉藏族班、四中、医院、精神病院。她希望孩子们也能感受到辛文,而这些鲜活的实例胜过枯燥的说教。

  1

 [1] [2] [3] [4] [5]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