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成都实践 水稻丰产收获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5日03:38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成都的两次短暂停留,为成都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作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所在地的郫县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提出2010年在全县推广“种三产四”丰产工程10万亩的宏伟目标。与此同时,我市各区(市)县又结合本地自然气候条件,在水稻栽培技术和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尝试,在郫县“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彭州、双流、邛崃等地收获颇丰富。

  郫县经验活用 明年核心示范达1000亩

  “今年,我们在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四川省‘三百’工程等项目的支撑下,已全面启动了‘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试点。”郫县县委书记杨洪举告诉记者,该县在唐昌镇战旗村和安德镇泉水村,分别建立了200亩的核心区。产量调查表明,平均亩产为681.6公斤,最高亩产达到800.2公斤,超过了653公斤,即比郫县2001年—2005年的平均亩产490公斤增产33.3%,展示了进一步增产的潜力。

  “‘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在郫县的初战告捷,得益于专家团队的坚强支撑。”郫县农村发展局有关人士指出,该县依托成都分中心和四川农业大学专家组,利用国家粮食丰产工程创新的优化定抛技术、机插秧技术和三角形强化栽培技术,充分挖掘超级杂交水稻的产量潜力。同时,县委、县政府今年还进行了专题研究,为项目提供了40万元的资金支持,并通过促进土地流转,实现业主经营规模,达到“种三产四”的目标。

  而此前成都分中心的成立,更是政府、科研单位、民营企业联手的一个范例。2005年8月,郫县县委书记杨洪举、县长范毅等专程赴长沙,拜访了袁隆平院士及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协商,当年9月20日,袁隆平院士领军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郫县政府以及四川一家民营企业在湖南长沙举行了“合作共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的签约仪式。于是,成都分中心就这样不为人知地开始了筹备工作,县财政出资300多万元,完成科研用房和试验、示范田等配套建设任务。

  “袁隆平院士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让世界人民远离饥饿。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他的这个梦想一定会在郫县实现。”杨洪举说,郫县计划在2008年建立“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核心示范片1000亩,示范1.5万亩;2009年建立核心示范片1万亩,示范6万亩;2010年在该县推广10万亩。

  双流县节水试验 遇旱仍能保持高产

  去年,全省范围内的旱情给我省农业种植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抵制旱情,探索节水型农业种植技术,今年起,省科技厅启动了全省“节水农业技术示范”试验项目:从2007—2010年,在全省17个市(州)分别建立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示范点20个,进行现代节水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示范推广,每个示范点1000亩。

  双流县彭镇常存村作为我市的唯一试点项目村,承担了该技术的应用任务。7月18日,当记者来到常存村时,只见大片水稻在轻风吹拂下荡漾起碧绿的“波浪”,试验区的1000亩水稻正茁壮成长。从前期的翻田栽秧子,到“孕穗”阶段,该片区平均每亩水稻田节省了80立方米水,但其长势还和旁边的水稻一样好。

  双流县彭镇常存村位于都江堰灌区,其水源和土壤条件都具有典型的“成都平原特质”,因而首当其冲,作为我市唯一一个承担示范的项目区,承担起为成都平原农业节水总结技术经验的重任。

  要降低稻田对水的需求量,不是一蹴而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一套整体的技术实施,从收集秸秆歇田到栽秧、蓄水的全过程都有讲究。专家介绍说,节水主要通过四个阶段来完成:第一个阶段是歇田时采取秸秆覆盖保水方法,降低农田水分的蒸发量,具体措施是收割秸秆时保留20—30厘米的秸秆桩,然后将收割过后的碎秸秆均匀地撒在秸秆桩上,形成一层遮阳膜,阻挡阳光直接晒田,为土壤保存水分;育秧也有讲究,全部采用旱育秧,与传统育秧相比,旱育秧可以节省60%的水分;由于使用了旱育秧技术,栽秧时稻田无需翻耕,直接将旱秧均匀地抛撒在田间,秧苗丰富的根系就可以自主抓地生长,不仅降低了水量需求,同时由于免翻减少了稻田水分的渗漏,可以节省大量水分;在秧苗生长后期的管理中,及时通过晒田、浅水浇灌、间隙浇灌等方式实施对稻田的用水管理。通过四个环节的节水,可以大大降低稻田用水量。

  据了解,常存村水稻试验片核心区总面积为1000亩,采用Ⅱ优7号良种、丰优香粘等水稻品种。专家介绍,通过前期的努力,目前该片区的水稻长势良好,“孕穗”成功,这表明节水种植水稻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它同时也为成都平原推广节水种植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彭州市三围栽培 创成都平原高产纪录

  “挖方面积0.24亩,收获稻谷湿重227.2公斤,水分含量28.33%……”日前,专家鉴定小组对彭州市濛阳镇的优质高产水稻进行了产量测定,数据表明,该高产优质水稻示范片的亩产为788公斤。

  据了解,该示范片位于濛阳镇双林村,种植水稻品种川香9838,采用三角形强化栽培技术。据专家介绍,成都平原由于光照不足和温度较低,水稻单产量一直不高,突破粮食单产一直是科学攻关的重点。

  “你看,像这样三株秧苗围成一窝,光线无论从哪一面来都不会互相遮挡。”指着示意图上的图形,彭州市农牧局粮油土肥科高级农艺师邹恒贵向记者介绍三围强化栽培的方法。据介绍,三围强化栽培的这种分布插秧,大大提高了秧苗对阳光的摄取量,增加了光合作用。

  除了分布的形状独特之外,三围强化栽培对每窝秧苗之间的种植间距也作出了改动:一般的宽窄行,每窝秧苗之间宽距为30厘米,窄距仅20厘米,但三围强化栽培每窝秧苗的间距都均等,均为40厘米。间距的扩大,使秧苗能摄取到更大面积土壤里的营养,可以增加秧苗的有效分蘖期,使其生出更多能结穗的主秆。两者结合,可使水稻的产量大大提高。

  据彭州市农牧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之所以选点在该市示范种植,是因为双林村和桂桥村这两个点的光照量和热能稍显不足,正是典型的成都平原的气候特征;同时这两个点又是农业试验的老基地,基础条件较好,群众对新技术的认同度较高,如果项目取得成功,对农业产业的带动作用将比较大。

  三围强化栽培在种植上也有技巧,据介绍,采用这种种植方法,插秧子的时间比传统种植提前了半个月左右,可以增加秧苗的有效分蘖期;此外,由于大量分蘖对养分需求的增加,这种栽培每亩比常规栽培要多耗用2公斤氮肥。三围强化栽培首次在濛阳、九尺等镇示范种植运用。

  在基地管理人员的精心呵护下,虽然经历今夏的干旱,但示范片区的水稻仍然获得了好收成。“事实证明,成都平原种出高产优质的水稻并不是神话。”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彭州的这片示范区种植出高产优质水稻,对提高粮食单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据了解,彭州今年在双林村和桂桥村采取三围强化栽培,粮食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其中核心种植片区100亩,1000亩示范区,10000亩辐射区。

  邛崃市土地集中 规模化集约化促高产

  稳定粮食产量难,种粮增收更难,矛盾怎么解决?对此,我市又开始了粮食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探索。2006年4月,成都市优质粮食集体化集约化经营把邛崃市固驿镇仁寿村作为试点,实施粮食生产“规模化、集体化、集约化、标准化、社会化、品牌化”生产。

  今年该市又在高埂镇长风村、冉义镇共富村实施3000亩示范区。该市以稳定粮食总产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制度设计目标,通过实施规模化生产,提高优质粮食的标准化水平,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稳定并提高粮食产量,确保优质粮食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

  采取业主成片租赁土地的方式,推动土地向业主集中,实现粮食规模经营,探索建立促进土地规模流转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集约化程度和农业有机构成,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在试点区建立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合作的公司,并成为规模种植经营粮食的业主,达到试点区农民增收、龙头企业盈利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三赢”局面。

  2006年,由于试点区采用规模化生产和大量应用农业机械,再加上大量采用新技术、推广高产新品种,改变了传统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局面,使单位面积的土地产出率得到提高,水稻亩产也从原来亩产418.6公斤增加到467.5公斤,增产48.9公斤,增产11.7%。预计今年的产量还将上升。

  粮食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升。试点区推行标准化生产,并普遍采用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实施改良土壤和环境、品种优化更新、投入品无害化等多项新技术,粮食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升。项目区优质稻谷的收购价也比项目区外的其他田块稻谷收购价每公斤高0.10元,达到1.6元/公斤。

  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在邛崃的示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今年,我市又以邛崃项目为主体,各县(市)为骨干,搭建一个粮食规模化生产、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网络体系。全市在8个县(市)试验示范30个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30个食用菌蔬菜新品种,同时,推广10项实用配套技术。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