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水利老专家为高新区排洪献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6日09:37 云南日报

  昆明高新区今年连发3次大面积淹水,最深处达1米。如何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原高级工程师、77岁的徐才俊前天接受记者专访,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不提倡增修排水渠道,认为现有的新老运粮河的比降或附加比降不够是淹水的根本原因,深挖渠才是科学减灾之路。

  高新区屡次遭淹为哪般

  徐才俊掌握了详实史料,他说,50多年来,昆明市为防治洪水灾害投入了较大的人力和物力,城市上游主要河道的洪水已基本被控制,可从上世纪80年代后,不少城区汛期经常被淹,根本原因还是人们的认识有局限性,制定的工程措施不能完全奏效。以高新区为例,1986年6月7日,西白沙河水库降雨量173毫米,雨后人民西路路面漫水长度至少1000米,公路上下被洪水连成一片,米轨铁路就像漂浮在水中的一根绳子,经测算洪水流量至少100立方米/秒以上。1957年9月15日,大普吉日降雨量256.7毫米,洪水淹没老农校球场,距校门底部高差不过0.5米,比1986年的洪水大得多。1992年修建高新区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民西路6个涵洞的阻水作用,其行洪能力合计才40立方米/秒,而高新区设计的各河流行洪能力合计60立方米/秒,两者相差20立方米/秒,因此,洪水必然经常光顾高新区了。

  增加河宽和条数难奏效

  徐才俊说,市区南面流向滇池和草海的行洪河渠共有20多条,密度之大,国内少有,但没有彻底解决城区暴雨洪水灾害。因此,靠增加河渠宽度和增加河渠条数来提高行洪能力,都不是很奏效。他希望人们在改造高新区行洪工程中努力创新。 高新区防洪在于深挖渠

  徐才俊认为,高新区科学减除洪灾之路在于深挖渠。他说,高新区至草海的地面坡度约一公里降20厘米,这一比降无法加大,现有建筑材料的糙率(润滑度)也无法再大幅度降低,唯有加大水力半径才能大幅度提高行洪能力,要加大水力半径就必须加大渠深。

  他还通过计算得出这样的结论:同样的过水断面深渠行洪能力大于浅渠,12条小渠不及一条渠的一半。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很多,成都市的府南河望江楼段,河底比上世纪40年代大幅度挖深,解除当地暴雨洪水灾害的效果十分显著。1974年,滇中某市对一条长3460米的河道截弯改直后又几度加宽但没加深,行洪能力提高不多,该市仍然不时遭受洪灾。

  小底坡深渠有3大优点

  徐才俊介绍说,滇池水位为1887米左右,高新区海拔为1889米左右,高新区深挖渠必须做到渠道入滇池口高程(海拔)控制在1885米以下,还要减小底坡。0度坡也未必不可,只要安全,便于施工又能节约就行。这种渠道全靠附加比降的能量行洪,暴雨洪水大多从渠道上游加入,洪水越大附加比降也越大,流速也越快,行洪能力也就越大,所谓的滇池顶托也就不存在了。他还介绍了小底坡深渠排洪有3大优点:第一,渠道上段水位接近滇池汛期限制水位1887米,水面与地面高差大则加大,便于排除当地暴雨洪水;第二,加大了主干渠的行洪能力;第三,便于清除渠内沉积的泥沙和污物,减少渠内污染物被冲到滇池。

  有针对改造新老运粮河

  对解除高新区洪灾,徐才俊提出了原则性建议:高新区的防洪标准应为100年一遇,是现有行洪能力的两倍以上;新运粮河要适当加宽、大幅度加深并向上游再延长;增开一些东西向的导洪管渠,将西边山坡洪水和经常淹水地段的洪水及时导入新运粮河;老运粮河要全线截弯改直,深挖,适当加宽,上段可采用小底坡,下段可采用0底坡。

  本报记者周平洋(春城晚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