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61岁老汉两次深井救人不言报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8日01:10 燕赵都市报

  本报驻邯郸记者 邢云 文

  杨章平,61岁,大名县西付集乡中户村人。自2005年开始至今已先后两次下到20多米的深井救人,周边群众称老杨为"活雷锋"、"英雄"。对此,老杨常"呵呵"一笑,"我哪有那么高尚,自己就是做了一些好事而已。"

  9月5日,记者赶到老杨家采访,只见老杨家里穷得叮当响,偌大的院子里一东一西两个房屋,墙壁四周透着空隙,房顶上遮盖着一张塑料用来遮雨,屋子里的摆设更为简陋,陈旧的桌椅“缺胳膊短腿儿”,用砖头支撑一张床板以做休息……即便生活如此困苦,老杨却时常助人,不图回报。

  ■两次深井救人

  2005年6月中旬,杨章平第一次下井救人。那天下午,一名妇女落进中户村村东的一口机井里,深达28米的机井里还有水,落井人危在旦夕。一名消防队员几次欲下井救援,无奈仅33厘米的井口过窄,救援一度陷入被动。当时,老杨和儿子正在地里干农活,听说此信息后,也赶到了救援现场。老杨见状立刻自告奋勇下井,儿子担心他有危险,坚决不同意。老杨训斥说,现在家里还轮不到你做主,救人的事非同小可,我说了算!

  身高仅150厘米左右的老杨有着一付好身板。他不顾儿子反对,在身上系了安全绳,头朝下进入井中。当老杨下到近30米深时,终于触摸到落井妇女。老杨将双套捆住落井人的手,紧握对方手臂,大声喊道:“拉!”仅10分钟左右,老杨便在营救人员的帮助下将落井人拉出井。老杨因此获得了大名县“见义勇为好公民”称号。他很珍惜这个荣誉,把荣誉证书放在一个铁盒子里,好好保存起来。

  今年9月3日下午4时许,大名县金滩镇金中村的一名18岁的青年落入机井。由于该机井正用于灌溉,井中放有水管、缰绳等,使得本就30来厘米的井口更为窄小。现场营救小组先是调来挖土机围着井口不停挖掘,在挖到6米多深时,还未找到落井人的身影。无耐之下,只好放弃这一方案,决定入井救人。但是,井口窄小,现场没有合适的人选。就在这时,有人提起了老杨。此时已是4日上午10时,县乡有关部门急忙联系25公里以外的老杨。老杨二话没说,立即乘车赶至现场。

  这次救人颇费了一番周折。老杨入井中约30米时,终于摸到了落井人的手。待绳索捆牢后,老杨像上次一样拉起落井人的手,慢慢上升。不料,刚上升八九米,由于井口过于窄小,落井人身材肥胖,加上水管、缰绳等“挡住去路”,营救不得不暂时停止。老杨无奈出井。营救人员设法将井中水管弄折拉出井口后,老杨第二次下井。10分钟左右,落井人终于被拉出井口……

  ■帮帮别人很高兴

  5日下午,记者辗转来到中户村。没费多少力气,记者便打听到了老杨的家。不少村民说,老杨是我们村的“英雄”,是“活雷锋”,真真的一个大好人。

  经指点,记者来到老杨家。虽已有61岁了,但乍看上去,身材瘦小的老杨却很“强壮”,说起话来常挂笑容。

  老杨说,我很少生病,也几乎从不吃药,家里的活儿太多了,我都得去做,每天锻炼,自然身体就好。

  老杨很穷。村民说,老杨的房子是中户村最破旧的,也最困苦,但老杨却常常帮助村里的老弱病残,比如每年麦收,他都帮着一些家没有劳力的乡亲,拉麦子、点玉米,干得很卖力气。

  老杨有一个儿子,20岁了,今年春节一过,他就去北京打工,每月600元的工资刚够自己的吃喝,很少向家里邮钱回来。老杨的老伴整天编草辫儿,每天也就几块钱的收入。

  有村民对记者说,别看老杨整天为别人“拆旧房盖新房”,他家的房子连“拆房”的成本就不够。说着,他指着老杨的房屋,“就这破砖,白白送人,估计人也不要。”老杨说,我计划用个一两年时间,攒钱把家里的房子翻盖一下……话还未说完,有街坊就插上一句话,开起了善意的玩笑:真的?不会是你的一个梦吧?

  老杨“呵呵”一笑,似乎也很尴尬:做梦也好,至少是个心愿吧,一辈子了,没住过新房。临走时,老杨说,我不希望有人落井,但是一旦有人落井,我肯定还会去下井救人,再没有比人命关天更大的事儿了。一句话,说得旁人几近动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