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舅舅卫立煌让我当教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9日05:42 深圳商报

  84岁的南头中学退休教师沈荣英教师节前回忆沧桑岁月

  舅舅卫立煌让我当教师

  本报记者万红金通讯员李辉

  1963年,沈荣英来到了当时周围还是一片荒地的南头中学,可谓是第一代深圳移民。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沈荣英见证了深圳的发展历程。

  沈荣英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她的舅舅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赫赫有名的卫立煌,是舅舅收养了她,并供她读大学,最后又让她走上了自己非常喜欢的教师岗位。

  沈荣英告诉记者,当时老师们没有专门的宿舍,就住在现在南头古城里面的破庙、东莞会馆、节孝祠、日本人留下的小碉堡里,当时的生活条件很差。“南头古街里有许许多多的水井,吃水都要到井里去挑。”

  “您好,沈老师,教师节到了,祝您身体健康!”

  连续几天来,位于南头古城里一家普通的阁楼里,这样的电话接连不断,打来电话的这些学生遍布深圳、广州、香港等地。这位沈老师就是今年84岁的沈荣英女士。虽然年过八旬,但思维敏捷,非常健谈。沈老师告诉记者,自己1963年来南头中学教书,1979年退休,这些打来电话的学生许多都已经60多岁了,一部分都退休了,难得这些学生们还记得属于老师们的节日啊!

  “南头中学去年举行了百年校庆,走过100年的岁月!我也成为了老古董了!”沈荣英自嘲地告诉记者,1963年左右调入南头中学的,除了她和一名当时的副校长还活着,很多人都已作古了。

  1963年,沈荣英就来到了当时周围还是一片荒地的南头中学,可谓是第一代深圳移民。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沈荣英亲眼见证了深圳的发展历程。

  沈荣英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她还亲眼见证了另外一段历史。她的舅舅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赫赫有名的卫立煌,是舅舅收养了她,并供她读大学,最后又让她走上了自己非常喜欢的教师岗位。

  “是三舅把我赎回来的”

  1923年2月,沈荣英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市的一个封建家庭。在她之前,还有一个姐姐。沈荣英的祖母是个典型的重男轻女的旧式妇人,当她听到接生婆战战兢兢地回答“是个女孩”时,这个古板妇人满腹怒气。她指着襁褓中的小女婴,大喝一声:“又是个丫头,多出来的丫头,丢到桶里去。”

  84年前的这一幕是沈荣英老人最不愿意回忆的,尽管那件事都是事后其他人告诉她的。庆幸的是,当年周围亲人都力劝沈家祖母三思,沈荣英的母亲卫淑如也竭力挽救宝贝女儿的生命。当沈荣英长到一个多月大,被迫送到一户姓“马”的人家做“童养媳”,也叫“压子媳妇”。

  1930年,在外从戎的卫立煌偶然回乡,得知妹妹卫淑如曾生育一小女,便问,外甥女哪里去了。善良无奈的卫淑如一脸凄楚,告知三哥那段骨肉分离的往事。思想开明的卫立煌怎容得这般重男轻女的事情,他拍拍胸脯说:“一定要抱回来。”他给马家送去一份大礼,终于将沈荣英“救”了回来。

  “要是没有三舅,我真的不敢想像自己的命运是个什么样子。他把我从封建家庭救出来,供我和大姐、小弟生活、读书。这份恩情很深很深……”说到动容处,沈荣英老人略微停顿了一下。

  从那时起,沈荣英就和母亲、大姐、小弟(沈荣英父亲在前线)一起住进合肥的卫公馆。卫立煌有6个子女,卫公馆的这一家子相处得融洽欢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沈荣英跟着三舅来到了成都。

  当上光荣的人民教师

  1944年,沈荣英考入了当时已经搬迁到成都的齐鲁大学(现山东大学前身),沈荣英学的专业是经济学,也就是在这里,结识了她的同学,也是日后她终身伴侣的汪启予,汪启予当时正好从昆明的西南联大转学到齐鲁大学。

  1948年,沈荣英大学毕业。当时卫立煌已经被蒋介石派往东北作为东北战场的总指挥。不久,人民解放军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三舅被软禁于南京,1949年初去了香港。

  由于三舅的情况,沈荣英被扣上了“政治面貌不清”的帽子,一直找不到工作。1949年,沈荣英与汪启予结婚,当时汪启予有一个亲戚在长沙做生意,于是两人来长沙投奔,这样就暂时住到了长沙。汪启予当时找到了一家出口公司的工作,可是沈荣英一直找不到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这位当时为数极少的大学生竟然拜师学艺,专门给别人手工打袜子,就这样度过了6年。

  1955年3月,卫立煌从香港回到内地,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听说三舅回来了,沈荣英的许多亲戚都前往北京看望,并邀沈荣英一同前往。

  想起三舅,沈荣英心情复杂,没有舅舅,她有可能还在做“童养媳”,也不会去读书;没有舅舅,她也不会蒙受这么多年不白之冤,也不至于六七年找不到工作。当时年轻气盛,沈荣英还真的没有去北京见舅舅。

  后来,沈荣英听说三舅专门问起她的情况,并与统战部的人联系,让他们关照一下远在长沙的外甥女。这样,沈荣英这名大学生才真正有了工作,1956年,没有教学经验的她被安排到长沙11中教英语。

  1957年,沈荣英与爱人去北京看望三舅卫立煌和舅妈。卫立煌对他俩说:“我们回来以后,党和国家对我们非常照顾,我们的心情特别愉快。你们还年轻,要好好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这是沈荣英最后一次见三舅卫立煌。三年后,这位爱国将领因病逝世。

  1963年,沈荣英与爱人再次来到北京,三舅已经去世,舅妈带着他们到八宝山烈士公墓,当她看到三舅的骨灰盒与林伯渠、陈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灵位摆在一起时,潸然泪下,心里感到莫大的慰藉。

  “第一个从外地调来的老师”

  沈荣英在长沙11中教书七年,由于她性格要强,勤于钻研,很快就成为了学校的教学骨干,生物、英语,她都可以教。当时,沈荣英的先生汪启予被湖南公司派驻广东宝安县,常年生活在广东。沈荣英夫妇当时已经有了四个小孩,孩子们都比较小,两地分居生活确实比较困难。

  为了一家人团聚,沈荣英费了很多周折,给长沙、宝安县多次打报告。1963年,沈荣英正式调到深圳中学,不久,又转到南头中学。

  当时到教育局报到后,沈荣英最先分配在深圳中学教书,可是连续两个月都没有领到工资,当时家里条件不好,说等米下锅一点也不夸张。

  沈荣英非常纳闷,专门跑到有关部门去问,得到的答复现在想起来都很滑稽。工作人员解释说,我们这里很少有外地的老师调过来,你还是第一个,怎么给你算工资,我们都没有这样的政策。沈老师当时据理力争,不发工资,我就揭不开锅,没有政策,要不就先按照湖南的工资发,到时候政策下来了,再多退少补吧。这样,沈荣英才开始领取每个月和湖南一样的46元工资。

  宿舍是破烂不堪的古庙

  1963年的南头一片荒芜,周围比较好的建筑就是南头中学的几间校舍了。历史上的南头中学经过许多次更名,1958年,这所学校更名为宝安县南头中学,“南头中学”这个校名也是从这个时候确立,一直延续到现在。

  当时南头中学有30多名教职员工,500多名学生。当年没有深南大道,从南头到深圳,每天有两趟长途班车,要来来回回颠簸一两个小时。

  沈荣英告诉记者,当时老师们没有专门的宿舍,就住在现在南头古城里面的破庙、东莞会馆、节孝祠、日本人留下的小碉堡里,当时的生活条件很差。“南头古街里有许许多多的水井,吃水都要到井里去挑。”沈荣英说南头中学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自来水,每家每户做饭都要用麦秆、木材。1983年,南头中学用上自来水的时候,所有的教职员工都欣喜若狂。

  “那段教书的生涯难忘啊!”沈荣英说起这些,动了感情。老师们最怕的是来台风,因为住的古庙都是危楼,随时都有可能在台风中坍塌。为了保证安全,每到台风来临时,老师们把席子一卷,就拖家带口住到学校惟一的一间办公室里,每次办公室里聚集了很多大人、小孩,非常热闹。

  “今天的南山是一个现代化城区,特色学校星罗棋布。”沈荣英感慨地说,40年前,南头就是一块荒地,附近都是农田、荔枝林等,这个片区除了南头中学附近有一个南头城小学,还有一个南头中心小学,再没有别的学校了,南头中心小学就是现在的南山实验学校的前身。

  当时学生不多,每名学生放完学之后还要帮家长们干农活,所以一到农忙季节,学校就要放忙假,这个忙假现在的学生是没有办法体会的。在忙假期间,除了学生要帮家长干活之外,学校的老师也要深入农村,与村民们一起劳动,帮他们采摘荔枝、龙眼,一起收割稻子,一起插秧。

  学英语让许多学生受益匪浅

  沈荣英在南头中学教的是英语,当时这里教学条件比较差,学生们考上大学、外出深造的概率很小,所以很多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英语,很多学生并没有兴趣。

  为了让学生们多学些英语知识,沈荣英变着法子提高他们的兴趣,对课文没有兴趣,那对于音乐总有意思吧。在课堂中,沈荣英教学生们许多英文歌曲,从《IcansingmyABC》开始,逐字逐句让他们唱歌,这一招果然有效。

  许多学生后来到了香港,20年之后,这些学生回到深圳,给老师讲起初到香港时的遭遇,还非常感激沈老师,就是凭借着老师教给他们的英语基础在香港立足下来了。

  本期客厅嘉宾:

  沈荣英,女,84岁,南头中学退休老教师。

  退休后成了真正的园丁

  1979年,沈荣英正式退休。退休之后,沈老师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关照,1983年,在南头中学一墙之隔的九街盖了一间三层的楼房。说起这段历史,沈荣英带着记者围着家里的庭院走了一圈,“你可别小看这间现在凌乱的房子呀,20多年前,这可是南头片区的第一间小洋楼啊!”沈荣英得意地告诉记者。

  离开了课堂,沈荣英潜心研究花花草草。因为住上了洋楼,新家也宽敞了许多,沈荣英到处谋求花种,通过买、讨、要三种方式,沈老师家里楼顶上种上了仙人掌、仙人球、杜鹃、兰花、木瓜等近百种植物。

  一说起种花,沈荣英一定要让记者“眼见为实”,说着就带领记者往楼梯上走。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老人三层楼顶将近250平方米的位置上密密麻麻地种满了花草。其中在四楼楼顶,大小一致的300多个仙人球整齐排列。

  沈荣英毫不谦虚地告诉记者,刚退休的时候,南头中学的花许多都是她家里送过去的,她只顾种,有的太多了,没有地方摆放,很多花都免费送给了别人。

  采访结束前,沈荣英拿出了她和她先生1948年齐鲁大学的毕业证书,还有几张她到照相馆里专门拍摄的照片,“60年前,我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现在老了”。

  子承母业教书育人

  汪小海是沈荣英最小的儿子,在沈老师4个子女中,也只有他继续选择了当老师。今年51岁的汪小海1982年就从湖南长沙32中正式调入南头中学。时间过得真快,一晃20多年过去了。

  与母亲一样,汪小海也是教英语的。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他当过班主任、年级组长、政教主任,工作中认真、踏实,任劳任怨,曾经被评为深圳市优秀班主任、新长征突击手、南山区优秀教师、南山区优秀党员。

  “老师这个职业很神圣,我很乐意和学生们在一起。”汪小海说,他从小就受到母亲的熏陶,立志当一名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一辈子的事业去做。

  “我们家庭非常幸福。”汪小海说,他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都是1982年从长沙调到深圳工作的,几个人在深圳发展得都不错。现在就是自己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每到周末,两个姐姐和哥哥都会过南头古城来,与父母吃饭,陪父母聊天,一大家子围在一起,这种感觉真不错,左邻右舍都非常羡慕。

  相关链接

  卫立煌简介

  卫立煌(1897—1960年),字俊如,安徽合肥人。

  1925年广东革命东征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九团团长。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南京卫戍副司令。

  抗战爆发后,任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在山西忻口抗击日军第五师团等约5万人的进攻。1943年11月任中国远征军代司令。次年,指挥所部击败滇西和中缅边境的日军,收复滇西。

  辽沈战役中惨败后,被蒋介石软禁于南京。1949年初秘密去香港。

  1955年3月回北京,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书》。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60年1月17日在北京病逝。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施平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