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川师学生病房请教“活字典”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0日06:31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这两天,已经开学了,川师文字学专业的一些学生不去图书馆翻字典,却经常往解放军第四五二医院跑。咋回事呢?原来,“川师活字典”杜老先生病了,住进了医院。

  今天是教师节,这些天去看望杜老先生、“翻字典”的师生又多了起来。

  郭沫若侄儿

  川师著名的“活字典”

  “川师活字典”是谁呢?他本名叫杜道生,今年已经96岁高龄了。退休前,是川师大文字学专业的教授。郭沫若还是他的表叔,“我大哥和二哥都是他同班同学,但我们却少有来往,都是后来读书了才对他稍有了解。”

  在文字上的造诣,杜老也同样不简单。1935年,他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字专业,师从钱穆、胡适等国学大师,将汉字作为毕生的研究对象。毕业后,正逢抗战爆发,辗转成都、大邑、新都等地教书,后来回家乡乐山做了一名中学教师。建国后,又当上了乐山一中的校长。

  学务缠身,但他从未放弃专业,时常温故而知新。“中国汉字8000多个,实际只有5000多个,其中有些是异体字和重文,常用字3000多个。《说文解字》光是注解就50多万字。”而他读的书,主要就是《说文解字》。6年光阴,弹指挥去。1956年,他正式进入川师大,正儿八经地干起了本行,传授文字学。这门功课的奥妙在于,“任何疑难字,放到他面前,都认得出来,它的来路组成,硬是可以给你分析得头头是道!”

  老当益壮

  九十六岁依然在授课

  这下,“川师活字典”的声誉就这样传开了。杜教授成了一本“字典”,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字,都会去找他“翻一翻”。比如要找一个字的释义或出处,他可以拿起《说文解字》随手一翻,准确地翻到那一页,迅速找到答案。

  尽管从1980年就开始带研究生,1990年退休,但直到现在,他的学生当了学校的老师后,还把他请回学校,给学生的学生们讲课。就在几个月前,他仍然去上了一堂课。颤颤巍巍间,写了一墙板书。而两年前,每到周末还要到文殊院去免费讲学。

  “我身体好,耳仍聪目仍明。”昨日,在解放军第四五二医院神经内科的病房内,杜老双手抱于胸前,乐呵呵地望着记者。他一头银发,偶尔还用手抚摸一下短短的胡须。对于“住院”二字,他有些本能地排斥,“我这不是住院。”据了解,杜老是因为脑梗塞,在7月30日入院。医生介绍,目前他已处于康复阶段,身体硬朗如初。

  他总结自己的长寿秘诀时,顺手拈来,“少吃点!”他说,不要暴饮暴食,要有一点饥饿感。另外,早睡早起很关键,心态平和。“他是我遇到的最温和的老人,从不对你发脾气。”做了6年的护工卓先生说。

  教师节来临

  师生纷纷到医院祝福

  “这两天,学生们都踏破了门槛。开门就说,杜爷爷,节日快乐啊!”卓先生说,他才恍然记起来,今天就是教师节了。这些来探望的,都是川师的同学、老师,他们带上一些礼物,陪他说上两句话。

  临近教师节后,更是如此。光是昨日,就有好几人专门远道赶来。病床旁桌上水果都搁不下。一个学生,现在是成都群众艺术馆的编剧,还送来一本自己写的书,供老师消遣阅读,书上也有很多文字学方面的内容。

  想到今天就是教师节了,杜老有点想学校了。“往年,学校都会组织一些活动。”平常,他会邀上几个朋友,一起去听扬琴,到校园里散散步。“回去后,还要上课吗?”“不了,不了,有些吃不消了。”他笑呵呵地摆了摆手。本报记者 辜波 摄影报道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