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树立文明新风尚 建设和谐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3日08:23 千华网

  

树立文明新风尚建设和谐新农村
近年来,我市农村地区富裕起来的农民在积极参与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求知、求乐、求美、求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上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和谐的画卷。

  求知:读书看报陶冶情操

  “槽子峪油路一线,山老汉进城不难。香炉山宝矿异彩,打工者重返家园。水獭岭药材基地,得实惠就在明天。韭菜沟选矿炼铁,引外资农民赚钱。”这首诗出自岫岩韭菜沟乡永泉村农民诗社里普通农民唐锡文之手,他以此描绘了家乡的发展变化。农民成立诗社,在永泉村是件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永泉村以文明、和谐取胜。

  万殿扬,原本是永泉村一个普通的村民。6年前一位城里的业余作家到永泉村体验生活,住在他家,从此改变了他的生活。喜爱诗歌的他在作家感染下,开始写诗,自得其乐。在万殿扬的带动下,村里十几个老人也都喜爱上了诗歌写作,没事时就聚在一起研究如何写诗。2001年2月5日,药山农民诗社成立了。2004年,村里有人过生日,诗社成员每人作一首诗以示祝贺,反响很好。受此启发,万殿扬等人深入到农民家中,村里谁家有了喜事、村里搞了活动,他们到场献诗。“神舟”六号成功发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成了他们诗歌创作的内容。永泉村村支书王本仁说,诗社不但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还杜绝了一些不良习俗。

  记者在海城耿庄灰菜村会议室看到,书架上摆满了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类书籍以及《鞍山日报》等报刊杂志。很多村民在静静地翻阅着书籍。念过几年书的张大爷认真地告诉记者:“口袋富了不算富,脑袋和口袋一起富了,才是真正富了,农民现在最缺的就是知识,这个会议室让全村的大人孩子有了学知识的地方!”

  自从会议室有了图书,村里读书、看报的人多了,小村庄的文化气息浓了,会议室成了村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阵地。一位村民说:“现在我们村的人都爱往这儿凑,看看报、翻翻书,了解一下科技信息,琢磨着致富门道。”

  求乐:文化大院缤纷多彩

  在耿庄镇灰菜村,一群普通的庄稼人,凑在一起组建了小剧团。一番细心装扮后,他们粉墨登场,用最真实的情感、最朴素的语言,演绎戏中人的悲欢离合,细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村里的老百姓把他们当成了“名角儿”,茶余饭后就盼着看一场他们演的节目。农民老姜介绍:“最初,文化大院只是组织村民扭扭秧歌,后来演员多了,有唱二人转的、有说快板的、有唱京剧的。节目大多是自编自演,有的唱党的好政策,有的演身边的人和事,好看、听着真过瘾。”一场场“农家小戏”给村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村民的业余生活几乎都被文化大院吸引,连以前最爱玩的麻将都成了过去时。李大爷笑着说:“我们村的文化大院真好,我老伴儿再也不去打麻将了,天天带着孙子去文化大院看节目。”

  该村村委会干部介绍,以前农闲时,村里很多人就聚集到一起打麻将,常常为了几元钱闹矛盾,影响正常生产生活。如今,大院的演出成了村民茶余饭后不可或缺的精神“补品”。每到夜幕降临,锣鼓一响,三五成群的村民就朝文化大院奔,直至过足了瘾才回家,村里现在几乎没有打麻将的了。

  海城市英落镇赵卜村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更是丰富多彩,村支书告诉记者,文化大院建成后很快就成了全村的文化娱乐中心。白天,年轻人来打乒乓球、老人们下象棋、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到了晚上,秧歌队和村民们自编自演的节目将大院的热闹氛围推向高潮,大院成了村民欢聚的天堂。

  过去,村中的妇女和老人整天无所事事,要么打麻将,要么东家串西家。现在许多人扭起了秧歌、唱起了小曲,玩的不亦乐乎。村民赵大妈说:“过去吃完了晚饭没事就爱打麻将,现在我天天晚上来大院扭秧歌,再也不玩麻将啦。”

  赵卜村的文化大院就像一块大磁铁,把全村的人都吸引了过来。村支书赵长峰说:“我们村的文化大院建成后,村里迷信赌博的陋习没有了,邻里的摩擦少了,大院成了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粘合剂。”

  文化大院不仅给广大群众提供了娱乐活动的场所,还给村里的宣传工作创造了条件。村里经常利用表演节目的形式,宣传政策法规和科学致富方法。

  求美:环境优美生活滋润

  过去的农村,垃圾、柴草遍地,鸡舍猪舍臭气熏天,如今的农村绿树成荫,干净整洁,环境越来越美,村民们笑脸盈盈,因为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有滋味了。

  台安达牛镇大姜村绿树掩映,干净整洁,户户都用上自来水,有300多户村民家中还安装了有线电视。近两年来,大姜村以建设现代化新农村为目标,以城市化理念抓村屯建设,借助城乡共建契机,修了2公里的柏油路,栽植垂柳700余棵;实施饮水工程改造,免费为村民安装自来水,解决了村民多年来的饮水难题。为丰富村民业余生活,村里免费为300多户农民安装了有线电视。现在,大姜村实现了路相通,渠相连,清水欢流,人民安居乐业。

  在以服装市场闻名的西柳镇,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经济发达的面貌,村容村貌和居民文明程度也有了明显提高。

  去年,西柳镇把17套玻璃钢高级篮球架和34套乒乓球案安放到了14个村,并投资400万元建设球场设施,新建了河滨公园健身广场、码头街道健身广场等7个健身广场。现在,基本上村村都有灯光球场,让白天忙于跑市场无暇娱乐的西柳人,可以在下班后打打球,放松身心。东柳村村民小张说,以前下班后没事干,就到网吧玩,现在有了灯光球场,组织几个年轻人打场篮球,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今年,西柳承办了2007鞍山市万人农民篮球赛西柳赛区的比赛,并举办了西柳“服装杯”乒乓球比赛。

  富裕起来的西柳人,在镇里的引导下,开始注重村容村貌建设。记者在东古村看到,整齐的房前是平整干净的柏油路,街面没有柴草垛和禽舍,路面上几乎见不到杂物。村民告诉记者,村里的垃圾都定点存放,集中清运,村子美了,村民都自觉维护环境。据了解,现在每个村都有一条高标准的文明街。

  求和:和谐社会文明之风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市的广大农村地区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谱写出一曲曲和谐的民风。

  黄沙镇潘家村武宜梅家是个和谐的大家庭,她奶奶婆婆只身一人含辛茹苦将儿女拉扯大,如今五个儿子都娶妻生子,孙子们也都成了家。在奶奶的影响下,儿孙们各个都勤俭持家,生活朴素,每个儿子都对老人非常孝顺,无论老人住在哪,儿子、媳妇们都对奶奶关心倍至。让奶奶倍感欣慰的是,四个孙子媳妇和睦相处,尤其是在孝敬公婆方面,更是有口皆碑,让邻居们羡慕不已。

  去年春天,奶奶患上了脑血栓,卧床不起,武宜梅和其他几个兄弟媳妇轮流侍侯奶奶,做好的饭菜都要亲口试过冷热才送到奶奶的口中,老人的被褥、衣服经常洗换,在大家无微不至的照料下,奶奶神奇地康复了。

  在黄沙镇李家村,一提起村妇李亚环,人们都竖大拇指,称赞她是个孝敬老人的好媳妇。李亚环全家5口人,公爹今年92岁,年老体弱,一个大伯哥55岁,未成家,丈夫是类风湿病人,没有一点儿劳动能力,孩子15岁,现在上学。全家的重担就落在她一人身上。李亚环婚后一直与老人生活在一起,15年如一日,对待公爹像自己的亲爹一样,对待大伯哥像自己亲哥哥一样。平时公爹和大伯哥的衣服都是她洗,公爹病了她主动找大夫,去年春节前公爹感冒一连挂了7天点滴,她天天精心照顾,做可口饭菜。她家的生活是靠政府最低生活保障金及种地维持。面对这样一个特殊家庭,她从来没有怨言,她说:“能在一起生活成为一家人,今生就是缘。”

  新闻采写:实习生 郝明芳 冯续东 记者 朱玉龙 杨海霞

  图:村民在凉亭看报 实习生 冯续东 摄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