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强农必先惠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4日09:58 云南日报

  通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景谷县的15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广大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景谷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何在?

  

强农必先惠农

  水泥路进村入户。

  

强农必先惠农

  新建成的村文化活动室。

  走进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威远镇芒冒村芒法村民小组,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映入眼帘,46户傣家农舍,点缀在由竹林、果树和高大乔木构成的绿色背景之中。这是许多人都熟悉的典型的傣族寨子景观,所不同的是,这里整洁宽敞的硬化路面,一直延伸到每户人家的大门口;主干道上的公共厕所和垃圾回收点尤为引人注目。

  和芒冒村芒法组的其他傣族村民一样,李明军一家4口正在为建盖蚕房而忙得热火朝天。听说记者进村了解这两年来村里搞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变化,李明军放下手中的活儿高兴地聊开了:“两年来村里的变化,比以前10多年来的变化都要大。家家户户都引进了自来水,改造了牛粪池。村里还建起了村民活动室,有空都可以到那里娱乐、读书和看电视。特别是进村入户的水泥路建成后,真是方便多了。以前一下雨连摩托车出去都困难,现在不同了,我们村民也有了像城里人一样的居住环境。”李明军告诉记者,由于蚕桑产业和蔬菜种植业的发展,再加上这两年来农民种出来的东西价高好卖,他家的现金收入每年都要增加几千元。“以前是每个人都想方设法地出去打工,这两年来不少出去打工的人都回来了,因为现在村里比以前更有盼头了。”

  据了解,2006年,芒法组46户人家共种植蚕桑100亩,新建成878米水泥串户路,同时还新建了公厕、垃圾处理池、自来水管等,家家户户都改造了牛粪池。统计数字表明,2006年该村民小组的人均纯收入比2005年增长了18%。

  威远镇芒冒村是景谷县2006年度确定的15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芒冒村两年来的变化,生动地体现了景谷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基本情况。

  明确目标做规划

  从总体上看,农业基础设施脆弱,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大,是景谷的基本县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景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探索,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各级党委、政府深刻地认识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有利于推进农村的各项改革,而且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民族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途径。

  “力争通过15年的努力,把全县90%以上的自然村建设成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景谷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这样写道,“十一五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农民增收发展新产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村镇,加快民房改造建设新房舍,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建设新环境,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农民,创建文明村庄塑造新风尚,健全管理民主构建新体制。”

  在具体的规划实施上,景谷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五项基本原则:一是加强领导形成合力,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形成发展合力;二是试点先行逐步推进,坚持试点引路、典型带动、稳步发展;三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既要着眼长远,坚持高起点搞好规划,又要立足当前,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四是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不搞强迫命令,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和选择;五是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充分体现个性和特色。

  强农惠农是关键

  只有通过发展生产,帮助和扶持农民壮大经济实力,新农村建设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此,景谷县委、县政府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县情,提出了实施八大建设工程以壮大和增强经济实力。

  产业建设和农民增收工程,是事关全局的核心工程。景谷素有“林海明珠”美誉,林业资源是最大的比较优势。林业经济的兴衰,与全县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存在着密切联系。景谷各级政府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紧紧抓住林权改革的重大历史机遇,通过林产企业实施“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等模式,扶持山区半山区林农户均发展10亩松脂林和10亩速生丰产林,以林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从而有效地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景谷是一个地广人稀、热区资源丰富的县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景谷全面启动“10万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并通过积极招商引资,扶持农业企业发展壮大等方式,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来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经济。与此同时,生物产业、旅游产业等优势产业,近两年来也引起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基础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事关全县经济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景谷以农田水利建设、农村交通建设、生态经济和农村能源结构调整等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此外,扶贫攻坚、社会事业、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管理民主推进和平安和谐创建等工程,也被各级政府部门纳入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强农必先惠农”,在帮助和扶持农民壮大和发展经济实力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为此,景谷县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6大保障体系,即统筹城乡发展保障体系、深化农村改革保障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保障体系、农村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保障体系。

  试点村子见成效

  在工作思路明晰并出台了务实而具体的规划实施方案后,2006年,根据《普洱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相关要求,景谷县顺利启动了3个省级示范点、2个市级示范点和10个县级示范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式进入实践阶段。

  通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景谷县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成效如何?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村入户进行了深入调查。

  凤山乡那肖田村民小组,是一个距县城24公里的小村落。现有人口30户119人,耕地总面积为586亩。该村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后,各级相关部门和领导进村入户展开了摸底调查,认真了解村情和倾听广大村民的心里话。水果种植和运输业,是那肖田村的支柱产业,大部分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都依靠这两个产业。调查发现,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水果基地的灌溉问题和水果交易场建设问题;同时,村容村貌整治和体育娱乐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也是农民们比较关心的问题。

  当地政府把广大农民的所需所盼,当作新农村建设的指令来办实办好。2006年,在水果基地建了一个取水坝和6个蓄水池,安装了6230米的引水管道,使400多亩的水果基地都有了水源灌溉,水果的产量和品质也有了保障。与此同时,还投资建成了一个水果销售市场,每户村民分得一个销售摊位。随着水果产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全村20多辆运输车辆投入运营,全村群众的收入有了比较稳定的来源。为了进一步整治村容村貌和完善各类公共设施建设,那肖田村铺设了主干道1006米,入户人行道18条356米,新建公厕4个、洗澡室13个、水泥灯光球场1个,同时还举办科技培训两期共培训84人次。短短两年的时间,那肖田村的经济、社会和生活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善,新农村建设给广大村民带来了实惠。

  通过1年多的努力,1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村共种植经济作物5324亩,人均占有经济林果面积达到了1.3亩,产业培植使15个试点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445元,增长率高达24.2%;15个示范村建成入村主干道9116米,串户路7150米,完成公厕建设21个,垃圾池13个,自来水管安装11852米,支砌水沟985米,建成文化体育设施近6000平方米,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36%……

  近两年来的新农村试点工作,使相关村子的产业基础得到了夯实,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提升,广大农民群众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尤其重要的是,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显著成效,极大地鼓舞了全县数十万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少尚未列入示范点的村子,观看思想一扫而光,纷纷自发行动起来,想方设法地四处争项目、讨经验。

  景谷县县长岩罗在总结该县近两年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成果时说:“我县通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15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示范点的成功经验和积极成效,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广大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个良好的开端,将为我县推进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朱绍云 图/文(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