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老字号今安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6日03:52 深圳商报

  1979年,深圳市成立,第二年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全国各地的人涌向深圳。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各地风味的饮食也开始陆续进入深圳,一时间,风味餐厅酒楼生意十分红火。那些曾经的“第一家”风味餐厅,如今是成了历史、只留在了特区开拓者的记忆中,还是在日新月异的城市中延续着自己的辉煌?带着好奇,记者开始了这次寻访。

  有人要重建上世纪80年代曾闻名全深圳的“重庆酒家”。记者听到消息后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策动者周绍伟。在梅林一家餐厅里,周绍伟拿出一叠当年“重庆酒家”的老照片给记者看,一往情深地说,当年他被重庆渝北区饮食服务公司派到深圳第一家内联餐饮企业——“重庆酒家”当厨师,而“重庆酒家”是四川、重庆在外地开设的第一家大型川菜酒楼。“重庆酒家”已歇业多年,知道它的人已不多,但在当时的深圳,“重庆酒家”名气很响,记载了深圳改革开放之初的那段历史。周绍伟说,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很希望能够联络当年重庆酒家的老同事们,让“重庆酒家”重现深圳。

  “重庆酒家”想复兴,令记者想起80年代那些曾在深圳名噪一时的各地风味酒家,它们如今境况如何?

  新安酒家(粤菜):店堂依旧在门庭成他家“歇业那天,送走了最后一名客人,大家把餐具洗净收起来,地板、桌子也都擦得干净干净,一切如常。收拾停当后,大家流着眼泪把门关上。”新安酒店一位老员工说起酒家,仍旧一往情深。

  上世纪50年代末期,新安酒家和戏院、侨社同时兴建,被誉为“边城三大建筑”。宝安县在明清两代曾称新安县,酒家故取名“新安”。新安酒家1958年开工建设,当时的省委书记陶铸参加了奠基仪式;1961年春节开业前夕,在大年三十团年晚宴上,请来了叶剑英元帅和广西戏剧团刘三姐剧组的演员,客人们品尝了新安酒家的菜式,成为酒家的第一批贵宾。大年初一,叶剑英还为新安酒家开业剪彩。从那天开始,新安酒家走入边城的家家户户,深深地印在了老深圳人的记忆中。

  1983年8月8日,新安酒家重新开业,金碧辉煌的大厅挂起盏盏宫灯,墙上是双龙戏珠、龙凤呈祥的喜庆图案,新招的年轻服务员一律盘双髻、穿黄色缎子清宫服装,别具一格的宫廷气派和氛围令人耳目一新,在深圳首家推出清宫仿膳,赢得顾客和好评。开业这天,市政府领导无一缺席,中央部级领导来了63位,深圳大学那天也在酒家举行了开学典礼。此后,新安酒家再次叫响。

  前两天,记者来到东门解放路新安酒家旧址,已看不到“新安酒家”的招牌,更找不到当年末代皇帝的弟弟爱新觉罗·溥杰题写的“清宫仿膳,宫廷风味”牌匾。如今,这里成了“新星海鲜酒家”。酒家面积不大,中午来吃饭的人还不少。楼面经理告诉记者,新安酒家一年前转制,现在的经营者是个香港人,经营以海鲜为主。

  记者辗转找到新安酒家老面点师麦世威。他说,早期到深圳的新移民大多是在新安酒家第一次品尝粤菜、第一次喝广东早茶,还有数不清的深圳人在此举行婚礼。后来深圳出现了很多豪华大酒店,但仍有很多深圳人喜欢在新安酒家举行婚礼,图的就是“长久”。

  春园酒家(深圳土家菜):原是一枝秀而今无处觅

  深圳土家菜与客家菜不同,与广东菜也有区别。深圳土家菜到底是什么样子,已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新地酒店总经理黄平说,当年火车站附近的春园酒家做的就是深圳土家菜,店址就在现在的德兴大厦处。

  春园酒家的“三大件”——沙煲狗肉、龙岗鸡、沙井炸蚝最出名。很多香港人专程过境来春园酒家用餐,就为吃这几味菜。吃完了,还要加买几碟带回香港。瓜宴、鱼宴和生锅宴也是一大特色。上世纪80年代中期,餐饮业竞争激烈,春园酒家不断改进菜式,粤菜品种越来越多,逐渐取代了土家菜。

  随着火车站规模不断扩大,春园酒家搬迁了,有人说搬到了湖贝路的欢乐园。但记者多方打探,没有找到春园酒家。

  客家王(客家菜):街边小摊档变身大餐厅

  深圳的第一家客家菜馆是谁开的?麦琪公司总经理麦世威认为,在深圳大大小小的客家菜馆中,客家王应该是第一家。

  80年代初,一名来自河源的紫金人在深圳创办了客家王。店址最初是在黄贝岭的马路边,虽只有几张台,但客家酿豆腐、猪肉汤、桶仔鸡等客家菜肴很合北方人的口味,天天爆满。很快,路边摊成了正式餐厅,随后还开起了连锁店,最多时深圳有十多家“客家王”。

  后来,由于客家菜越来越多,客家王的生意大不如从前,黄贝岭的店也倒掉了。不过,在华强北和翠竹路,现在客家王还在营业。

  北国风味(东北菜):首家东北味不知藏何处

  1983年初,北国风味大酒楼在建设路开业,这是深圳市饮食服务公司与东北某市联办的第二家内联餐饮企业,也是深圳第一家东北风味酒楼,营业面积之大,到现在也没被哪家东北餐馆超过。小鸡炖蘑菇、东北酸菜、野山菌、酱骨架等大受欢迎,从中午到晚上,吃饭的人要排队等号,成为当时饮食服务公司时营业最好的餐厅。

  后来,建设路要建高架桥,北国风味大酒楼要被拆掉。饮食服务公司多次打报告申请保留这家酒楼,但没有获准。饮食行业协会的一名工作人员称,前几年,翠竹路有一家“北国风味”餐厅,也经营东北菜,不知道是不是原北国风味大酒楼的人员开的。记者到翠竹路寻访,却没有找到。

  新城酒家(早茶):过去很温馨现在成商铺

  离新安酒家不远有家新城酒家,也是深圳最早的酒楼之一,在罗湖以喝茶闻名。新城酒家除了粤菜叫座,北京烤鸭也是绝活,而且是深圳第一家,据客人称,口味决不亚于北京的“全聚德”。许多人记得,这里有200多个固定菜式,并根据季节和客人口味不断推陈出新,菜牌每月更新,每周都推出新菜式。1998年,新城酒家被国内贸易部评为深圳市首批两家“国家特级酒家”之一。

  曾在新城酒家工作多年的李小姐说,新城的早茶从6时30分开始,每天店门还没开,就有客人在外面等了,有些客人十几年如一日,每天都选固定的位子喝茶聊天。有时一家人来喝茶,妈妈就告诉小孩说:“你爸妈当年结婚、你过满月,都是在这里摆酒。我们当时就坐在那个位子。”还有一位香港老伯特别亲切,他从60多岁起就在新城做寿,一直做到80岁,越活越精神。老人每年做寿时,酒店都会很花心思,给老人家意外的惊喜。

  记者在深南东路找了很久还是找不到新城酒家。幸好,工商银行停车场保安指给记者说:“新城酒家以前就在工行隔壁。”

  曾经的新城酒家如今已变了样,三层小楼,一层隔成许多小商铺,二、三层则空着,玻璃窗上标着招商电话,十分冷清。

  老大昌(上海菜):沪上风情浓生意照样旺

  上海宾馆对面的老大昌是深圳第一家上海餐厅,1985年底开业。

  老大昌是上海“老字号”在深圳的分店,在上海经营的是“西式点心”,在深圳却是“上海菜”。二十多年来,老大昌始终固执地保持着上海本色,装修是较传统的老上海风格,粉红色背椅、老式留声机,都有那么个“味”;菜比较正宗,价格却不便宜。对思念家乡的老上海人来说,吸引他们的永远是楼面经理的上海乡音和做事风格;对非上海人来说,老大昌是了解上海的一个窗口,不但能品尝到地道的清炒虾仁、鳝糊、腌笃鲜、咸肉菜饭,而且还能够品味到上海人的精细。

  记者是在中午赶到老大昌的。餐厅里已坐满了人,生意很旺。友谊餐厅(首家中外合资):曾经领风气谁人还记得说起友谊餐厅,曾任餐厅副经理的陈兆光至今感触良多。

  友谊餐厅是深圳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大型餐厅,也是深圳第一家公开使用港币消费的餐厅。在商品短缺年代,友谊餐厅的啤酒、威士忌等高档进口商品,曾给深圳人留下深刻印象。

  友谊餐厅曾发生过很趣事,最经典的有两个。

  一是在国内率先实行工资制度改革,推行基本工资+浮动工资制度;实行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劳动用工合同制。

  二是推动中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成立。友谊商店只认港币不收人民币,人们若想到友谊商店买东西,就要先到黑市兑换港币,因此经常有从北方来的人,到深圳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火车站外汇黑市换港币。

  有个老干部在友谊餐厅吃饺子时点了一罐啤酒,结账时服务员说:饺子付人民币,啤酒付港币。老干部听了很吃惊,问服务员:“啤酒能付人民币吗?”服务员答:“不行!啤酒是用港币买回来的。”老干部说:“没港币怎么办?”服务员指指火车站方向。让服务员没想到的是,眼前的老干部是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分局局长。局长离开餐厅后,思绪久久不能平复。不久之后的1985年11月,中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陈兆光说,友谊餐厅旧址就是现在火车站香格里拉大酒店的那个位置。80年代末,建香格里拉大酒店时把友谊餐厅推倒了。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