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乡村小学烂尾三年 数百孩子游击求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9日10:49 国际在线

  

乡村小学烂尾三年数百孩子游击求学(图)

  “半拉子学校”,让村民十分无奈。

  

乡村小学烂尾三年数百孩子游击求学(图)

  原有的村小学,仅剩这一堵门。

   丢失学校的村庄

  提示:下辖3个自然村、有1800口人的平原大村沈丘县刘庄,其村级小学一度有400多名学生就读,但自2004年以来陷入面临取消的尴尬,更为致命的是,被认定为危房的老校舍被扒后,新教学楼却因“资金不足”成为烂尾楼沉寂至今,尽管2005年范军等知名演员曾专门赴沈丘为该校重建进行义演。经历了近两年租房上课的命运后,2006年刘庄小学被正式取消,村中数百名孩子不得不四处分散求学,而老校长和十多名教师,也不得不过起在外村“游击”教学的日子。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平原大村“丢失”了原本给他们带来希望与热闹的村小学呢?

   特快专递里的“心愿”

  近日,一封来自周口市沈丘县赵德营镇的特快专递让记者颇感意外--信封里装着13名小学生写的作文,并有一个共同的题目《我的心愿》,作文中,孩子们的心愿无一例外地与一个村子的学校有关。“我有一个心愿,是能早点把刘庄的教学楼盖好,这样就能早点和自己同在一个教室里呆过几年的朋友、同学在一起玩耍、听课了。”12岁的刘慧敏这样写道。

  13名孩子全都来自于同一个村庄,赵德营镇刘庄村;但他们却在不同的学校就学,有的在代营小学,有的在宋营小学,有的甚至跑到了外县、外省去上学。这一切,都缘于他们曾经就读的学校--刘庄小学“丢了”。

  除了孩子们装在特快专递内的心愿,还有刘庄村数百名家长实实在在的无奈。9月10日,就在记者赶到赵德营镇采访的当天,刘庄村38岁的村民燕子也赶到了镇上,她是专门来退房的。此前,她为了两个孩子能在镇上上学,特意花一千多元钱在镇上租了房子“陪读”。因为花费太高,今年,她又让两个孩子转学到离刘庄一公里多的代营村去上学,“每天接送,风雨无阻,村里凡有学生的家里,基本上都没法外出打工,啥都干不成!”燕子抱怨道。

  据记者调查,目前刘庄村约有小学生200多名,因为村中没有小学和幼儿园,这些孩子大多在离村一两公里外的代营小学和宋营小学上学,而家境稍好些的孩子则到离村更远的两所私立小学求学。因为离学校太远,村中有六七名本该上幼儿园的孩子至今仍在家中。“孩子太小,到外村上学不放心,等大一点儿再说。”6岁女孩刘阿锐的妈妈说。而村民刘朋涛的儿子刘振威索性弃学在家,此前他在水源村一家私立小学就读,因为家里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也要上学,一家三个孩子都去私立学校,刘家实在负担不起每年数千元的学费。“现在实行‘两免一补’,公家学校都不收费,可俺村却没有学校,不得不到外村私立学校交高价。”刘朋涛说。

  比家长抱怨更多的,是居住在刘庄村的十几名小学教师,刘庄小学“丢失”后,他们被分流到了周边的各个小学,但用现在宋营小学教学的刘庄小学原校长董德忠的话说,“都不能安心教学,不稳定,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董现在的职务仍是刘庄小学校长,却“没有学校可管”,颇觉尴尬。而刘庄村一名女教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度声泪俱下:“我一年都被调换三所学校了,若村小学再不恢复,我就外出打工去,不教了,没一点儿意思。”

  建筑商垫资重修村小学

  2004年以前,刘庄村还不是这个样子。下辖三个自然村的刘庄那时不仅有学校,刘庄小学还曾是远近闻名的名校。53岁的老校长董德忠自1972年高中毕业即在该校任教,据他描述,“小学曾因教学质量高而一度被升格为中学,所以还叫刘庄学校”。

  在董德忠的印象中,1943年建校的刘庄学校设在村中的青古冢寺内,方圆几十亩地,校舍均为老寺院房屋。新中国成立后,学校随之成为村小学。1975年,因校舍年久失修,上级拨款盖了25间砖瓦房,刘庄小学也成为周边各小学中条件最好的。

  1987年,当董德忠正式当上校长时,这25间校舍都不行了,“下雨总是漏”。1995年,村民们集资翻修了15间校舍,但剩余的房屋一直无钱维修。

  2003年,上级领导来刘庄小学视察时,将该校校舍定为危房。当时,该校有学生400多名,教师十多名。“本来村里只有300多名学生,但由于学校教学质量好,好多村的学生都拥到这里,刘庄小学成了周边学校中规模最大的一所。”董德忠说。

  刘庄小学的危房迟早要拆已成定局,时任刘庄村支书的董恒义积极找乡镇领导请示,想先自筹资金建造校舍,等上级拨下来危房改造款时再补上欠账。

  “当时镇党委书记亲口对我说,只管建,下一批危改资金一到,第一个考虑你们村。”董恒义说。正是出于对上级危改款的期盼,也为了“能让自己在任上时为村里办件大事”,董恒义与本镇建筑商郭运动接上了头,两人口头约定,先由郭垫资建校,等上边危改款下来后一次性付清工程款。

  新校址定在了原村委会前的一处空地上,至于为什么没有在原校址上重建,村民与村支书的说法大相径庭。董恒义说是为了建校时不影响孩子们正常上课,“房一扒,孩子们就没地方上学了”。而村民们则认为村支书是为了卖那块“风水宝地”,“许多村民一听说学校迁址,纷纷找村支书在老校址上批宅基地,虽然账至今没有公布,但村民确实交了不少钱。”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对记者说。

  正是因为“有这块可卖钱的老校址作保障,再加上村支书拍着胸脯的保证”,2004年2月8日,刚过完春节,郭运动就领着施工队开进刘庄村,开始施工。按照规划,刘庄小学新校教学楼为两层,有30间房,预算约为30万元。

   两层小楼“烂尾”至今

  3年半时间过去,刘庄小学盖楼这单生意并没有如期给郭运动带来丰厚利润,相反,他却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连家都不敢回,逢年过节,要账的就堵上门”。9月12日,专门赶到郑州寻找记者“诉苦”的郭运动夫妇一脸无奈。

  曾建过多个学校的郭运动经历了沈丘县教育系统危房改造的“黄金时期”。“当初是挣了不少钱,但都赔到刘庄小学这栋教学楼上了。”郭的妻子齐美灵红着眼说。

  “赵德营镇的十几所小学,有9所都是我建的。”郭运动说。当时郭自己组建的小建筑队挂靠在大建筑公司名下,公司从教育系统拿下工程之后,再分包给他。“几次建校都是我先垫资,等出地基后,建筑公司付给我30%的工程款,建到一层开始上楼板时付30%,正式交付使用时再付30%,剩余的10%等到验收合格后付清。”郭运动说,教育系统的危改房拨款也往往是直接拨到大建筑公司那里,郭无需与教育系统直接发生关系,也从没有发生过欠款的事。

  1

 [1] [2]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