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农村垃圾,想要处理不容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1日02:19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从2005年开始,成都市14个郊区(市)县的农民身边,冒出来一个个垃圾中转房。城乡一体垃圾处理模式“三年计划”,到今年已近尾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是否令农民满意?

  ■本报记者张宏平徐虹文/图 一个多月来,每次路过离家不远的那个“小房子”,温左桥都要捂着鼻子走过。

  成都市青白江区弥牟镇狮子村7组,大约每隔500米就矗立着一个垃圾房,几乎所有的房子都被垃圾包围。

  “有一个多月没清运了。”温左桥摇摇头,一脸无奈。他记得,今年4月垃圾房刚建起时,在田野里很打眼,漂亮极了,每天都有保洁员来运。这让他感觉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置”,这是成都市“农垃行动”的基本模式。9月14日,记者深入新都区、青白江区明察暗访发现,狮子村的现状仅是冰山一角。

  只见垃圾,不见保洁员

  金牛区天回镇余家村6组,村民张开杰正将垃圾往家门口的垃圾中转房倾倒。记者看到,这个垃圾中转房的“盖头”早已不翼而飞,一部分垃圾沿中转房后的斜坡往小河沟里滑去。

  上午10点过,记者沿着多条公路寻找保洁员,但未能如愿,倒是公路两旁、河边、中转房周边,不时出现的一堆堆白色垃圾蔚为壮观,看上去已堆积很久。

  河里经常漂着塑料袋、空瓶子什么的,没人打捞。“确实臭”,新都区大丰镇高家村,村民李志伦摇着头说,垃圾都往水里扔,谁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荷塘本该有荷叶的清香,但根本闻不到。

  青白江大同镇上游村5社,30多户人的聚集点。一走进村子,苍蝇扑面而来,河边、房前屋后、竹林里,东一处西一处的白色垃圾横陈。

  “农户清扫的垃圾,都由保洁员收运。”在由市政府制定的农村垃圾处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置”四级联动中,需要村民完成的只有“户集”,即把垃圾扔到指定地点。其余三个环节,都由政府或政府监督公司完成。截至8月底,全市已配备6492座垃圾中转房、6205台人力三轮车,日处理农村生活垃圾1425吨。庞大的数字背后,6598名保洁员支撑着这场“行动”。

  上午、下午各清运一次,是保洁员的职责。但一路上,记者并未看到保洁员清运垃圾的场景。当地人说,现在是农忙季节,保洁员回家收庄稼了。

  在“农垃行动”四个环节中,清运,是个急需打掉的“老大难”。

  到了中转房,因为清运不及时,形成二次污染,老百姓怨声载道。“两天内不清运,‘农垃’就不合格”,成都市城管局副局长王建中说,“以前是分散污染,现在是集中污染,清运环节脱节,危害更大”。

  “最大的问题还是缺钱”

  “最大的问题还是缺钱。”新都区城管局副局长唐建平直言,市上对资金按1:2配套,尽管如此,各地还是叫苦不迭。

  2005年,成都市在新繁镇试点,市上拨款50万元,买设备、修垃圾房,早花得一干二净。2006年,试点扩大到7个经济条件较好的镇。今年,剩下的6个镇也已铺开。

  “一铺开就涉及到一大笔开支。”唐建平算了笔账,全区配991名保洁员,仅工资花费就达4300多万元,即使算上各级补助,缺口也在40%。这些,只能由镇一级来想办法。斑竹园镇建有250多个垃圾中转房,聘请了70多名保洁员,每年,仅工资、垃圾清运等就要花70多万元,全靠镇财政开支。党委副书记杨永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脱口就说“缺资金”。为保证清运,镇上花钱买了两台垃圾车,花去20多万元,但运输工具仍然显得捉襟见肘。

  为提高老百姓意识,斑竹园镇还尝试性征收垃圾处理费,每人象征性收一元钱,“很多地方根本收不起来”。去年,全镇可支配财政有1000多万元,算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镇。“但不可能都拿来解决‘农垃’。”杨永国说。

  “不同地区财政力量不同。”青白江区环卫处处长李懿聪说。农村生活垃圾要求无害化处理,这对垃圾的收运、处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就目前而言,在青白江区修建一座垃圾处置场不太现实,且政府投入太大。目前,成都现有16个垃圾处置场,日处理垃圾仅为2300多吨,“垃圾处置场收运及焚烧能力远远不够。”

  据最新的一项预算,成都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体系要全面建成并正常运行,还需投入近8亿元,其中末端处置部分就要花去一半多,“这对各区(市)县财政压力很大。”

  要“运走”的不仅是垃圾

  14日下午5点,终于见到保洁员。

  青白江区大湾村双元村6组的欧典春,穿着黄色的外褂,骑着垃圾三轮车迎面而来。64岁的老人,骑车像一阵风。每天上、下午各一次,负责四个组的垃圾清运。

  在不少人心中,农村垃圾问题积重难返,主要是农民没养成良好的习惯,乱倒乱放,还破坏设施。以青白江区为例,一年多来丢了不少铁皮垃圾桶。

  “但也有自觉的。”现在,欧典春看着有人乱倒就会制止。这样,他成了“农垃”的第一批宣传员。

  到目前,成都市的农村已布点1万个垃圾桶和数千个中转房。但1万个垃圾桶能否改变农村垃圾千百年来的“积重”?

  新都区斑竹园镇白云村5组,村民黄秀群直言不讳:“我们就倒在河里。”在距她家不足50米的地方,就有一个垃圾中转房,但对周围的村民来说,“那几乎就是一个摆设”。

  49岁的廖世昌气愤不过,他热心地带着记者去他家的田里看。田的一角,已被杂草淹没。廖世昌撩开杂草,小山一样的垃圾堆露出峥嵘,“我拗不过,大家都往这里倒,成习惯了。”记者看到,他的8分田,被垃圾活生生地“掠”去一个大角。不远处,成群的白鹤在刚收割完的稻田里起起落落。

  青白江区城厢镇茶花村7社,村民最先“中规中矩”将垃圾倒在中转房里,但很快发现苍蝇实在太多,于是放弃中转房就地倾倒。没办法,镇上只好弄来几个垃圾桶。“但两三天都装不满一桶,10多户人,很少倒垃圾。”

  “农垃”,在成都市被寄予为农民向市民转变的惠民工程。但从实践情况来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才刚起步。实现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同质化的理想,尚需时日。

  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能力不足,全市14个郊区(市)县,每天处置垃圾的能力,只能满足县城和中心镇。在彭州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库容,年底就将“满员”。

  资金压力也在缓解中,包括扩大市级财政的补贴范围、垃圾处置费征收、清扫、运输和处置环节的市场化运作等,都已出台。9月上旬,成都市就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实施新规,并建立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相对而言,体系建设更容易些,难的是观念更新。”成都市城管局副局长王建中说。

  对于积存的垃圾,市上将安排专项整治,规划用三年左右时间逐渐清除———当记者将这个消息告诉狮子村的温左桥时,他连说了三个“好”。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