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贵州面具--流失在古老文明中的影子正醒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1日09:27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贵阳9月21日消息(记者陈屹)贵州特殊的地域特征和长期的对外闭塞状态,使大量古老的历史文明得以留存。这些古老的历史留存在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正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各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中的面具是贵州历史文化的影子。这样的影子,失落过,被人遗忘过,但它却在新的发展需求中,正在醒来。

  

贵州面具--流失在古老文明中的影子正醒来

  

贵州面具--流失在古老文明中的影子正醒来

  世界上的每个人,也许都戴着面具。但那些流失在古老文明中,正在被遗忘的面具,用它的方式向我们剥开了人类文明进化中,我们面庞上一层层的历史。

  

贵州面具--流失在古老文明中的影子正醒来

  

贵州面具--流失在古老文明中的影子正醒来

  它辉煌过,它在失落!

  我最早知道面具,缘于10年前在贵州安顺平坝县屯堡的采访中。看着民间艺人在粗大的木头上,一刀刀的斧劈,就知道其实面具早就在这些传统艺人的脑子里了然于心了。

  

贵州面具--流失在古老文明中的影子正醒来

  

贵州面具--流失在古老文明中的影子正醒来

  村子里的老艺人听说我们要看戏, 翻箱倒柜,在红烛、信香中把“神面”从箱子里请了出来。村民们说:这是神,平时不能随便乱动,开箱要祭拜……戏开始的时候,他们借着酒兴唱起了酒歌。

  

贵州面具--流失在古老文明中的影子正醒来

  

贵州面具--流失在古老文明中的影子正醒来

  地戏的演员们,不戴面具时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戴上面具,戏神的灵魂就进入了他们的体内,具有了神的意志和性格。跳戏,是他们最快乐的日子。

  

贵州面具--流失在古老文明中的影子正醒来

  安顺地戏脸子

  有了那次安顺之行,对于面具影子似的记忆,我开始关注贵州面具的文化。

  面具是古老中国傩戏不可少的道具。中国的傩戏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到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始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这就是傩舞。傩戏是在傩舞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傩戏表演的主要特点是角色都戴木制假面,扮做鬼神歌舞,表现神的身世事迹。贵州傩戏面具一般用柳木、白杨木制作,在面具造型上,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傩面具分为几大类:正神、凶神、世俗面具、丑角面具、牛头马面。面具因为不同的剧中角色,或善良、或威武、或凶悍、或怪异。样子多眼球突出,呲牙咧嘴,眉毛上扬。使人感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粗犷的美。

  一般而言,贵州面具的世界主要为三个部分:傩戏面具、地戏面具、变人戏面具。

  经常在贵州各地采访,经常见到那些色彩鲜艳、造型特异、鬼异神奇的面具,每次的遭遇都让我又多了一些神秘和未知的欲求。2007年夏天,在铜仁地区的一个傩文化博物馆,看着丰富的傩面具,听地方同志介绍丰富的傩文化,我心里再次感动。

  傩戏又叫傩堂戏,它是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戏剧。在黔东、黔东北地区,任一傩班出行举行傩事时,都要在傩祭后、傩祭中,或者傩技的表演后、表演中演出 “傩堂戏”。

  傩堂戏是面具出现最多的民族民间戏剧形式。

  贵州的傩戏曾经在贵州省有极为广泛的分布,现今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黔北地区,汉族、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布依族中都有分布,其中尤以土家族的傩戏最为兴盛,并至今依然。

  傩戏主要环贵州铜仁地区的梵净山分布,可称为梵净山傩文化圈。

  黔东、黔东北傩戏面具有“半堂戏十二面具,全堂戏二十四面具”之说,但实际上往往不止此数,多的有40多面,少的也有20多面。面具的主要角色有炳灵侯王、判官、钟馗、二郎神、 关圣帝君、汉朝将军、柳毅、开路将军、先锋小姐、开山猛将、唐氏太婆、土地神等。

  在傩戏中,几乎所有的傩坛班都要演出相同的基本剧目,角色也是一样。不同的区别,给傩戏面具世界带来了另一番风景。傩堂戏的面具是傩文化的核心部分,但它是傩文化最醒目的外在表现。

  民间做法事,傩祭仪式的程序有请神、迎神、敬神、酬神、娱神、祈神和送神等仪式。傩祭仪式,或简或繁,或详或略,各地不同。在傩坛中,实际上还有另一个更为惊人和不解的东西——傩技。傩坛绝技有开红山、上刀梯、抱坛墩、刹铧、劈推、下油锅、口含红铁、定鸡等八种。它们是这一古代文明中最令人不可理解的部分。

  傩堂戏”由酬神、正戏、插戏三个部分组成,被人们称为“傩戏的三个世界”。在傩堂戏里,有全堂戏和半堂戏之分,一般而言,全堂戏有24个面具出现,半堂戏有12个面具出现,但实际情况往往差异较大。一个傩班演出一个全堂戏,一般都很少少于24个面具,而出现30多个面具,或更多面具的情况屡见不鲜。有时候,两个傩班或三个傩班合坛演出时,所出面具更多。

  在土家族、仡佬族等冲傩还愿的广大地区,不管所冲之傩是一天、三天、七天,还是十五天,一般来说都要在冲傩还愿的人家堂屋里搭建一个用竹条、彩纸等材料建成的傩坛。这样的傩坛是傩坛师进行傩祭、傩仪的地方,也是进行傩戏表演的场地。

  傩堂戏的背后是一整个庞大的无边无际的旧时代的“傩文化”。这种傩文化在许多地方消逝了,但贵州至少还有一个广大的地区周而复始的一代又一代的上演着傩文化、傩堂戏的故事。

  傩文化世界的丰富和多彩,让人有一种领略远古世界文化的全新的感觉。

  地戏主要分布在贵州的安顺一带,出演叫“跳神”,时间主要在六月稻谷扬花时和春节初一至十五期间,前者叫“跳米花神”,后者叫“跳神”。

  地戏的演出由村里的戏班来实施,这个戏班是由这个村的村民自愿者、爱好者组成的,无固定和专门的如傩坛班子那样的“传职受法”的“神头”。只有一自然领袖式的“戏头”或“召集人”,这个“戏头”或“召集人”对戏班的诸事务并没有法定的决定权,他对戏班事务的影响力决定他自身在这一“事业”上的贡献。多数地戏班在某种意义上是这个村的“公共财产”。

  变人戏就是我们所说的彝族的“撮泰吉”,意思是“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游戏”,简称为“变人戏”。演出活动多在夜晚进行,遇到天灾人祸或年成不好,则隔几年才举行一次。演出以本村寨为主,有时也应邀到附近村寨演出。变人戏目前仅是黔西北少数几个山寨“存活”着,它的面具就只有5个,是为了一个祭祀戏剧“撮泰吉”的演出而出现和存在的。它的面具不如地戏有奇妙造型和丰富的色彩,它是一小群质朴而独有的面具,这是彝族人遥想的祖先的影像,也是现代文明里不可多得的神奇。朴拙不雕的面具与周围荒寂的自然十分协调,给人以相当强烈的震撼,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面具,我知道得越多,心里越发觉得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影子。入梦,它在睡梦里活灵活现激情般无数次跳动。醒来,它如同神秘的影象的留影,搅动人心底里最平静的思绪。

  面具,这种自远古而来的文明也许注定要消逝在时间的云烟里,但它无数的神奇让人痴迷和向往。面具,象失落的影子,让人不能不去寻找无数失落文明中这个影子的神奇。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