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记者探访芦溪县万龙山第一个马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6日11:11 江南都市报
记者探访芦溪县万龙山第一个马帮
马帮每天都要从崇山峻岭中运出大量毛竹

  “四脚运输队”行于峭壁幽谷

  马帮,一个由来已久的名词。在所有货物的长短途运输全靠人背马驮的古代,马帮应运而生。在交通非常发达的今天 ,马帮的铃声已经远去。而在萍乡市芦溪县的万龙山深处,却活跃着一个马帮。谭桂增是马帮的马锅头即帮主。

  21日,记者走进深山,走访谭桂增和他的神秘马帮,体验马帮生活并了解马帮的故事。

  记者出发:翻山越岭寻马帮

  途中巧遇帮主侄女

  9月21日,记者赶往万龙山。

  很巧合,当记者乘车从宣风镇前往万龙山乡时,帮主的侄女就坐在记者旁边,她说她可以带记者找到帮主谭桂增的儿 子。

  谭桂增有两个儿子,小儿子谭初亮一直跟随父亲,是马帮的一员。

  不久,记者见到了谭桂增大儿子谭初坚,谭初坚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和马帮出了远门,去当地一个大山深处的村庄三 星村拖毛竹去了。

  去三星村,要从镇上翻过几座山,谭初坚劝我隔天再去,荒山野岭的,容易发生意外,其父可能明天就要下山。看到 记者执意前往,于是他答应用

摩托车送记者一程。

  一个小时后,毛竹的碰撞声与“驾、驾”的骑马声渐渐清晰起来。一堆毛竹堆放在村口,一群人围在毛竹边上。经过 谭初坚指认,我找到了他的父亲谭桂增。

  谭桂增身高不足1.60米,看到记者到来,他连忙放下毛竹,拍拍身上的灰尘跟记者握手。

  帮主设宴招待记者

  谭桂增得知记者要体验马帮的生活,他和帮里的队友决定结束当日的活动,留着最后一趟毛竹到明日清晨运送。

  太阳下山了,马帮收工。他们每次出远门,大多寄宿在当地村民的家中,自己带上被子和生活用品。

  关于晚餐,他们内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谁先收工,谁做饭。

  那天晚上,记者享受了丰盛的晚餐。原来谭初亮在收工后,骑着马赶到集市买来不少荤菜,以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当地村民,对马帮也感觉神秘,听说记者来采访马帮,他们一入夜就来到马帮的临时住所听故事。

  在昏暗的蜡烛光下,大伙儿从晚上7时开始,津津有味地听着马帮的故事,直到深夜12时,依然不愿离去。

  马帮故事

  万龙山出现第一匹马

  万龙山地处江西西部,江南三大名山之一武功山东麓,盛产毛竹。万龙乡主管林业的副乡长王东表示,该乡一年可出 产毛竹100万根,平均每根十元左右,共1000万元。由于车子进不了山,多年来,他们都是使用人力砍伐,靠着肩挑背 驮,把毛竹运下山来。

  1992年,谭桂增与一个湖南人合伙,湖南人第一次使用马匹运毛竹,这可让万龙山人见了世面。尝到马拉毛竹的 甜头后,谭桂增有了买马的念头。

  此后,湖南人走了,也牵走了马。当年夏天,脑袋机灵的谭桂增带着借款,从河南买来了万龙山的第一匹马。

  去年成立第一个马帮

  老谭经过十几年的摸爬滚打,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识马经验。谈起马,老谭有说不完的话。

  老谭用马拉毛竹是个新鲜事,人们从好奇、了解到认可,花了些时间。慢慢周边的人请他拖毛竹的也越来越多。

  因资金问题,他无钱买马扩大马群,便开始动员亲戚朋友养马成立马帮。黄新军就是在他的带动下,开始养马的。2 006年,万龙山第一个马帮正式成立,谭桂增被封为第一任帮主。从第一匹马到第一个马帮整整相隔15年。

  整个马帮共四位成员,分别是谭桂增、谭初亮、黄新军以及一个64岁的长者。马帮原有6匹马,现在为5匹,运转 情况良好。

  亲身体验:马道陡峭之险

  清晨与马帮一起放马

  清晨,天刚亮,黄新军悄悄地从床上爬起,他准备去放马,这是买马以来每天的必修课。

  记者随同他一起来到马厩,借着晨光,把马牵到临时住所旁的草地上。没想到,谭桂增早他一个小时就来了,然后回 到屋内准备当日的早餐。

  5匹马各自低头啃草,没有马绳牵引,乖乖地呆在一块草地上。

  一早骑马进深山拉毛竹

  吃过早饭,马帮准备上路。

  谭桂增牵来一匹名叫马古的实力最强的大黄马,给它套上马鞍上,马古知道又要上山拉毛竹,头朝着相反的方向望去 ,一点也不配合。谭桂增一声吼,它又乖乖地蹭到主人的面前。记者和马帮队员骑上马背,向山巅进军。

  谭桂增说,马天生并不是用来拉毛竹的,拉毛竹是训练之后的结果。

  谭桂增买来的第一匹马拒绝给他拉毛竹,只要把马鞍套上,马就跳个不停,直到把马鞍抖落为止。拖运毛竹时,只要 听到后面毛竹拖地的响声,马儿受到惊吓,根本不沿路行走,几次翻到山下。

  后来,他改变方法,把马匹栓在树上,把毛竹捆绑在马鞍上,并逐渐增加毛竹的数量。很快,马儿就适应了负重与响 声。

  马群也讲究论资排辈

  行走间,记者所骑的白马试图超前,被马古一头拱了回来,乖乖地退了回去。直到山巅,马古一直走在马群最前头。

  谭桂增说,马群是非常讲究论资排辈的。走在群马最前头总是实力最强的,其他马绝对不敢上前半步,否则就视为挑 衅,等待挑衅者的将是一场暴力的教训。

  马帮中,马古是强者,其次是白马,走在最后的马才半岁大,已经在几天前的夜里战斗中死亡。谭桂增当时发现,小 马的腹部青一块紫一块,这是被马古踢出的痕迹。

  谭桂增说,小马可能趁着马古睡觉之时偷吃,被发现,活活地被马古踢死。

  稍不慎就会摔下山谷

  古代

茶马古道马帮,存在自然环境的危险,也存在遭遇匪徒的危险。而现在的马帮,虽然没有土匪强盗之险,但马道 之险依然要面对。

  一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山巅,从山上向下张望,远处的房屋变成了火柴盒大小,陡峭的山坡下方是幽深的山谷。马 帮的使命就是,把毛竹通过蜿蜒崎岖的山路运到山下,于是常常发生马儿从山坡摔到山谷的事情。

  谭桂增已经记不清,自己的马从山上摔了多少次了,有时坡度十几米甚至几十米高。不过每次马儿都脱离险境,安然 无恙。

  谭桂增注意到,当马从山上摔下的时候,马本能地收缩起四条腿,整个身子也变得像个球似的,“不是摔,而是滚, 要是牛早死了。”

  “马很乖。”谭桂增说,马从山顶摔下后,他们不会乱跑,它会在原地方等待主人的到来,主人也只要从山顶沿着马 滚下的地方走,就一定能找到马。

  抵达目的地,跳下马背,黄新军给白马套上铁架,再把毛竹一根根地捆绑在铁架上,待所有的马匹装运好,马帮统一 沿着小道下山。

  下山的时候,已近10时,准备好行装,11时准时下山。

  2公里的路程,来回共花了一个半小时。谭桂增说,车子进不了山,马帮就有了生存空间,马帮一直在深山里运毛竹 ,一天能运上5趟,每匹马一趟一般能赚30元运费。

  相关知识

  马帮,就是由马帮帮主组织的、由许多赶马人、马匹组成的运输马队。有记载,远在汉唐时代,在中缅边界甚至缅甸 、印度,就已经有白族马帮和商人的活动。

  古代马帮运行的茶马古道,自然环境都异常危险艰苦,野兽毒虫,瘟疫疾病,土匪强盗随时随地都能置马帮于死地。 因此,马帮要做的每一笔生意,都有着极大的风险。

  马帮的精神,是勇敢与坚韧的精神,马帮也形成了自身的文化——马帮文化。□文/图记者陈明实习生刘福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